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12-19刘素锦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力学岩土科技期刊

陶 婧,刘素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湖北 武汉 430071)

科技期刊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不仅担负着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并且在赢得国际话语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展示窗口[1]。目前,在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求下,为了维持竞争优势持续发展,科技期刊需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我国科技发展与进步[2]。然而,我国科技期刊在服务科技强国建设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与国家科技实力和科研产出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能够聚焦科技前沿、报道重大工程顶尖成果的科技期刊占少数[3-4],在助力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发挥国际前沿学术引领力方面还有待提升。

为了进一步强化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能力,《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以学术质量建设为根本,以服务我国重大工程建设为导向,结合本刊特色,积极探索学术期刊服务科技工程前沿的办刊模式。作为国家战略交通工程,川藏铁路建设面临着构造极其复杂、活动断裂多、高低温、隧道埋深大、地应力高等一系列严峻的挑战,由此产生大量岩土工程相关的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在以“追踪学科研究热点,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下,《学报》密切追踪我国川藏铁路建设重大岩土工程的科学问题和岩土工程学科的热点,通过对接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学术研讨等方式开展细分领域的组约稿工作,展示当前岩土工程学科国际前沿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技术革新,发挥《学报》的学术导向作用,为科技发展助力。

1 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引领学科发展方向

1.1 追踪学科难点,对接川藏铁路建设

川藏铁路作为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地形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工程,催生了大量的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其复杂的地质力学环境及潜在的地质灾害既对工程建设与安全运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为我国岩土工程学科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学报》针对川藏铁路沿线高海拔、高地应力、高渗压、高落差、大埋深以及强烈构造的复杂地质力学条件,以隧道工程、边坡工程以及路基工程三个研究领域为川藏铁路岩石力学问题主要组约稿和报道方向,报道一批具有强烈川藏铁路地质特征的洞、基、坡岩石力学理论与重大工程实践研究成果。

2019年6月,《学报》编辑部成立编辑部川藏铁路工程工作组,全面策划、跟踪、组织及报道川藏铁路建设中的工程难点、理论突破、应用创新及重大节点工程进展等。积极参与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川藏铁路建设理论与工程对接系列高端专题论坛”,针对川藏铁路建设工程中地应力精准测量、软岩高应力、岩爆监测预警等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以川藏铁路建设中的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为导向,凝练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重大科学问题。另外,对接相关参与川藏铁路建设的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动态联系与跟踪机制;密切跟踪相关研究或施工单位的工作动态及重要学术/技术研讨会,加强关键及重要学术题材的挖掘。依托学科优势资源,追踪川藏铁路建设工程进展,密切关注工程相关科研动态,开展若干个细分领域的组约稿工作。

考虑到川藏铁路建设年限长、岩土工程问题层出不穷的特点,《学报》不定期发表“川藏铁路”工程建设中重大研究进展相关论文,目前已正刊发表的有关川藏铁路重大工程论文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该专栏的论文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均较高,其中《川藏铁路沿线主要不良地质条件与工程地质问题》一文下载量和被引量均为本刊2020年度第一,在读者群中反响较大。

表1 “川藏铁路建设”专栏发表的重大工程论文

另外,《学报》拟就川藏铁路建设中某个关键性技术问题开展相关工作,如川藏铁路线处于构造活动区域,对于深埋长隧洞的建设而言,此线路遭遇断层是不可能避免的,相应的断层破碎带、构造挤压带的影响,相对而言是整个工程中具体某个山、某个隧洞的控制性因素,针对这一问题策划了关于断层破碎带变形特征与控制对策相关选题,拟邀请隧道及地下工程方向的专家组织专栏,报道该方向的研究进展与成果,为川藏铁路建设中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提供支撑。

1.2 结合特色栏目,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

“陈宗基讲座”高端论坛是《学报》立足本土优势,为树立学术品牌而打造的特色栏目,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岩土工程最新研究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及学术界交流的重要窗口,受到了岩土工程界的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川藏铁路建设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出版行业舆论导向作用,契合《学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2020年“陈宗基讲座”高端论坛以“川藏铁路岩石力学与工程”为主题,邀请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院士作为主讲人,并作了“隧道与地下工程不良地质预报和灾害控制”的精彩报告。围绕该主题,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山东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9位专家作了特邀报告。该届会议获得了岩土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直播平台上的总点击率达49.09万次,因热度较高,开播10 min后本届会议直播链接被推上“央视频移动网”的首页。

