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在发声困难儿童康复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20梁万顺王文华王园园贾英萍
梁万顺,王文华,王园园,贾英萍,王 媛
(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00)
发声困难在儿童发育期属于常见的语言障碍性疾病,对儿童情感、阅读能力和社交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儿童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1]。目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以神经康复为目的。神经康复锻炼过程中不仅要儿童配合相关锻炼,还需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但部分儿童自我管理能力较健康儿童低,治疗依从性较低,对临床康复效果造成严重影响[2-3]。有研究表明,音乐疗法不仅可提高发声困难儿童治疗依从性,还可提高神经康复治疗效果[4]。本文探讨了音乐疗法对发声困难儿童治疗依从性和神经康复疗效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本院收治的发声困难儿童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中男28例,女17例;3岁及以下29例,3岁以上16例,平均年龄(2.79±0.28)岁;咽部水肿12例,咽部囊肿16例,声带小结17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16例;3岁及以下27例,3岁以上18例,平均年龄(2.80±0.39)岁;咽部水肿13例,咽部囊肿17例,声带小结15例。入选患儿均经本院耳鼻喉科语言病理学专家确诊为语言障碍,无智力发育障碍、声带先天畸形、听力障碍,入院前未接受相关治疗包括音乐疗法。所有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并由儿科语言专家制订后续的康复治疗计划,其内容包含了共振、声带和声音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音乐疗法,由儿科医生对患儿进行辅导,在治疗期间可通过打击乐和唱歌来引导患儿表达,如患儿可跟随音乐跳舞或唱歌;选择吐音清晰、语调缓慢的儿歌播放,并鼓励患儿跟唱,如《数鸭子》、《小星星》《新年好》《拔萝卜》等,每天上午和下午各训练1次,每次持续40~60 min,然后由护理人员、家属和患儿共同合唱;另外,采用打鼓、弹电子琴、摇铃等方式合着节拍唱歌,增强患儿发声训练的兴趣和依从性,并在每次训练后鼓励患儿自主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护理人员对积极发言者给予鼓励,逐渐改善其发音障碍症状,干预时间为1个月,每次干预时间为30 min。
1.2.2观察指标 应用儿童嗓音障碍指数量表(pVHI)[5]、嗓音听感知一致性评估(CAPE-V)[6]和听觉嗓音质量指数(AVQI)[7]评估患儿康复情况:AVQI量表具体内容包括情感、发音质量与功能及物理发音等,评分越高,表示患儿发音困难越严重;CAPE-V量表在发音过程中使用视觉模拟尺记录评估数,最左侧刻度为0 mm,最右端刻度为100 mm,数值越大,表示语言障碍越严重;pVHI量表共计10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评分为5级,分数越高,表示患儿病情越严重。同时,比较2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情况,其中治疗依从性采用练习频率进行评价,练习频率=总次数/天数。
2 结 果
2.12组干预前后CAPE-V评分比较 2组干预前CAPE-V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CAPE-V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中3岁以上患儿CAPE-V评分明显低于3岁及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干预前后CAPE-V评分比较分)
2.22组干预前后AVQI评分比较 2组干预前AV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AV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中3岁以上患儿AVQI评分明显低于3岁及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干预前后AVQI评分比较分)
2.32组干预前后pVHI评分比较 2组干预前pVH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pVH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中3岁以上患儿pVHI评分明显低于3岁及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干预前后pVHI评分比较分)
2.42组练习频率比较 研究组练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3岁以上患儿练习频率明显高于3岁及以下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练习频率比较次/天)
3 讨 论
临床已将发声困难分为结构性发声困难和神经源性发声困难,此疾病发病人群主要以儿童为主,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8]。神经源性发声困难主要是因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出现障碍,从而影响儿童声带结构;而结构性发声困难多因声带上损伤而造成的发声机制异常。本研究所收治的发声困难儿童多为结构性发声困难,部分患儿可发声,但发声频率及发声质量与健康儿童进行相比有明显不同。部分患儿因此疾病会造成社交障碍,导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依从性差的情况,从而影响康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康复治疗效果[9-10]。有研究发现,音乐疗法可改善语音练习的频率,同时多数儿童表示音乐疗法可加强对练习内容的记忆,有助于提高发声质量,证实了音乐疗法在发声困难儿童神经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1-12]。音乐疗法不仅可对人的呼吸和血压造成影响,还可调动情绪,无需通过语言进行沟通,音乐就可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发声困难儿童通过音律来进行调节心理和生理,不仅能有效改善患儿精神状态和情绪表达,还可提高治疗依从性[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练习频率高于对照组,提示音乐疗法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本研究结果显示,3岁以上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3岁及以下患儿。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其自主意识会不断增强,因此应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对儿童展开科学有效的治疗,可提高治疗配合度。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pVHI、CAPE-V、AVQ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音乐疗法不仅可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还可提高康复治疗效果。研究发现,在临床开展音乐疗法的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病情制订有效的治疗计划,为患儿提供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促使患儿尽快融入治疗中[16]。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患儿反应和治疗效果调整方案,以期加快患儿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治疗发声困难儿童的效果明显,其不仅能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还可加快患儿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