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2022-12-19张和平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旅游体育发展

张和平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军事部,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2016年,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指出,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健康休闲、旅游为目的,提供与社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娱乐,包括健身娱乐、体育比赛、设备生产、场地建设等。同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编制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一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目前,体育和旅游都是我国的朝阳产业、环保产业和绿色产业,体育与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讨论的热点。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构成、经济发展虽然为体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实践提供了多维度的便捷条件,但是从阶段性的发展成果来看,也存在影响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限制性问题,基于体育旅游产业存在的各种问题,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值得探究。

1 体育旅游产业的产生动因

1.1 体育旅游产业产生的外部动因

1.1.1 政策法规因素

在国家层面的统筹和激励下,各省市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有助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纲要、行动计划及意见范本。例如,重庆市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由重庆市体育局发布了《重庆市体育产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2年)》。通过 “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贵州省人民政府为加快推进贵州省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在《关于贵州省创建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将体育旅游产业培育成贵州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将贵州省打造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不仅如此,浙江、上海、江苏和黑龙江等地也已经或者即将出台、实施有关“体育+旅游”产业的计划。其中由浙江省体育局发起并主管、浙江省民政局审核批准建立的浙江省体育旅游产业促进会,为体育与旅游两者的融合形成了强大的政策导向。

1.1.2 宏观经济因素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创新深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是体育旅游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2019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8年下降,2020年我国恩格尔系数虽小幅反弹,但是2021年又降为29.8%。恩格尔系数的连续下降,说明我国经济稳步持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连年提高。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国家或者是富足国家的恩格尔系数一般在20%~30%(图1)。随着党的二十大顺利召开,我国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必定会明显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必定会得到高质量发展。

图1 2012—2021年中国恩格尔系数走势

1.1.3 交通设施因素

在旅游目的地选择上,交通设施是影响游客出游的重要因素[1]。区域旅游的可达性在游客评价、选择直至最终决定旅游目的地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同时交通的便利性也影响旅游行程的半径[2]。游客流量与距离影响力成反比[3],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其中,T1是目的地的吸引力,T2是游客受到的外部影响,d是游客到目的地的距离。其中,游客的主观距离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适宜的交通条件。据统计,在影响旅游结果的因素中,与住宿、美食、景点等服务相比,约60%的人将交通作为优先考虑。在我国,交通是影响游客流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2]。可以看到,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优化,体育旅游产业获得较大发展,更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中国特色的发展需要。截至2021年底,我国公路总里程528.07万km,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普通干线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全国公路网。便捷的交通缩短了人与人、人与旅游地之间的距离,地理空间概念被大大压缩。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1.1.4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是支持体育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又一因素,其在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由体育旅游产业所在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文明程度、保护体育旅游市场环境的能力以及人民生活观念等构成。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带动了娱乐、体育等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发展,游客旅游方式从传统的风景旅游向参与式旅游体验发展[4]。同时,游客自身通过参与体育旅游项目,提高了身心健康。

1.2 体育旅游产业产生的内部动因

1.2.1 收入水平因素

收入水平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在于它是个人乃至家庭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经济基础,同时,每增加一定比例的收入,体育旅游消费将大幅增长。国外相关学者得出结论,发达国家国内旅游的临界消费值为0.1万美元,超过这个临界值后,旅游消费将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快速增长,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合会(IUOTO)估计这一比率为1.85[5]。体育旅游产业消费亦是如此。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万元,同比增长9.13%(图2);在人均旅游消费方面,2021年国内人均旅游消费约为899.28元,同比增长16.17%(图3)。