在征文方面,通过组稿约稿,严格把控论文质量,2020年“陈宗基讲座”高端论坛推出一系列优秀的专题论文,发表在本刊2020年第3期和2020年增刊上。其中,正刊和增刊分别发表论文17篇和20篇,正刊篇均下载量为974.3次,篇均被引次数为19.2次;增刊篇均下载量为283.9次,篇均被引次数为3.9次(见表2)。对学术论文而言,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一般能反映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办刊水平[5-6],从表2可以看出,2020年“陈宗基讲座”高端论坛论文整体质量较好,同一时期讲座论文的下载量和被引频次优于非讲座论文,正刊表现更为明显,单篇最高论文被引次数达到了113次,不仅反映了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高低,而且为期刊引证指标的提升做出贡献。另外,相较于往届讲座,本届来稿数量明显增加,由此说明,特色精品栏目是反映学术期刊办刊质量和学术水准的重要指标,紧跟学科前沿是特色栏目主题的宗旨,好的特色栏目不仅可以活跃学术氛围,还能推动科学前沿的传播与发展。

表2 2020年“陈宗基讲座”高端论坛论文在中国知网的表现

2 立足科技发展,丰富出版模式

2.1 及时报道科学前沿

重大工程科技成果的优先发表与开放获取,不仅可以缩短出版时滞、获得首发权,更有利于提高网络传播率、产生实时影响,是提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策略[7]。针对如川藏铁路建设的国家重大工程方面的论文,《学报》开通“绿色通道”,通过优先送审加快审稿进度来提高稿件处理效率。一经录用就可以“录用定稿”的形式,在期刊网站、移动平台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以网络首发的形式刊载,一般能在正式出刊前三个月在网上查看,大大地缩短了发稿周期。为了尽快抢占国际学术高地,发布川藏铁路工程相关热点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动态,《学报》将此类已录用论文优先排期、加快编辑、排版、校对工作,出刊后尽快发往EI等数据库,及时报道川藏铁路建设过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科研攻关新进展的相关成果,推动创新思想的快速传播。

2.2 多渠道传播学科热点

近年来适逢媒体融合的迅猛发展,期刊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期刊因其学术性较强而读者群体受限的问题[8]。根据调查显示,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我国科技期刊提高学术传播力的重要途径,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愿意搜索并关注学术类微信公众号,并从中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收获[9]。“川藏铁路建设”是当下主流社会关注的重大工程,受众不仅仅是岩土工程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还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广大社会人士。为了满足科研成果传播个性化的需求,《学报》在刊网融合模式的基础上,将媒体融合拓宽到移动客户端,利用其快速便捷的特点,及时推送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方面的文章,在QQ群、微信群等社交网络平台与读者互动,以实现优质科研内容的高效传播与交流。不仅如此,《学报》在官网和微信公众号拟开通“重大工程热点论文”栏目,定期回顾研究热点,以推文的形式对重大工程相关论文再次推送,扩大此类科技前沿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追踪学科研究热点、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全程跟踪川藏铁路建设中的重大岩石力学问题、重大岩土工程实践与典型案例,形成了从地质特征、力学理论、灾变机理、评价方法和防治技术的川藏铁路岩石力学与工程研究成果系列报道。近几年来,本着“涉密内容不发布、跟踪报道要及时、发布内容要准确”的工作原则,《学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组约稿工作,立足本土优势,充分发挥编委、专家和相关科研院所的学术资源,适时开展学术研讨与交流,及时刊发最新科技前沿成果,多渠道传播学科热点,已取得部分成效。随着川藏铁路建设工作的推进,未来还有更多的工作亟待完成。当科技期刊服务科技进步,不仅能为川藏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提供支持,助力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国际领先的学术地位,还能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为培育世界一流中文科技期刊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力学岩土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弟子规·余力学文(十)
弟子规·余力学文(六)
弟子规·余力学文(四)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力学 等
复杂岩土工程技术管理实践与思考
《岩土力学》2014年第9 期被EI 收录论文(40 篇,收录率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