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
——访江苏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校长姜树华
2022-12-19受访者姜树华采访者
受访者|姜树华 采访者|本刊记者
记者:姜老师好!能否说说您主张的“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怎么理解?
姜树华:生活中,一个人能说出得体的话,能说出准确表达内心的话,能捕捉到别人的话意,能捕捉到说话的时机……这些都是“言意共生”的高水平体现,也都是高质量语文生活的表征。在切实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所有学科均应向个体生活的质量提升“发力”,作出学科“贡献率”,语文当然是儿童生活品质提升的“主场”。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就是在生活中镀上“语言”与“精神”的底色,拥有“锃亮有质”的语文生活。要让生活充满浓郁的“语文”气息,那就要关注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孩子们更好地备足“语文生活的料”,从而走向生活。当下的课堂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生活做准备,用其特有的“学科语言”聚焦个体核心素养提升,既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同时也有着当下的生活。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在创造具有“语文属性”的生活。
一、更好地生活: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记者:文献中的“语文生活”应该不是一个陌生概念,能否给我们梳理一下?
姜树华:语文界关涉“语文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等主题的研究并不少见。如著名语文专家李海林曾指出“语文不仅是生活的中介,它还是生活的对象;语文不仅是生活的表现,它还是生活的本体存在;人不仅生活在语文中,语文还在构建人的生活”。著名语言学家、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曾提出真实语文生活和虚设语文生活。华师大语文学者杨澄宇博士“还原”了语文生活,提出语文是通过人“道说”出来,语文使人成为人,生活成其为生活。还有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学让语文与生活共振》、李海林的《生活化与语文化》、徐静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黄英的《生活语文生活化教学探究》等主题文章。纵观文献可发现,以语文生活化为主题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语文教学生活化方面。通过知网搜索,发现主要集中在近20 年,即第八轮课改起始,大批语文人开始关注“大语文”“生活语文”“主题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等。相关“语文生活”“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多侧重于零碎的理论想法,少有成体系的实践做法;多侧重于文本的生活化教学设计,少有成系列或者整本书的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程开发;多侧重于语文生活化的教学现场,少有对语文生活中语言品质提升做法与效果的聚焦等。
记者:那现实中的“语文生活”与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关系?与语文学习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姜树华:广义的生活指向人的各种活动,包含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语文学习实现的更好生活当属人的社会生活,亦属精神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强调的语文课堂“真实生活情境”,便是将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众多场景作为语文学习背景,旨在用语文来解决生活问题,实现更好地生活。
首先,语文学习是美好生活的真切需要。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中开宗明义:“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换一个角度来读这句话,即社会生活的内容、意义、趣味、价值等方方面面都是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得以实现的,语文学习成为了生活的切实需求。时代从未止步,日常生活的语言文字运用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特点,对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均带来深刻影响。于是,语文学习成为了走进生活世界与应对生活变化的必然需要。
其次,2022 年版课标特别关注“学习经验”,充分强调语文学习过程是认识世界与感知世界并形成语感经验的过程。2022 年版课标提出“能尝试根据语文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根据活动需要,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提出要探究、解决的主要问题”等,旨在强化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对世界的客观全面认知,更好地认知生活,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设置了;旨在强化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阅读经验,更好地阅读生活,我们也就更能理解统编本教材中出现的阅读策略单元了;旨在强化语文活动中建构起社会活动经验,更好地提升活动组织力。
二、“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建构原则
1.原则一——当下与未来并重
记者:请问姜老师,您提出的过高品质的语文生活到底指向哪个阶段?
姜树华:一个人的一生永远走不出他的童年,一个人的语言学习是这样,语文生活也是这样。儿童成长基于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当下的生活为基础,实现对世界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儿童是在对世界认知与表达不断丰富与更新中实现个体成长的。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必然包括儿童与成人两个时代的语文生活品质。作为从小习养的良好的语文生活,意味着儿童语文的学习将走向两大方面的根本性变革:一是语文课堂将进一步基于儿童语文生活情境,再现儿童的言语学习;二是日常生活中将进一步提升语文与儿童生活的融合互益,丰富语文实践,过好语文生活。优化儿童语文生活的另一个重要指向则是儿童长大后的语文生活,就是面向新时代,结合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方向,面向儿童未来生活,加强语文生活品质提升的教学实践。深入探索语言学习与儿童成长规律之间的关联度与融合度,从而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以儿童当下与未来生活品质为己任的语文人使命。
2.原则二——学养与素养共生
记者:一个人的高品质语文生活到底是靠什么来支撑实现的?
姜树华:“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着力于“言”与“意”的双向往来通途上语文新生的风景。“言”的能力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的能力旨在建构学生的人文精神,二者相互关联,相互融合。以言语能力为骨架,在言语能力生长的同时垒厚“精神的底子”,生长语文“学养”(学习能力)与“素养”(学科素养),提升儿童当下与未来的生活品质。比如,儿童阅读生活的形成与优化较难,儿童注意力普遍不够稳定,习惯养成容易受到生活中各类琐事的干扰。鉴于此,可结合小学阶段“快乐读书吧”进行“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基于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多角度的阅读分享,让更多儿童得到惠泽,形成终生阅读习惯,真正过上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3.原则三——拟真与真实并存
记者:2022 年版课标提出的“真实生活”与您提出的“语文生活”又是怎样的一个关系呢?
