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及在溯源分析中的应用*

2022-12-20赵丽元丁红雨高洪霞张敬武张兴哲

中国药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菌种无菌测序

赵丽元,丁红雨,高洪霞,张敬武,张兴哲

(辽宁省大连市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在无菌药品的生产中,环境监控是评估生产环境微生物污染情况的重要手段,我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1]及美国GMP[2]中均有明确要求。环境监控数据中的微生物数据,不仅要关注数量,更应关注其种类和特点,即对环境监控过程中发现的污染菌进行鉴定,并根据情况选择性保存,定期对相应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这一措施称为环境菌数据库建设[2-3]。建设环境菌数据库,有助于建立和健全企业微生物监控方法,完善企业微生物风险评估和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微生物污染的溯源分析能力,从源头上避免微生物污染,保证药品质量[4-9]。本研究中通过收集、鉴定一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环境菌,建立了覆盖药品生产全过程的企业生产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形成环境微生物分布图,通过分布图全面客观地掌握生产环境。此外,利用数据库为企业成功进行了一次无菌污染事件溯源分析,供更多企业的溯源分析时借鉴。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培养基和试剂、引物

仪器:AC2 - 4S1 型生物安全柜(新加坡Esco 公司);VITEK 2 COMPACT型全自动微生物药敏与分析系统,VITEK®MS型MODI-TOF质谱仪,均购于法国梅里埃公司;BAXQ7型全自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均购于杜邦公司;DYCP-31CN 型琼脂糖凝胶电泳仪及成像系统(美国Bio-Rad公司);BD240型生化培养箱(德国Binder公司)。

培养基和试剂: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均购于北京陆桥有限公司;裂解液,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Premix Taq,均购于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

引物:细菌用16srRNA 通用扩增引物27F 和1492R,霉菌用引物ITS1 和 ITS4,酵母菌用引物 D1 和D2 进行测序,均购于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引物序列Tab.1 Sequences of the primers

1.2 方法

环境微生物监控:与企业共同制订环境监控方案,监测项目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环境监测、人员、制药用水、表面消毒、除菌过滤膜、质量控制实验室8 个方面,基本覆盖了生产和检验的全过程,历时10 个月,监测频率以生产情况和已往的风险评估数据为准。

微生物鉴定:将收集到的微生物分离培养、纯化后进行鉴定,同时用20%甘油保存菌种,作为环境微生物菌种实物库。鉴定以分子水平鉴定为主,如有疑问可以生化鉴定为补充。1)菌体裂解。取1 接种环或枪头尖接种入50 μL 裂解液中,80 ℃裂解15 min(真菌需裂解45 min),离心(转速为3 000 r/min)2 min,取上清液,作为 PCR 模板。2)PCR 反应体系(50 μL)。模板 3 μL;Premix Taq 25 μL;上游引物 1 μL;下游引物1 μL;双蒸水(ddH2O)20 μL。3)PCR 条件。94 ℃预变性 10 min,94 ℃变性1 min;55 ℃退火1 min(真菌58 ℃退火1 min);72 ℃延伸1 min,40 个循环;72 ℃再循环5 min。4)测序。PCR 产物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对应引物为测序引物进行一代测序。

测序结果分析:将测序结果拼接核对后,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进行Blast 比对分析,获得菌种的分类信息。经聚类分析比对正确后,同时得到环境微生物核酸序列库,用于分析和溯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环境微生物分布图建立

生产车间 B 级、C 级、D 级环境共 31 个房间和走廊中,共收集并鉴定到24 个种属的171 株微生物。生产车间A级环境控制良好,未收集到微生物。其中,葡萄球菌属和微球菌属是监控到的主要菌属,每个级别环境微生物鉴定结果见表2。可见,尽管B 级环境微生物很少,但B级环境与无菌生产的A级环境较接近,应高度重视B 级环境出现菌。C级环境中葡萄球菌属占比很高,几乎每个房间均含有;D 级环境也以葡萄球菌属(38.89%)、微球菌属(24.60%)为主,主要污染微生物还是人员污染菌,并以走廊、清洗室、烘干室及男女更衣室的种类较多。D级环境中126株微生物分布图见图1。

图1 生产车间D级环境不同区域微生物分布图Fig.1 Microbial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areas of level-D environment in a workshop

