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妙手丹青绘风俗
2022-12-19等风来
等风来
1987年,一件沉睡两千多年的楚国“漆奁”,在湖北省荆门市十里铺包山岗的一座楚国高级贵族墓葬中面世。墓主人是楚昭王后裔邵陀,官居左尹,是除了楚王、令尹之外的第三大官员。
出土之时,这件“漆奁”器身历经岁月虽已零圭断璧,但一幅印刻在“漆奁”盖外壁的漆画却跃入眼帘,令人惊叹不已。飞鸟掠过岁月留白,湮没千年的荆楚大地的楚国贵族生活出行的场景,竟被楚国匠人在这方寸之间勾勒而出。这件被历史尘封的“画卷”后被命名为“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化妆盒”上的楚人画卷
“奁”是古代存放器物的一种匣子,因其器表装饰精美,并存放有金玉等贵重物品,因此又有“宝奁”的美誉。而“漆奁”质地坚韧且轻巧,常被古代女子用于盛装梳、篦、镜等梳妆用具,流行于战国时期,直至唐宋年间,类似于现代的首饰盒和饰物盒。“晨起对镜奁,晓妆点绛唇”,故又称为“镜奁”或者“妆奁”。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就绘于“漆奁”盖侧壁,形似“画卷”。从“漆奁”剥下展开后,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整幅画卷以黑漆为底,深红、橘红、土黄、棕褐、青色等色漆加以着色刻画,描绘勾勒出了由26个人物、2架骖车、2架骈车、10匹马、5棵树、1头猪、2条狗、9只大雁组成的战国楚贵族人物车马出行的场景。同时画面也通过平涂、线描与勾点结合的技法,生动描绘了当时贵族的现实生活气质与神态。贵族的器宇轩昂、侍者的恭敬拘谨以及奔跑者和御者的紧张通过各种角度和姿态都在这“漆奁”之上被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不禁令人感慨,“方寸”为“卷”,竟能勾勒出一方天地,流传至今。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幅画卷让人真正赞叹不已的地方,不是那点屏成蝇的丹青妙笔,也不是留存千古的历史沉淀,而是绘制者不拘一格的创造力。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中的物象皆是对现实生活最直接的观察,而非主要凭借想象的自由描绘。绘画者摒弃了先贤常有的描绘方式,从构思、选题、构图到造型等方面,都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的特征。
整幅画卷开创性地使用了“写实”画法,完全采用当时社会风貌作为绘画题材。图中人物造型神态刻画得格外逼真,26个人物,或端坐,或倚立,或行走,或奔跑,各式各样不尽相同。而周边事物,也皆是从现实取景:随风飘扬的柳枝、振翅高飞的大雁、惊慌失措的猪犬、策马奔腾的马匹等等,无不真实地再现出两千多年前楚地的场景及生活氛围。
这俨然已经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写意”。绘者采用最朴拙的画法,勾勒最真实的人生百态,也正是他继往开来的“想法”,才保留下了楚人最真实的习俗。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现知“最早的风俗画”。
别具一格的“手卷式构图”
“彩繪人物车马出行图”除了描绘楚国风俗的内容,还有一个别具一格的特征,就是摒弃了商周以来的艺术图式,创造性地采用横向平移的长卷式构图,即“手卷式构图”。
“手卷式构图”是中国古代绘画常见的构图形式之一,它通过独特的视觉艺术表现手法,巧妙地将时间引入到空间艺术的建构之中。因此,手卷式的构图所展现的内容丰富,场面巨大,常常需要设置四五个或者更多个的视觉构图中心。
因此,“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在追求表达“写实性”画面的同时,同样期许能将楚地出行盛大的画面完整展现。于是绘图者将“漆奁”圆圈式外壁作为手卷图纸,随风摇曳的五棵柳树作为装饰性的分割线,将整张画面按情节区分为五段,分别讲述了对话、迎送、出行、猪犬腾跃的故事场景。各段因内容不同而长短不一相对独立,却又因“柳树”而彼此相连相互相呼应,既分割了时空,又交代了环境,在静止的空间中共同组成了一幅随时间发展过程的“连环画卷”。更有趣味的是,绘图者无意安排时间序列,对每段故事并未固定观赏顺序,因此所有内容皆可由观看者自行排列理解,在艺术想象中感受楚人的百态人生。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是已知最早将横向平移视点的手卷式构图完整使用的作品,后来演变为一种古代绘画艺术的经典模式。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无疑是对这一绝妙艺术样式的传承。
道不尽的“千姿百态”
关于“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的主题,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有人认为是“聘礼行迎图”,“贽白雁为礼,以求好合”,图中大雁属于古代婚嫁六礼中的“提亲纳彩之礼”,由男方家长所携大雁彩礼,前往女子家中询问,以征询婚姻大事;也有人认为战国多动荡,楚国多遣使者与各诸侯国相互来访,故而为“车马出行图”;也有人根据“漆奁”的性质以及随葬品与实物的联系,认为主题应该是“王孙亲迎图”;更有甚者根据季节、风景对其进行分析,提出猜测论断。
也许在楚人眼中,这只是一场积习成常的出行,被一工匠随意记录刻画在“漆奁”之上。但对于我们,在观赏“漆画”之时,能身临其境般感受千年前的出行场景,自由地加以思考讨论,这无不是先辈带给我们最大的浪漫与感动。
责编:黄寒(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