姜树华:英国著名教育思想家纽曼曾如此描述“真实的学力”:不是既有知识的“再现”,而是新知识的“生产”;不是知识的“记忆”,而是基于先行知识的“探究”。这在告知我们要创设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与学习内容建立意义关联。2022 年版课标特别关注“真实生活”,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基于学习者实际生活出发的,在真实生活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而实现语文能力的生长。其间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真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可能情境,二是生活中确需解决的问题,三是相关的语文知识学习与问题情境高度关联,并能够帮助现实问题的解决。如何将语文教学置身于真实生活中呢?那就要充分运用语文阅读本领,检索重要信息,投射生活场景,归类整理生活,深度了解生活,从而发现真实生活的意义,并记录留存下来。进一步讲,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是指这个情境符合生活的真实,即“有可能会发生”“看上去真实”“听上去真实”,也就是语言对象的真实、语言需求的真实和语文生活的真实,概言之就是“拟真”与“真实”两种状态并存,都是“真实”。
三、“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建构内容
记者:属于语文生活方向的建构内容应该不是一个陌生概念,能否给我们梳理一下?
姜树华:语文生活,依从于语文,落点于生活。用语文这个工具来改善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语文学科在生活中的育人价值是非常重大的,无论是在学习里还是在生活里都在育人。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学好语文就是要过好生活。一段话语的语气、语速,处处显内心;一句话、一篇文章,时时见真情。文篇有了意义,阅读就成了生活,表达就有了光彩,语文这束光便照亮了生活。
这张图(见下图)就是“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建构内容图。校内的语文生活主要以语文生活情境为基准,从教材中的语文生活和校园里的语文生活两个方面加以落实。教材学习中,一类以教师陪读“在场”的兴趣激发、阅读陪伴、解读引领为语文活动特质,引发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提取信息、解决问题、形成解释等语文能力;一类以学生学习“主场”的真实情境、真实问题、真实学习为语文活动特质。校园语文生活,以校园氛围、校园活动、跨学科综合等为语文生活内容,如景观类“校训、校歌的故事”“一只喜鹊的故事”“省树市花的故事”“两只天鹅的故事”等;又如活动类“四大盛会”“紫琅秀场”“博识课堂”等;再如各类活动中的主持、演讲、讲故事、口语交际等。校内语文生活着眼于“得法”之效,为校外语文生活提供了长足动力。
校外语文生活主要以真实的语文生活为基准,从课外阅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加以落实。课外阅读中,引领学生读有观点、读有方法、读有思辨,形成“带得走”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家庭生活强调以高参与度、高融洽度、高幸福度为特质,如出行计划、活动计划等共商共议,又如周末活动、喜事祝贺、生日聚会等语文景象。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聚焦在较强的阅读力、交际力、领导力方面,如名人类、展览类、名胜类、事件类等寻访记述;生活调研、生活建议等问题解决;小观点、小生活、小心情、小仪式、小接待、小介绍等交际活动。校外语文生活着眼于“得益”之效,是校内语文生活的有力补充。
“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学习内容遵从由语文生活情境走向真实语文生活,将语言(文字或口语)实践走向生活,再现生活情景,加深理解体验,获得感悟,实现新的表达。其余不再一一赘述,“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教学对儿童生活品质提升作出更聚焦、更实际、更长远的教育实践。
温儒敏先生曾提出“在语文课堂与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他提出的“一条通道”就是仓库里储备的语文积蓄与语文学习的结构。基于学情、学理、学法的学习,是“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教学之理。
四、“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教学策略
记者:那请问如何更好地实现指向高品质语文生活的教学策略呢?