图2 2015—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

图3 2017—2021年国内人均旅游消费变化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2020年我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国内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呈小幅回落,其余年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国内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呈逐年递增态势。并且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与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呈正相关。这说明良好的经济条件为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进而促使体育旅游产业消费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2.2 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偏好,指个人对某一事物带有情感倾向性,进而形成了人对事物的态度与趋向。参与体育旅游的心理偏好是指人们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时,根据自己的心理因素,有倾向性地选择某种体育旅游活动。这种心理偏好是以注重体育旅游产品的物质属性为特征,与体育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所在地等并无直接关联。因此,心理因素也是影响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因素。同时,影响体育旅游的心理因素会影响个人旅游活动的各个心理方面(体育旅游的感知、体育旅游的需求、体育旅游的推广、体育旅游的态度、个性和体育旅游的趋势、体育旅游的精神与趋势)。

2 体育旅游产业的典型模式

体育旅游产业高度依赖资源,其融合发展离不开相关资源和相关产业的支持。一般来说,支撑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与体育旅游有关的其他资源。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通常不依赖于单一资源,而是多种资源的组合,但是通常将某种类型的资源用作发展的主导资源。根据主导资源的不同,可以将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2.1 特色文化驱动型开发模式

特色文化驱动型是以地区内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包装和打造,再融合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和物产,打造文化、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体育旅游商业模式。适合应用此模式的地区多为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如在红色精神、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地方。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沙家浜风景区红色户外拓展。沙家浜镇辖区内地势低洼,河浜纵横,芦苇丛生,气候凉爽湿润,有享有盛誉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沙家浜镇提出了“体育+文化+旅游”相融合的体育旅游模式,开发以红色、文化、运动、休闲为主的功能区,打造了户外拓展培训、体育非遗展示传承、推广全民健身运动等项目服务,形成了红色教育游、绿色生态游、金色美食游、演艺文化游、休闲养生游等旅游产品。

2.2 自然资源依托型开发模式

自然资源依托型开发模式是依托区域内优质的自然资源,包括山丘、河流、森林、湖泊等,进行相关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一种模式。这些优质的自然资源能够用以开展体育旅游产业。这种开发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具特色的资源,开发具有规模化效应,很难被其他具有相似资源的地区超越。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中国黄山(黟县)国际山地车节。黟县结合了黄山独特的自然资源与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对当地进行整体规划、开发,有序推进“体育+旅游”大发展。黟县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先后建成了国际山地车测试赛道、山地车业余赛道、山地车专业赛道以及山地车体验赛道,力促体育与旅游深度结合。黟县体育产业充分依靠旅游、生态、文化等资源禀赋和综合开发优势,围绕旅游业发展,重点打造体验型和休闲运动型的体育旅游产品。在扩大体育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还改善了该县的体育服务水平,体育旅游新业态成为黟县旅游的一大特色。

2.3 体育赛事观赏型开发模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以体育赛事为基础的旅游是体育旅游行业最典型的发展模式,这种旅游以特定的体育赛事为基础,充分利用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赛事和感受体育的吸引力是主要的旅游类型[6]。相较于前两种开发模式,体育赛事观赏型开发模式对具体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依赖性较小。这种开发模式以大城市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为基础,专注于体育赛事。 以体育赛事为基础的旅游资源开发始终如一,这关系到相关体育赛事的发展,可以说,这类体育旅游产业离不开相关的体育赛事及其社会影响,而资源发展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研究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上[7]。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有F1大奖赛上海站。F1大奖赛上海站的比赛于2004—2020年已成功举办16届(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取消)。在这16年中,F1为上海及周边城市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共有6家旅行社负责代售F1大奖赛门票,他们努力将F1赛事与旅游相融合,打造出一批经典旅游路线,如“上海周边一日游”、“F1+周边游”旅游套餐、“上海周边商务考察游”、“华东多日游”等。

3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

3.1 体育旅游产业内容更加丰富

随着体育旅游产业掀起的全民健身热潮,体育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体育旅游产业从单一的模式逐渐演化为基于新经济、新基建、新客群和新需求的多元发展。丰富的体育旅游产业形态能够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旅游的消费需求。同时,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旅游的消费需求造就了更丰富的体育旅游产品内容,如突出康养模式的体育健康旅游、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户外体育旅游等一系列涵盖面更为全面的体育旅游产品内容。

