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园观美学——解读《闲情偶寄》
2022-12-20刘逸瑾
Today,construction business has realized rapid development,but it is a pity that after spending a lot of money and time, there are still completed buildings that are voted "ugliest buildings" in a public voluntary poll. Li yu's“Xian Qing Ou Ji”demonstrates unique aesthetic in the flat everyday world,then this paper combining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s analyzes "Xian Qing Ou Ji" from three aspects:"nonlegendary"aesthetics,daily aesthetics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s and explore the inspiration to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endowing new meaning.
时至今日,建筑行业飞速发展,但令人惋惜的是,在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后,却仍然会有建成的建筑在公众自发组织的评选中被评为“最丑建筑”。李渔的《闲情偶寄》展现了平平淡淡的日常世界中的独特美学,本文通过结合美学的角度,从三个美学方面:“非奇不传”美学、日常美学和生态美学对《闲情偶寄》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对当代建筑美学启发,赋予建筑新的含义。
美学是探究美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即是对审美现象进行反思。美学不是人们单纯地去评价事物的美丑特性,而是去思考当人们评价一件事物好坏的时候,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和思维方式为根据。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不同于其余的传统著述,主要是记录生活“闲情”,书里体现了李渔对饮食、美容、建筑和戏曲等各种不同领域的见解,并以美学的角度对当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总结,在自我欣赏趣味同时进而构建独特的美学观念,把自己的深情活在了一件件作品之中。
隔扇、短窗、支摘窗、横风窗、漏窗(来自从李渔《闲情偶寄》析中国传统窗饰的样式与特征)
一、“非奇不传”美学
李渔《闲情偶寄》:“‘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肯定了“非奇不传”的精神。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一向讲求对称、和谐、整齐的形式,从而体现建筑的庄严、辉煌、神圣,但在李渔看来,非雅不能“独出新意”,所以,李渔造园反对追求华丽冗繁,喜爱张扬个性,建造园林时要有别出心裁的想法。李渔曾为自己建造园林——芥子园,虽然,芥子园面积不大,但是,里面包含丰富的内容,思考如何妙肖自然、如何突显特色,并对计成的借景方法再创作,如“尺幅窗”“无心画”“梅窗”都是作者“物为求新”的想法。李渔也提出如何摆放空间中陈设,宗旨便是“日新月异”四字,原本是生活场所中天天熟悉的东西,通过情况或者物体之间位置相对变化,然后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非奇不传”注重转折和突变,给人鲜活的、出其不意的感受,在建筑中使用这种手法——陌生化,重构建筑空间的习惯性和固定性,让人们从熟悉到陌生再到熟悉,不再是单纯接受的一方。人们通过对场所空间进行反思,获得场所精神,使得参观者与建筑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引起共鸣。
南京老门东芥子园假山设计与建造研究
二、日常美学
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普遍关注到“日常生活审美化”,而当审美进入日常生活中的时候,每一个人会根据美的标准对日常生活进行改造,让日常生活成为“艺术品”。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人们渐渐地脱离传统的美学思维,为了对现代社会进行回应,美学不可避免地走进了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一种生活符号的代表。《闲情偶寄》描述了日常生活的各种琐碎的事物,使得表面上日复一日的生活变得诗意化,他打破了传统的美学理念,让美学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
1.简单性
在中国美学思想中,谢灵运“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颜延之“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而李渔中认为“初发芙蓉”比“错彩镂金”更高一个境界。“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他强调所有事情都存在一个规律:简单就可以保存很久,然而复杂的就很难长久。简单并不意味着枯淡,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不仅仅是表现在工艺美术的技术上,而是上升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李渔在造园时讲究简单,同时还添加了很多自己的“情绪”在里面,他从最小体量构筑——窗户进行阐释日常美学简单性,对日常生活的形形色色都进行详尽地描述,美渗透在生活各个方面,隐藏在生活隐秘角落中。
