邵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研究
2022-12-21周秦广州工商学院
周秦 广州工商学院
我国的木偶戏类型繁多,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以及药发傀儡等,每种木偶戏都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及悠久的发展历史,邵阳布袋戏作为木偶戏曲的代表形式之一,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湖南,邵阳布袋戏艺术已经有数百年传承和发展历史,其将我国民间艺术中最丰富多彩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被认为是我国的文化瑰宝。邵阳布袋戏不仅使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同时充分凸显了邵阳县浓厚的文化底蕴,更是邵阳县劳动人民智慧与文明的结晶。邵阳布袋戏集中了民间音乐、戏曲表演以及雕刻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目前关于邵阳布袋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造型艺术、动画化以及历史渊源等几个方面,对于邵阳布袋戏的艺术特征、审美价值以及传承发展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将着重从以下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一、邵阳布袋戏的起源概述
目前,关于邵阳布袋戏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不同说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说邵阳布袋戏于元末明初从江西地区传入邵阳地区,江西地区兵荒马乱,刘氏祖先刘胜公举家逃难,辗转流落到邵阳地区燕窝岭开始定居,后来开始在邵阳地区表演布袋戏,以此谋生。自此之后,刘氏祖先便将布袋戏作为家传技艺,代代相传,从刘氏先祖刘胜公到当前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刘永章,已历十八代。这一说法是当前邵阳布袋戏多个传承人比较认可的,据说是祖辈流传下来的。
二说邵阳布袋戏是白竹村刘光源所创,在《湖南戏曲史探》一书中曾有相关记录,邵阳布袋戏诞生于清朝乾隆年间,是湖南邵阳县白竹村刘光源所传,并作为家族传承,至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外出演出。这种说法流传于邵阳当地,并无相关的史料记载,并且此书当中也仅仅是简单提及,并未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三说邵阳布袋戏是由邵阳当地人刘氏首创,随后逐渐流传。由于古代交通条件有限,人们外出困难,大规模的演出队伍外出不易,所以创造了这种由一人演出的戏曲。据说最初掌握布袋戏技艺的民间艺人均为刘姓,并且是同宗同族,其祖先一直居住在邵阳地区,演出区域主要集中于隆回县与邵阳县。这种说法不被白竹村布袋戏艺人所认可,他们表示在邵阳地区除白竹村刘姓宗族以外,无人掌握布袋戏技艺,即使有少数人会耍布袋戏,也是偷师于刘姓宗族。而隆回县并无关于布袋戏的相关记载,民间也没有流传,而且隆回县的木偶戏属于杖头木偶,与布袋戏并不是同一种类型。
四说邵阳布袋戏是由邵阳地区刘氏兄弟首创的,据民间口口相传,刘氏兄弟最初表演的是大木偶,即杖头木偶,且带着八个儿子共同演出,后来儿子们技艺纯熟,但因内部不和分家,大儿子到六儿子放弃了这门手艺,前往外地谋生,七儿子与小儿子则在隆回县与邵阳县地区操持旧业,由于人手不足,刘氏二兄弟就创造了布袋戏。但是正如上述所说,隆回县地区并没有关于布袋戏的流传记载,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均无布袋戏的只言片语,所以这种说法可信度也不高。以上四种说法基本上都属于民间流传,并未可靠的史料或者相关证据证明布袋戏的起源,但是基本可以确定的是,邵阳布袋戏并非邵阳地区的原创,应当是从外部传入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第一种说法的可信度比较高,布袋戏应当是从江西流传至湖南邵阳地区,并在这一地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二、邵阳布袋戏的现状
邵阳布袋戏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至今为止唯一的原始布袋戏,属于“掌中木偶戏”。根据有关历史记载以及传承人的口述得知,元末明初时期,有许多江西民间艺术向邵阳传入。邵阳布袋戏是对邵阳县九公桥刘氏家族中的民间戏曲艺术传承得来的,其为家族传承形式,遵循的祖训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布袋戏成为家族用以谋生的手艺,并且世代相传。然而,在时代的发展影响下,邵阳布袋戏逐渐摒弃以前的传承祖训,公开对布袋戏的技艺进行传授。目前邵阳布袋戏传承人逐渐老年化,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三、邵阳的布袋戏流派
根据邵阳布袋戏第十八代传承人刘永章的介绍,我国布袋戏分为邵阳、福建、河南以及陕西四大流派,但这仅仅是民间关于布袋戏流派的划分,事实上我国在其他地区也有类似的艺术形式。在这四大流派中以福建布袋戏的发展最好,福建布袋戏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出现了新的流派。邵阳布袋戏有固定的传承模式,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因此目前为止仍然保持着原始艺术形态,并未衍生出其他流派,演出形式仍为最初形式。而自从邵阳布袋戏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传统的传承模式发生了改变,开始寻求传承与发展。布袋戏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分布极为广泛,多个省份地区都有类似的艺术形式,因此,难以准确考证其流传脉络,但所有的布袋戏在保持其自身艺术特征与审美特征的基础上都融合了地方性民间艺术,进而形成了多种流派,邵阳布袋戏作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戏种,是我国布袋戏的重要分支。
四、邵阳布袋戏艺术特征
(一)邵阳布袋戏表演特征
