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出版技术驱动下科技期刊的出版策略

2022-12-19贾丽娜张从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编校科技期刊期刊

贾丽娜,张从新

(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2)

在传统观念中,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是围绕对稿件进行编校加工展开的,属于辅助性、被动性的工作[1]。有时由于稿源有限,编辑只能接受一些内容不错,但文字、格式等问题较多的文章,对于这一类型的稿件,编辑可能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编校、加工[2]。如果编辑的大多数时间用在对文字的处理上,那么组稿约稿、稿件内容把控等其他相关工作就会受到限制,这将对期刊的持续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为基础的智能出版技术正快速发展,智能出版技术的出现缩短了编校时间、提升了编校质量、提高了出版效率[3-5]。随着越来越多机械的、重复性强的编辑工作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编辑的时间不再大量耗费在一些繁琐的文字加工性工作中,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用在加强文章质量、助力期刊发展等方面,实现编辑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的转变。在智能出版技术辅助出版的编辑工作环境下,期刊编辑并不应再被定位为从属地位的被动性角色,而应该处于促进科学进步、引导学术发展、推动期刊进步的重要地位上[6-7]。

智能出版技术给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在帮助编辑完成更多工作的同时,对编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内容为根本,以技术为支撑”是期刊创新发展的基本理念,科技期刊编辑要迅速找准自身定位,学习与智能技术相关的知识与能力,主动思考智能技术在出版过程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实践与应用将人工智能变成期刊出版过程中的有力助手[8],利用现代化出版方式积极面对智能技术给出版产业带来的变革;同时,文章质量是每一个期刊的灵魂,期刊编辑应以“内容为王”为根本追求,不断提高期刊质量,促进科技发展,彰显期刊人的社会责任、价值与担当。

本文以《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为例,分析了文字编校系统、参考文献校对系统、排版软件等智能出版工具给编辑出版工作带来的改变,提出编辑应运用智能出版技术促使期刊朝着特色化、数字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发展策略。

1 编校软件带来的改变

智能出版技术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9],目前已有多种期刊编校方面的辅助工具正被编辑人员广泛使用,如文字校对软件、参考文献编校软件、智能排版系统等。编校软件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编辑的编校效率、降低了差错率,让编辑的时间不再浪费在琐碎、基本、简单的工作上,给编辑工作带来较大改变。

在文字校对方面,有方正智能审校系统、黑马校对软件等智能软件。其中《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正使用的方正智能审校系统可以对文章内容进行多方面检校,只需要打开文章的word版本,点击“一键审校”,系统就会自动对文章进行大纲检查、图片检查、字词符号校对、公式识别、引用检查、版面要素筛查等;也可以单独对需要检查的内容进行校对。审校结果会在文档右边方框模块中显示,其并不会直接修改错误内容,而是将错误类型、原因与修改建议按顺序列出,编辑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一般对于1万字左右的文章完成检测校验需要约4 min的时间,编辑节省了大量编校时间,从而将精力集中在稿件的内容质量上。

在参考文献方面,有参考文献在线辅助编校系统(以下简称善锋软件)、NoteFirst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等辅助工具。其中《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正在使用的善锋软件对于参考文献中各种中英文期刊论文、会议文献、专利、图书等能进行自动检索、查重和校对等。目前,笔者已使用该软件对100篇以上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校对,能发现一些常规校对中很难发现的问题。如作者提供的参考文献信息都比较完善,但经过软件筛查后发现该文献的实际页码不正确。以同一篇文章为例,软件校对与人工校对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使用软件校对省去编辑逐条、逐篇文件搜索、比对、修改的时间,降低了差错率。但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校对中,有一条文献无法通过软件进行校对,需要人工校对;另外,有时软件校对提供的信息过于全面,需人工删除。故建议编辑在使用校对软件的基础上再辅以人工校对,这样可以在提高编校效率的同时提高编校的准确度。

表1 人工校对与善锋软件校对参考文献结果对比

智能编排软件的出现也让编辑的工作发生了显著变化。以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的飞翔软件(简称“飞翔软件”)为例,编辑只需将排版的文件上传至平台,点击自动排版后就可以通过“版本管理”下载word或pdf格式的文件,方便打印纸质版以进行校对、核红等工作。完成付印后的稿件可以自动输出各种格式的文件,方便编辑人员进行文章推送、网络首发、印刷、微网刊阅读等。可以发现,智能排版软件使编辑能够自己随时进行编排、合成,大大减少了编辑与排版人员在交接、沟通等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除编校工作外,智能出版技术在选题策划、一键发布、出版印刷、智能营销等流程上也得到了广泛使用[10]。虽然目前编辑出版活动中的智能技术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各种智能出版工具还不够成熟、稳定,但相信随着智能技术在出版行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软件会逐渐得到完善,编辑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指日可待[11]。