姜树华:个人以为,有这样五种策略经常用得上。
一是具身学习策略。人类认知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为便利、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利用自己的身体和环境来认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整个身体都是“大脑”。教育专家杨九俊先生曾有相关阐释:作者的身心在文字中,文字流动在语境中,语境产生于身体中,身体受制于环境中。“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特别关注“言”与“意”的场景,强调学习者亲身体验的“具身语境”中的学习。用“具身学习”策略,将师生置身言语场景,用整个身体参与语文的感知,自主体验言语生活,更全景、更真切、更富实感地走进语文的“言”与“意”,实现“言”“意”共振。
二是图式建构策略。语文教学旨在通过各类文体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力。“言意共生”的课堂教学,着力于引领学生从文章内容的准确理解去发现文体的言语形式,建构出不同文体的表达图式与阅读图式,从而更好地运用于阅读,实现阅读力的提升。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文体特质的表达图式,引领学生自我发现“文本的讲究”,既为了阅读力的提升,也为了表达力的形成。新的言语图式会与已知言语图式形成自动链接,最终形成阅读或表达都用得上的一个个语文“原件”,也就有了高品质的语文生活。
三是梳理探究策略。2022 年版课标特别强调“梳理与探究”的语文能力。关于梳理,通常是指学生对积累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排序、链接。而探究则指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拓展能力、发现能力、筛选能力等。“言意共生”语文教学实施的“梳理与探究”,不仅是多篇文本的学习活动或语文学习的阶段性活动,也可发生在一篇文本、一节课堂的教学之中。无论是对文本表达范畴的聚焦,还是表达情感的升华,都是对文本进行的梳理与探究,既关乎内容方面的“意”,也关乎表达形式的“言”。梳理探究策略,一旦成为学习语文的惯常,学生自然生出发现言语奥秘的眼睛,生长整体建构文本的架构力。
四是解构沉淀策略。传统的文本观认为,作者是文本的权威,是作品意义的创作者。但近代以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应打破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垄断。文本的“意”是可以“新生”的,文本的“言”也是可以“提升”的,这恰恰是经典的魅力。“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解构沉淀策略就是要带着思辨的眼光去结构性阅读,去建构新的“意”,去生长新的“言”。解构沉淀策略,就是培养学生带上批判的眼光去审视阅读,审视作者的“言”,审视作者的“意”。文本不都是“完美的艺术品”,阅读文本应该有“自己”的存在,进而生出自己的“言”与“意”。
五是真实情境策略。2022 年版课标尤为凸显“真实情境”,这个“真实”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学生生命体验的真实。信息化时代让生活来得更加便捷,但也令现代社会生活的情境较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复杂,这就意味着我们生活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繁杂。与此同时,现代技术让我们搜索到的知识成倍递增,深层次理解和有意义的运用知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在丰富的网络、纸质、现场资源信息中去搜集,去感受,去判断,去解释,去使用,这是新时代语文学习的新环境,也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生成真实的学习语境,言语实践有了现场感与针对性,语文学习便成了真实需求,于是我们的生活会因语文素养的提升而变得更有品质。这是2022 年版课标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融的真正落点。
五、“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理论假设
记者:姜老师,在过“言意共生”语文生活的总方向下,还会产生哪些理论假设呢,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姜树华:语文学科育人“育”的是生活见地。生活中充满语言的味道,语言学习中充满生活的意义。生活中既要注重语言文字本身,更要注重在语言文字中的表达与交往,用语文这个工具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创造我们的生活。人们感觉到的唯美风景、深厚情谊、缤纷生活,大多来源于语文的底色铺就。在整本书阅读中,曹文轩提醒我们:在结构方式上,长篇与短篇作品是很不一样的。短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其实,经典的阅读是有“年段收益”的。童年时代读经典,可用童年时的理解方式,经典传递着尊严、担当与向善,不会陷于时尚、物欲的泥潭。阅读过程中,价值观的树立、审美观的确立、情感情谊的增浓都会在悄然间习养成性格。
语文跨学科学习“跨”的是生活场景。学业素养的高低不是知识的简单重现,而是用这些知识进行推断、解释,实现学科内与学科间的结构化思考能力,提升审美品位。语文教育专家陆志平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基于真实情境设计任务学习,组织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学习语文,在用语文中学习语文,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语文。笔者以为,语言是生活的集中反映,总有属于其特有的环境。就小范围来说,是说话和听话场合的前言后语;往大范围来说,是一个时代与社会的文化、生活、语言风格等。跨学科学习就是语言在更大范畴中的运用与理解。一言以蔽之,语文跨学科学习立足的是生活场景的“跨越”,坚守的是“自愿跨出”与“自觉收回”的恒定操守。
“言意共生”的“共生点”是语文思维。“言”“意”之间如何聚焦于思维并“共生”出新思维呢?概括说来,直觉思维聚焦于感觉,形象思维聚焦于具象,逻辑思维聚焦于结构,辩证思维聚焦于理性,创造性思维聚焦于出新。如果用不同的图谱来说明,直觉思维近于缩略图,形象思维近于形象图,逻辑思维近于推理图,辩证思维近于结构图,创造性思维就是新创图了。五种思维状态,在“言意共生”中均实现了图式化,让言语背后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
“言意共生”语文生活“共生”的是生活品质。生活中,高品质生活的人一定拥有较好的理解力与表达力。面对表达者不甚清楚的语言文字,能澄清问题、辨析概念或者捕捉要点;面对理解力相对不足的对话者,能将较为繁杂不清的内容,让对方能够明白要点。语言品质大约决定思维品质,思维品质一定决定生活品质。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大量的听说读写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思想和整个灵魂放在语言里面,语言“便有了生命,它便是活的”(巴金语)。很难相信一个用词不当、搭配错乱、病句百出的人会有清晰缜密的思维。孩子的语言总会经历一个由俗到雅、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语文学习便是要实现儿童语言能力与水平的增长。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儿童生命成长的过程,“言意共生”让儿童更好地生长,过上高品质语文生活。
记者:今天的访谈,让我感觉到语文的学习不只是美好,更在于实用,关涉到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建构一个立体丰富、有血有肉的高品质语文生活,任重道远。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