表2 生产车间环境监控微生物鉴定结果(n=171)Tab.2 Results of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 identification in a workshop(n=171)

2.2 溯源分析

企业中试试验无菌检查样品中发现了阳性样品,经过16srRNA 分离鉴定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strain(菌种编号为2019085,2019088),与环境库中找到的7 株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strain(来源见表3)进行菌株水平的鉴定,以找到真正的污染源。

表3 环境中蜡样芽孢杆菌的来源Tab.3 Sources of Bacillus cereus strain in the environment

由于16srRNA 测序分析无法将蜡样芽孢杆菌分析到菌株水平,因此采用核糖体分型技术进行溯源分析。选用2 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分型结果见图2。可见,用EcoRⅠ酶切后,9株菌聚类分析图谱很相近,基本都在0.95 以上,故此酶无法将这些污染微生物进行溯源分析,区分能力有限;用PvuⅡ酶切,9 株菌可被较好地聚类,样品污染菌2019085 和2019088 与数据库中的环境菌2019261 和2019291 聚类到一起,基本达到0.95的遗传距离,可认为带型一致,而其他菌的相似度低于0.7,应不是同源。故样品污染菌与环境菌2019261 和2019291 亲缘关系较近,中试样品中的污染微生物很可能来源于生产区B级脱无菌衣室(2019261)或质量控制实验室阳性间(2019291)。质量控制实验室阳性间的操作是在检验结束后,而无菌试验过程全程监控未发现异常,故在质量控制实验室污染的可能性不大。在生产区B 级脱无菌衣室发现的蜡样芽孢杆菌与产品生产非常接近,更可能为真正的污染源。

图2 蜡样芽孢杆菌EcoRⅠ和PvuⅡ酶切核糖体分型结果Fig.2 Results of ribotyping of Bacillus cereus strain by EcoRⅠ and Pvu Ⅱ

3 讨论

3.1 环境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

所建立的环境微生物数据库涵盖了生产的全过程。生产区是核心部分,主要对生产区进行了考察,其中葡萄球菌属是主要的污染菌,B 级、C 级、D 级分别占70.00%,51.43%,38.89%。可见,人员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与文献[5-8,10]结果相似。D级环境菌种类别相对较多,可能是采样时为了扩大采集范围增加了很多表面微生物的采集,因此收集到较多种类的微生物。质量控制实验室的监控主要为污染调查时应用,当出现污染事件时,要排除试验误差,客观掌握无菌环境中的微生物,才能很好地判定试验结果。

3.2 溯源分析方法

环境微生物数据库的主要作用之一是用于溯源分析,当出现污染或有可疑结果时,可通过数据库对可疑菌进行查询。环境微生物数据库一般是以基因库16srRNA 序列库为基础,结果的准确性全依靠16srRNA的准确性,受16srRNA 的局限性影响,部分菌种只能将菌鉴定属水平,无法进一步分析。对于环境微生物中风险不是很高的区域的微生物,鉴定到属水平可满足相关的监管需求[1-2]。当需要进行溯源分析时,再将污染微生物从菌种保藏管中取出,采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菌株水平鉴定[11-15],如核糖体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脉冲场电泳、看家基因和全基因组测序等。每种溯源分析方法针对不同的菌属均有不同优势,需通过实验具体分析。本研究中采用核糖分型方法对蜡样芽孢菌进行溯源分析,以及不同酶进行酶切,结果差异大。因此,溯源分析的实验人员须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3.3 风险评估

环境监控需要更多考虑到风险评估风险调查的数据,以及潜在的风险区域。本研究中D 级应当是个相对风险较低的区域,如果D 级区有A 级层流,就应加强重视,D 级区的菌是否可通过屏障带入A 级区域就需进行一定的风险调查。

3.4 无菌保障

环境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在企业生产中有很多应用[16],主要用于为企业溯源分析提供依据。药品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步骤多,对于无菌药品更是对环境控制要求更高,一旦出现污染事件则调查难度大。随着监管和数据完整性要求的加大,建立环境微生物数据库将成为无菌保障的重要手段,溯源分析能力将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能力。

猜你喜欢

菌种无菌测序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中草药DNA条形码高通量基因测序一体机验收会在京召开
基因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