2 智能出版下的科技期刊出版策略

在智能出版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过程中编辑应承担的编辑、校对、出版等基本工作所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编辑得以从琐碎的工作中抽身出来,向选题策划、服务用户、助力期刊发展等工作转移。我国期刊数字化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期刊已经开始尝试转型,期刊智能化出版是必然的趋势。目前,智能软件的应用已经贯穿在出版全过程中,科技期刊编辑需要不断地学习与调整,使用智能软件帮助期刊跟上时代发展,以新的思维理念与办刊方式来引领创新、推动期刊可持续发展[12]。

为此,结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面对智能出版技术驱动下的出版行业发展变革的具体应对策略:强化选题策划工作,以智能媒体为辅助,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寻求突破,增强稿件质量,提高期刊内容吸引力;借助新媒体平台增强传播力度,扩大期刊影响,促进数字化发展;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加强用户服务,促进科技期刊繁荣发展。

2.1 强化选题策划工作

稿件质量在期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影响力。高质量稿件是期刊发展的源泉,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应该对目前的学术状况进行研究,紧跟科技发展动态与创新趋势,把握研究热点,根据目前学术发展的现状、热点、难点、潜在发展趋势等进行选题策划,通过出版专辑、专栏提高期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编辑以新媒体作为辅助手段进行合适的选题策划,提高期刊内容质量,从而提高期刊的竞争力[13-15]。

2.1.1以科学发展为导向

科技期刊作为学者展示科学成果的媒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展示、传播科技发展动态与趋势。《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依靠自身优势,紧跟工业技术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以科学发展的热点话题为基础,和众多学会合作,出版多期专辑与多个专栏。如:针对中国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与水力发电学会合作,推出防灾减灾专辑;与土木工程学会合作,推出砌体结构专辑;与电机工程学会合作,推出多期会议论文集;在三峡的水环境治理和优化调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针对水安全问题,深度参与水文水资源预测分析与控制技术的课题研究,并组织出版“水文水资源预报预测不确定性分析”专辑;参与由航天动力先进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组织的首届学术论坛,并合作出版“航天动力先进技术学术论坛”专辑;为促进碳中和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组织出版“碳中和背景下新型电力系统前沿研究”专辑;出版多个专栏,如“风力发电技术”“直流发电技术”“光伏发电技术”等栏目。

以“风力发电技术”专栏为例,如表2所示(数据获取日期为2022年4月),专栏文章的下载、引用量明显优于同栏目的其他常规文章。由此可以发现,以科学发展为导向的选题策划可以提高论文关注度,增强期刊的吸引力。

表2 同栏目中专栏文章与常规文章分析

2.1.2以读者需求为导向

通过掌握读者和普通受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约稿,为读者提供量身定制的期刊内容,吸引读者关注,可以达到提高刊物影响力的目的[16-17]。因此,编辑可以在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向读者发布征集选题启示,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选题构思;也可以根据网站后台实时反馈的阅读点击量、文章下载量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读者的需求与喜好,从而更好地实现内容定位。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具有鲜明的水利电力学科特色,结合长期办刊经验,结合近几年机构发文统计分析得到: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及单篇最高被引均较多,而水资源预测也是当前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因此,2021年1月本刊联合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推出了“水文水资源预报预测不确定性分析”专辑,专辑中文章的下载次数、被引频次、阅读量明显高于常规栏目文章,且读者反映较好,如《基于CMIP6的中国主要地区极端气温/降水模拟能力评估及未来情景预估》一文,知网上线15个月就有超2000次下载量、18次被引,这说明以学者需求为导向的选题策划对提高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2.2 增强传播力度

传统纸质出版与网络出版模式实际上是以单向传播的方式向读者传播文章,读者处于单纯的受众地位[18],如果没有关注或订阅,读者只能通过网络定向搜索的方式获取信息、进行阅读,这样的传播具有随机性,且传播范围太窄、传播力度过小。新媒体融合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方式已发生转变,数字化、移动化阅读已成为大部分人的阅读方式,因此在传统纸质期刊出版的基础上,编辑可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对期刊内容的有效传播,如使用微信、微博、手机软件、官方网站、邮件等多种新媒体进行主动、精准地传播推送。新媒体软件给期刊带来了发展机遇,编辑通过增强对媒体融合的研究与应用,可以迅速拓展学科领域的相关目标用户、增强期刊的传播力度、提高期刊知名度。

目前很多企业已将深度隐含关联挖掘算法、认知图谱、大规模预训练模型、指纹引擎技术等新方法应用在助力期刊数字传播上,编辑可选择适当的传播方式高效地对期刊进行大范围传播,同时可通过定位同领域作者、专家等进行邮件推送,根据同类型文章进行网页相似推送等方式精准传播。主动传播在数字时代是每个期刊“走出去”的必经之路,增强传播力度可以让期刊被读者获知,是加大影响力的有力途径。