邵阳布袋戏表演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不需要专门的舞台,整个表演过程完全由一人操作,与其他的戏曲艺术形式有所区别,属于一种偏小众的地方性戏曲艺术。“梨园子弟不知耕,一担傀儡随处行”。这首诗将布袋戏的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突出了布袋戏的艺术性。在邵阳地区,当地每到农闲时节,刘氏宗族的男性成员便会挑着傀儡担子外出表演,由于不需要专门的舞台,限制性较小,因此,田垄上、乡村里、集市里以及县城里等地方都可以看到邵阳布袋戏表演。邵阳布袋戏不需要复杂的背景、浓墨重彩以及繁杂的人物,以木偶代替戏曲人物,由艺人在帷帐操纵木偶,并负责演唱,艺人所有的演出道具就集中于一副行李担子里,选择好演出地点后边放下担子,用土布围出一个小的演出区域即可开演,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劳动人民的生活。邵阳布袋戏能在邵阳地区民间广为流传并传承至今,很大程度上与这种表演形式有关,限制性条件少,传承难度较低,但是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邵阳布袋戏发展,使得邵阳布袋戏在艺术领域的成就有限,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在底层劳动人民中流传。
(二)邵阳布袋戏唱词特征
唱词包括布袋戏的念白与唱词,这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人物对话,更是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根据自己独特的理解以及演出经验所作,是发自于内心的对白。唱词可以说是戏曲之灵魂,是艺人表达情感的重要基础,由于邵阳布袋戏的辐射范围有限,仅流行于邵阳一带,因此,布袋戏多以爱情、劳动、家庭生活、神话传说等主题进行创作,反映的是底层人民或者普通百姓的生活。以邵阳布袋戏经典曲目《刘海砍樵》为例,其中一段唱词如下,刘海:“一听母亲叫,急忙就来到……”刘母:“海儿,今天天气好,早去砍柴火回来。”从这两句唱词中不难发现,邵阳布袋戏的唱词贴近生活,简单易懂,这也是邵阳布袋戏能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古代社会识字率较低,普通百姓文化水平低,如果唱词过于晦涩,普通百姓难以理解。此外,邵阳布袋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一些其他戏曲的优势,比如花鼓戏、祈剧等,以历史故事为主题创作了一批作品,比如《夜夺巴州》,并且在演唱上也借鉴了湖南地方戏曲的特点。邵阳布袋戏唱词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表演形式有关,由于面向的演出群体是底层劳动人民,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不识字,因此,唱词方面更为接近人民日常生活,追求简单易懂,这样才符合观众需求,能确保传播效果。
(三)邵阳布袋戏唱腔特征
唱腔包括唱段与曲调两部分,是戏曲的重要构成部分,邵阳布袋戏也不例外,不同的戏曲剧种在唱腔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从唱腔来看,邵阳布袋戏和祈剧的唱腔具有共同特点,除了丑角、旦角以真声演唱之外,还需要真假声转换与结合。具体的唱腔包括乐蓬船调、南路快板、南路慢板、北路快板、北路正板、二流、三流以及西湖船调。相较于其他戏曲剧种,邵阳布袋戏唱腔比较传统,与当下人们的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给人一种陈旧感或者历史感,这主要与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方式有关,邵阳布袋戏一直以来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父辈传子辈,代代相传,传授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此外,由于邵阳布袋戏的艺人均为普通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主要利用农闲时节学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邵阳布袋戏在旋律上比较简单,音域较窄,节奏作为四分音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演唱时对于节奏、音调的处理,限制了邵阳布袋戏的传播与发展,这主要与邵阳布袋戏的传承方式有关,狭窄的传承渠道使得传承者数量极为有限,而艺术的传承不仅需要后天努力,还需要较高天分,如果在旋律上过于繁复,而传承者又天资不足,这必然影响传承。但是也有少部分艺人尝试融合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从祈剧中吸取了一定的经验,使得邵阳布袋戏的唱腔更加丰富。从曲调来看,邵阳布袋戏不仅优美动听,并且其中还夹杂有一丝粗放豪迈与幽默诙谐,曲调结构短小凝练,充满乡土气息。
(四)邵阳布袋戏节奏特征
伴奏在邵阳布袋戏中主要起到辅助性作用,也是布袋戏必不可缺的部分,对于唱腔有修饰、衬托的作用,对于音乐也是一种支持,其与表演、唱腔相辅相成。邵阳布袋戏使用的伴奏乐器包括唢呐、笛子、镲、小鼓、大鼓、大锣,以及颡叫子等,偶尔也会使用二胡,相对而言,使用的伴奏乐器较多,但是邵阳布袋戏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表演,这就要求艺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多种乐器,而且要灵活运用。艺人在表演布袋戏时往往会在帷幕里巧设机关,表演时手、脚、口并用,可以一个人完成多种乐器演奏,整体而言难度较大,所以导致布袋戏在表演过程中感情处理以及节奏处理方面不够细腻。
五、邵阳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的普及,致使邵阳布袋戏的观众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传承后继乏人的现象。因此,为了避免邵阳布袋戏衰落,就要重视对其传承与保护,积极探寻传承与保护的科学途径,使保护地方戏曲与发展地方经济相得益彰。概括来说,为了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邵阳布袋戏,可以实施以下策略。
(一)改变传承方式
我国一些古老的艺术或者技艺在传承模式上往往趋同,基本上都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仅在家族内部流传,这就导致家族一旦出现变故,就很可能出现失传的风险,而且家族内部隔代人的兴趣爱好、资质等差异性明显,这也会影响技艺的传承效果,在这种传承模式下,古老的艺术或者技艺很难发展壮大,邵阳布袋戏的辐射范围有限,影响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此。出于传承和发展邵阳布袋戏的目的,必须要改变传承模式,广泛吸纳对邵阳布袋戏有兴趣的学员,扩大邵阳布袋戏规模,邵阳布袋戏长久以来走不出邵阳,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力所限,如果邵阳布袋戏的艺人足够多,那必然可以影响到更大的区域。当下,邵阳布袋戏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邵阳地区政府应当牵头,联合当代邵阳布袋戏传承人开班授课,培养邵阳布袋戏艺人,且要改变以往口传心授的方式,可以尝试编写教科书,录制教学视频,选择艺术造诣较高的布袋戏艺人录制教学视频,这样可以避免优秀的技艺失传。这不仅可以使邵阳布袋戏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同时也能成为邵阳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
