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视角下畲族服饰图案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2022-12-20蓝图,刘丽娴

上海工艺美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彩带三维畲族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he nationality has successively settled down and formed a mixed living mode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Under the longterm exchange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the people of the She nationality have had a sense of identity with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Among them, the dress of She nationality is a good proof. In 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eaning", "reason" and "transmission", the Han cultural factors embodied in the content, gener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dress patterns of the She nationality were expounded, which provided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evidence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ed in the culture of She nationality.

畲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星式散居状格局,在与汉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下,畲族人民受到了汉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不知不觉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畲族服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本文所涉及的畲族服饰主要指畲族传统的民族服饰,除了男装、女装外,还包括头饰、彩带、花鞋以及绑腿等。关于畲族服饰,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范晔《后汉书》中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以及“衣裳斑斓”等记录。明清时期各地方志中也有相关的描述:明万历《永春县志》记载“女子无裤,通无鞋履”;清同治《景宁县志》记载“跣足椎髻,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而至民国年间畲族男子则是“衣帽、发辫如乡人”。

图1 女装上衣中的凤凰牡丹图案

可见,作为一种民族服饰,畲族服饰具有跟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色。但是随着畲族结束了长期的迁徙动荡,与汉族交融式居住后,其民族服饰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汉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产生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畲族男子日常服装自清代以来已逐渐与汉族相同。除此之外,在畲族服饰图案方面,也体现出了畲汉两个民族的共享性。这些具有共享性的图案分布在服装上时主要通过绣花和彩带编织来实现,分布在饰品上时主要通过錾刻图案来表现的。下面本文拟从“意”“理”“传”三个维度来论述畲族服饰图案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一、由“意”见畲族服饰图案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意”主要探讨的是畲族服饰图案的题材内容。通过对已有材料的研究,发现其题材主要有动物、植物、人物、器物、字符等几大类别。其中很大一部分图案所表现的内容都可为畲族服饰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佐证。根据运用方式,我们将这些受到汉文化影响的图案分为两大类:即寓意型图案和借用型图案。

寓意型图案所涉及的题材主要有动物和植物两大类(表1)。

表1:畲族服饰中的寓意型图案

以上这些图案在汉文化中出现频率也较高,比如凤凰图案是畲族服饰中最常见的一种图案题材,常分布在畲族服装的衣领、衣襟和围兜的两角,体现了畲族人民的凤凰崇拜意识。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凤凰也是一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图腾形象,凤纹在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中,也被认为是象征祥瑞、吉祥的图案。再如,“莲花”“荷花”等图案在畲族服饰中也常出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畲族是一个居于广大山区的民族,“莲花”“荷花”这类花卉植物对畲族人民来说是不常见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图案是由于受到了汉族人民的影响才被大量运用在畲族服饰上的。

此外,以上图案所代表的寓意在汉文化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祥瑞”“年年有余”“多子”“长寿”“富贵吉祥”等都是汉文化中的吉祥用语。这也说明了畲汉两个民族在传统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互通性。

借用型图案的题材主要关涉到人物和文字两大类。畲族服饰中有许多人物图案直接借自汉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和民间故事,如:“李白醉酒”“八仙过海”“刘海戏蟾”,以及《白蛇传》中的“断桥相会”“祭塔救母”等。另外,由于畲族没有像汉语一样的成体系的文字,畲族服饰字符图案中有一部分字符是直接搬照汉字的,如双喜图案、寿字图案、万字图案等,分别表示双喜临门、长寿安康、万福万寿,其含义与汉文化中完全相同。再如组合式文字,帽子前额处经常会绣“福禄祯祥”“福如东海”等汉字,文字彩带中经常会绣“福禄寿喜”“金玉满堂”“福星高照”“五世其昌”“三元及第”等汉字,不仅整体借用了汉字的形音义,还与汉文化中崇尚吉祥的观念完全形同。这些借用型图案在内容上体现出了畲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认同。

二、由“理”见畲族服饰图案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理”是指畲族服饰图案在生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时所采用的方式理据。主要从图案修辞和字符生产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图案修辞

畲族服饰图案在生成吉祥寓意的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修辞方式,主要有谐音双关、象征、对偶、押韵等,这些修辞方式在汉文化中运用频率也较高。

谐音双关就是利用同音现象构成双关语,从而使某个词或某句话在一个语境中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在汉文化中比较常见,比如:苹果——平平安安;枣子——早生贵子;糕——高升五只;蝙蝠——五福齐全。

这种修辞方式在畲族服饰图案中使用频率也较高。喜鹊梅花图案——喜上梅(眉)梢;莲藕鸳鸯图案——鸳鸯佳藕(偶);花瓶如意图案——瓶(平)安如意;五只蝙蝠与寿桃图案——五蝠(福)捧寿。

可见,畲族服饰图案中采用的谐音双关修辞方式与汉文化中基本无异。畲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但是这些图案却借用了汉语的语音表达了与汉文化相同的吉祥语义,可见两个民族文化渗透程度之深。