2.2.1大数据精准推送

大数据精准推送可以提高文章被阅读、引用的可能性,也让更多的专家、作者多一个认识、了解期刊的渠道,增强了对文章与期刊的传播、推广。《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正在与AMiner、方正等合作进行大数据精准推送工作。以AMiner为例,编辑可以根据自身期刊的独特优势,主动选择适合的推送文章数、人数、内容所属学科领域、推送对象等。编辑将每期自主选择的内容通过邮件主动推送至与该文章学科领域、关键词、作者单位等相关的专家、读者、作者邮箱中,同时文章在期刊官网的链接也会在邮件中展示,这样可以方便读者进行其他相关阅读与下载。如工学版2021年第9期的AMiner邮件推送分析:水利水电工程相关文章被推送给了500人,有299人阅读邮件,邮件打开率为60%,具有较好的传播效果,加大了文章被阅读、引用的概率,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2.2.2微信公众号推送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新媒体之一,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公众号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时效性强的优点。《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自2020年10月起启用了微信公众号对期刊进行推广与宣传。截至2021年4月,公众号总关注数为1 348人,且一直保持稳定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微信公众号关注用户数量变化趋势

在使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时,本刊编辑通常会在微信公众号内定期推送当期目录、精选文章、期刊通知等,且推送的公众号文章底部会有相关阅读推荐、期刊基本信息与二维码等信息,以进一步产生辐射作用。经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后,编辑可以将微信公众号文章转发至微信群、QQ群等学术群中,或转发至朋友圈,以加强传播效果。对于当期目录类的公众号文章,微信阅读量平均在200次左右,最高超过400次;对于单篇精选文章,微信最高阅读量达537次;讯息类文章最高达743次。编辑可以根据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分享、点赞数据,了解读者更关注的内容,从而更准确地选择今后的推送类别。由此可见,微信推送对于期刊与文章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3 构建综合服务平台

学术期刊的积极发展离不开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期刊作为学术成果展示的平台,是学术文献的主要载体,是科学知识传播的窗口,编辑可通过各种形式发布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读者、专家的反馈与评价共同完善期刊对外展示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构建“一微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以用户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19],建立、完善微信公众号与官方网站,更好地为读者、作者、专家、科技发展服务。

2.3.1官网建设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已启用新的官方网站,除基本功能如投审稿外,新网站从程序架构、图片展示、功能模块等方面做了调整,新增了最新文章、虚拟专辑、文章排行榜等功能。通过方正云排版后的文章,经“付印”后可以生成HTML、PDF、WORD等各种格式,并直接同步至期刊官网,从而更快地展示最新学术成果。目前,pdf版的文章在工学版官网上已开放获取,以方便非在校人员或者非数据库会员的读者及时、免费、不受限制地下载、浏览、交流。网站中会将近期发表的专辑、专栏或发表的同栏目文章进行整合分类,以便读者按需阅读。另外,新网站已经在百度认证为期刊官网,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学者进入其他虚假网站。官网建设旨在为重要的成果创新传播平台和宣传平台,进一步发挥对外宣传和沟通交流作用,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助力相关领域的学科和科技发展。

2.3.2微信公众号建设

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上,除进行文章推送外,还开发微网刊等电子阅读方式,通过提炼整期文章的关键信息,如题名、作者、关键词等,整合做成适应移动端的微网刊。读者可以及时、便捷地进行碎片化阅读,若需要进行深度阅读,也可以直接点击感兴趣的文章以跳转至官网进行全文阅读与下载等。在为用户提供学术资源等信息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捷,为方便作者、专家等在移动端进行投审稿处理。如在微信公众号中设有在线办公模块,专家可以从公众号中进入审稿系统;作者可以快速投稿、获取投稿指南等,且只需输入稿号和作者姓名便可以一键查询稿件全部进度;编辑也可以直接登录采编系统进行稿件处理。另外,学报可以与其他不同领域的单位的公众号互相关注、相互合作。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第九总设计部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荐、转载了《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与航天动力先进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合作推出的专辑,在宣传其论坛的同时也为学报进行引流,吸引了本刊未能接触到的新读者群体,实现了合作共赢。

3 结语

智能出版技术给编辑出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编辑除了掌握基本的组稿约稿、统筹策划、文字编辑等工作外,还需要学会利用现代出版技术迎接出版产业的变革,结合自身期刊的特点,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相关信息,进行定向策划,借助不同平台进行推广传播,尝试新的出版模式,打破当前科技期刊所面临的出版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在目前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的数字化转型还处于探索阶段,期刊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期刊出版策略,促进期刊与融媒体尽快融合,找到适合自己的办刊策略,不断提升刊物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办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编校科技期刊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期刊问答
科技期刊的分类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