(二)拓宽宣传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利用文化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在内部定期设置免费表演,也可以利用科技方式投影出布袋戏表演,这样就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不仅如此,政府也可以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汽车站、公园、火车站及广场等)定期组织布袋戏表演,这样有利于布袋戏更好地发展。尤其在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内,还能利用布袋戏表演对布袋戏文化加强传播,再安排专人向游客讲述布袋戏的历史来源,同时也可以将布袋戏的周边玩偶作为纪念品,向游客进行销售,一方面对布袋戏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对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以邵阳崀山旅游景点为例,近年来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归结其原因就在于缺乏文化品牌。但是桂林阳朔的旅游发展却有着强劲的势头,这是因为张艺谋导演打造的文化品牌“印象刘三姐”山水实景。由此可见,布袋戏演出可以对邵阳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吸引更多游客,也能促进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此外,当前新媒体的兴起也进一步加快了传播效率、拓展了传播渠道,邵阳布袋戏也要积极利用互联网优势,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扩大邵阳布袋戏的影响力,这对于促进邵阳布袋戏走出邵阳地区至关重要。首先,在线下演出方面,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广而告之,吸引观众。利用新媒体传播渠道可以使演出信息快速传播,对邵阳布袋戏感兴趣的人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从而安排好时间前往观看。其次,要拓展线上演出,利用斗鱼、虎牙、抖音以及快手等直播软件开辟线上演出渠道,从而使邵阳布袋戏不仅仅局限于邵阳地区,更是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让所有对邵阳布袋戏感兴趣的人都可以通过线上渠道欣赏。此外,平时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邵阳布袋戏的文化渊源、传承发展等,通过多种宣传方式,为邵阳布袋戏开辟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邵阳布袋戏传承队伍当中。
(三)加强内容创新
创新是艺术发展传承的关键,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的历史特点以及局限性,然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适应新的历史时期,这样才能逐渐传承下来。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邵阳布袋戏在内容方面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因此,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现代人的审美特点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曲目。在这方面邵阳布袋戏可以借鉴霹雳布袋戏,霹雳布袋戏也是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但是其结合时代特征对传统内容进行创新,构建了以内容创新生产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内容、剧情、任务塑造以及视觉、听觉感受等方面大胆创新,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特征以及消费需求,成功实现转型。
邵阳布袋戏要传承发展也必须依赖于创新,在曲目方面除了继承传统经典曲目以外,也要结合当前比较流行的题材创作出新的曲目,比如悬疑、玄幻以及科幻等,或者在传统曲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契合当下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唱腔方面可以尝试吸取其他戏曲剧种的唱腔特点,比如京剧、昆曲、花鼓戏等,甚至也可以借鉴现代流行音乐,从而使邵阳布袋戏在唱腔方面更加丰富,情感表达以及演唱节奏方面更加细腻。在伴奏乐器方面除了传统的乐器以外,也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乐器,以强化伴奏的修饰和辅助性作用,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木偶造型方面也要契合现代人审美特点,可以借鉴近年来风靡的国产动漫、游戏以及漫画等多种形式,比如近两年大火的《风语咒》《大圣归来》《秦时明月》 等动画影视剧,吸取其在人物造型方面的优势,进而塑造出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
六、结语
综上所述,邵阳布袋戏作为湖南邵阳地区特有的戏曲艺术形式,已入选2006 年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色,在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邵阳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并且国家为了加强对其保护也在采取各种积极措施。但是在当下,邵阳布袋戏已经逐渐与人们的审美和消费需求脱节,要推动邵阳布袋戏的传承发展,就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开创新的传承方式与宣传方式,在对优秀民间文化多样共存与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邵阳布袋戏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