2.混杂性
明清时期经济发达,商业活动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进一步发展,已经超出了单纯艺术审美的范畴,日常美学混杂着商业特征,生活情趣和商业市场密不可分,李渔将精英阶层艺术文化用简单方式传达给大众,字里行间都表达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美学商业化。就像当下的体验经济,近几年大热的“浸没式”空间,对空间设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将商业形式和体验感联合在一起,让人们不仅深刻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也在空间中获得娱乐性。
混杂性除了体现在商业化上,李渔也讲求身心合一,身体和感受要混杂在一起,他既注重身体的价值又思考身体的感受,所造之园不是单纯的应运,而是混杂个人体验在内的。让身体参与到日常生活中来,生活体验有了身体加入的意识后,将会获得一种长时间的快乐。建筑领域需要日常生活化,在传统的建筑美学中认为建筑是属于艺术美学的一部分,它像是艺术品,而并不是属于日常生活美学中。其实在建筑中,要去表达建筑的形式美,设计还要具有创造性,但只有艺术美还不能构成完整的建筑创造,建筑的生活美在于与人产生故事,人们在建筑中体验生命,展示自我。建筑中美学的乐趣不是简简单单在感官上直接反映出来,而是能够让人们思考并受其影响。建筑并不应该存在于艺术中,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李渔对造园审美设计方面进行了全面阐述,其目的在于艺术化地创造生活,注重生活环境、经历和个体感官的艺术享受,但并不代表想要生活中完全充斥着艺术设计,或者现成物变成艺术品,而是更侧重于人们用何种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体验生活。
公共艺术的地方重塑研究——以中国莫干山镇和日本越后妻有地区为例
器以载道——宋代官窑瓷器“道”的体现
3.主体性
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人作为个体,能够直接去感受世界,并且产生某种关系,所以,脱离个体也就无所谓艺术,更谈不上产生美学观点。李渔倡导“凡人制物,务使人人可备值、家家可用,始为布帛寂粟之才,不则售冕旎而沽玉食,难乎其为购者矣”制作的器物(生活用品)要以人为主体,家家都能使用上,能够符合人们的心意。在造园过程中,以人的尺度为依据,对于那些一味追求屋舍高大的达官贵人,忽略人作为园林主体感受的不齿,李渔造园理念满足了作为主体的感性生理需求,能够唤醒内心的自我觉醒。
当然,并不是说有了客体存在的前提条件,人人都会成为审美主体,还需要具备特定的主体条件。像欧宁和左靖的“碧山计划”想要将艺术介入到乡村生活中,然而却忽略了村民的主体性,想要通过居高临下的精英知识分子强势改造村民,将知识分子的想法强加于村民身上。空间上无法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和人们生活迥然不同,相差甚远。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让日常美学走进当地人生活中,能够让村民与艺术家建立起情感联系,并且以一种积极配合的态度回应艺术家,村民产生作为主体的自我意识,以内部的生长力量带动发展。
三、生态美学
1.经济性
李渔最忌奢靡,他认为不只是一般的平民百姓要崇尚节俭,就是上层阶级王公贵戚也应如此,单纯凭借富丽堂皇是没有新意的。李渔在造园中使用简单和廉价的东西……枯枝、山石、碎瓦、藤蔓等进行设计,可见原始简陋的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后可以展现独特美。园林建造的设计者要本着价廉工省,充分考虑材料的合理性,注重工艺流程的繁简、成本等因素,不能单纯追求奇特,应该合理利用资源。所以,在考虑造园经济性的时候,不仅是造园成本多少的问题,更要思考如何去高效利用有限资源。
2.顺应性
在《闲情偶寄》房舍部分中说明自然而然的观点:他的主张类似于“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的观念,能够尊重对象的规律和特性,并能准确自然表达出对象的本质。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装饰上总是符合材料的规定性,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来进行创作,在屋舍、器物都要深刻地体现。如哥窑冰裂纹,不去刻意地追求,而是接受瑕疵,使得哥窑瓷器更加浑然天成。他在造园过程中,探究建筑的价值观是否明确,能否表达出对自然鲜明的态度,做到尊重自然,对环境有贡献,并且能够避免无病呻吟、过分表现。
在如今疾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建筑、城市、环境之间的关联被碎片化的建设割裂开来,随之带来的影响是,人们最注重的仅仅是建筑自身塑造,导致未经时间磨合的建筑个体之间冲突加剧。城市中公共空间的缺席、社区环境的封闭、空间归属感的丢失,瓦解了城市的整体性。所以,应当按照自然之趋向,顺应地理之势态,注重统一。
四、结语
《闲情偶寄》传达了李渔多重造园美学观,从美学角度来呈现日常生活的风采和创造,领略具有生命力的建筑思想,其实,建筑和美学的结合并不是一种新的探索,而是去寻找被遗忘的部分。它将美学引入建筑中的多种角度,发现日常趣味,为后世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深层次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