象征往往“借助联想,说的是乙,叫人联想到甲”,这种修辞手段在汉文化中同样比较常见,如用鸽子来表示和平等等。在畲族服饰图案中也是如此,比如经常用“牡丹”来象征“富贵”,用“蝴蝶”来表示“爱情和美好”,用“仙鹤”来表示“长寿”等。有时也会同时运用谐音双关和象征两种方式,如将花生、石榴、桂圆绣在一起,“花生”运用象征手法后,寓意为“多生”,“石榴”运用象征手法后,寓意为“多子”,“桂圆”的“桂”运用了谐音双关手法后,其寓意为“贵”,三种图案结合在一起,再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的基础上表达了“多生贵子”的寓意。

此外在畲族彩带文字图案中还运用了对偶、押韵等修辞方式。如:“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上例运用了两次对偶手法,一二句一次,三四句一次。尤其是后者,为严式对偶,在词性、短语的结构方式上都实现了对偶。如方位短语“山中”对“世上”,副词“方”对“已”,时间词“七日”对“千年”。同时此例还采用了一、二、四句的句末押韵的方式,所押的韵为“iɑn”。这些都是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

(二)字符生产

畲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没有出现属于自己的成体系的文字,其书面材料往往运用汉字来记录。畲族服饰图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图案,这些文字图案与汉字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完全借用型。畲族彩带中经常会出现四字组合的汉字,如“百年好合”“福星高照”“招财进宝”等,还有整首诗句运用汉字的。这些文字符从形音义上都完全借用汉字。

图2 裙片中的凤凰牡丹图案

表3:畲族服饰中的象形字符

表4:畲族服饰中的指事字符

据形借用型。畲族彩带文字符中有一些字符借用了汉字的字形,但字义却与汉字不同(表2)。

上表中的字符都为斜体布局,这些字符从字形上来看都为汉字,但是在畲语中的意义却分别表示为“继业”“水源”“开始”“诚心”“平顺”“日间共作”“融合”“成立”。由此可见,这些字符,其字形都借自汉字,但是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却与汉字中的字义不同。

3.据理新造型。畲族彩带文字符中还有一些字符是借用汉字的造字理据新造的。主要借用的造字方法为象形和指事。象形是汉字中产生比较早的一种造字法,其表示字义的理据主要是描摹事物的形状,如“月”“雨”“牛”“车”“羊”等汉字。畲族彩带文字符中也出现了一些运用象形造字法的字符(表3),描绘的形状与表达的字义关系比较直接。指事是“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号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法。”汉字中也有一小部分字采用了指事造字法,比如“上”“下”“三”就是单纯地用象征性符号来表示字义的,而“本”“甘”“刃”等则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再添加符号来表示字义的。畲族彩带文字符中有一些字符也用了指事造字法,如在菱形中间加了一个点,作为象征性的符号表示“怀孕”;用90度折线表示“曲折”等(表4)。

三、由“传”见畲族服饰图案中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传”是指畲族服饰图案的传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畲族服饰图案在作为被传承的对象时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另一方面是畲族服饰图案在作为畲族文化传承载体时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旧时,由于畲族人民基本上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因此能识字的畲民很少。之后情况有所改善,由于清朝的“编图隶籍”政策的实行,使畲汉两个民族开始产生了交融,汉文化对畲族进行了较强势的渗透。对畲族文化来说,这是一个受汉文化影响的重要时期。畲族服饰图案在这个时期的有效传承,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不论是在图案制作工艺的风格上,还是在花样和类型上,畲族服饰图案都受到了汉族服饰图案艺术的影响。更为直接的是,还有一些畲族裁缝是拜汉族裁缝为师的,学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将汉文化中表示吉祥的图案运用到畲族服饰中。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畲族妇女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畲族服饰图案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也在畲族人民中被进一步传承和发展。因此可以说,在畲族服饰图案被有效传承的过程中,明显地体现了畲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同时,由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畲族服饰图案“以纹代言”,成为了一种传承载体,担负着传承畲族文化、教化畲族民众的作用。畲族服饰中的文字类图案,可助于畲族人民掌握汉字;人物故事图案,有助于畲族人民学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蕴含着汉文化吉祥寓意的动物植物图案,有助于畲族人民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民俗文化等等。可见,畲族服饰图案还以传承载体的身份,体现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四、结语

畲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一直到明清时期陆续与汉族形成交融式居住模式。在文化方面,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强烈认同,畲族服饰图案就是最好的例证。在题材内容方面,不仅借鉴了汉文化的图案题材,其所表达的寓意也与汉文化相同;在产生理据方面,所采用的图案修辞方式和字符产生理据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图案传承方面,也同样受到了汉文化的渗透。以上这些都为讨论畲族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提供了切实的佐证。

猜你喜欢

彩带三维畲族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眼花缭乱彩带舞
需要多长的彩带
让句子变成彩带
畲族三月三
畲族民歌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
挂在天上的彩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