未来的体育旅游产业可通过将区域的特色资源与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相结合,打造出以某一类型的体育旅游产业服务为主的体育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以增加产品丰富度,丰富体育旅游产业的内容。

3.2 体育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化趋势凸显

市场细分有助于推出不同类型的产品,提高每个目标市场的吸引力,从而找到并保持稳定的客户来源。旅客的实际需求发生了“认知—参与—融合—沉浸”的转变。游客选择具有吸引力和核心内容的产品,期望在体育旅游系统中找到认同感。选择可以赋予旅游产品独特的个性内容,满足个性化旅游和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提升游客体验,满足游客的情感需求。热门赛事、高水平运动员、热门体育组织、热门体育休闲活动以及重要运动场馆,都可以成为自己的体育旅游标签,提高客流量,带动良好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总之,体育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化趋势将是未来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业态鲜明、针对性强的体育旅游产品设计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这种趋势已初见端倪,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已开始整合自身区域体育与旅游资源优势,确立自身的发展主题,从而增强品牌辨识度,占领市场份额。总体来看,体育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品牌化趋势将日益明显。

3.3 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联动更加深入

体育旅游产业在综合性产业结构群中有着非常高的占比。“体育+”和“旅游+”模式为推动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服务业、新业态的广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建设体育旅游产业群。 因此,我国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旅游、体育和地方商业之间的深度联系,构建综合性旅游产业产品。总体而言,在世界旅游业大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自身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将不断加深。

4 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4.1 完善法律,制定政策,改善发展制度环境

制定和完善指标体系,提高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完善体育旅游产业指标体系,以行业分类为导向。体育旅游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体育旅游产值、体育旅游依存度、体育旅游产业关系和体育旅游产业贡献。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性大,应根据城市的特点、体育旅游产业的消费档次以及体育旅游类别,采取就近原则,区域统筹体育旅游产业,适时进行动态调整。及时修订不匹配的法律法规,体育旅游产业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多方联动建设统一的行为。各级政府部门要调整各级法律、法规关系,适时出台符合新时代体育旅游产业共同发展的流程文件。

4.2 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保障体育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做好体育旅游产业的调查研究工作,深入体育旅游产业一线调研,是政府制定好宏观指导性政策文件的前提和根本依据。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较大、自然资源条件各异,这种情况造成了我国各地区体育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由此带来的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益规模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近年来,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兴起及其结构不断发生变化,这都直接影响体育旅游产业规模及效益的好坏。因此,深入体育旅游产业一线进行调研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了解各地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特点及其变化趋势,为做好体育旅游产业的设计与规划、政策制定与实施奠定基础。

4.3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明确布局规模

做好体育旅游商业计划书等高质量的设计工作,是体育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统筹安排体育旅游产业规划、建设和经营,统筹规划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具体规划层面,要保证国家整体规划、省市规划和区县规划的统一和协调。由于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涉及多种条件的约束,所以应重点考虑体育旅游产业的综合布局与规模,并由体育部门、旅游部门会同规划部门编制体育旅游产业专项规划,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规模、布局和建设时序。

4.4 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树立“一体化”的人才观。解放思想,推进观念改革,消除体育方面人才与旅游方面人才流动的制度障碍,建立“体育旅游人才意识计划”,强化体育旅游一体化人才政策引导,培养体育旅游一体化人才。二是建立开放、有序的体育旅游人才市场。体育旅游人才是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实行“市场主导、政府保障、社会参与”的有效手段,规范和完善体育旅游人才服务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法规、信息网络、评价体系等,搭建区域体育人才共建共享交流平台,推动区域体育人才共建,打造不同格局的体育人才。三是拓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渠道。为培养更多的体育旅游人才,各“双一流”高校、专门性的体育院校需在开设体育旅游相关专业的同时,成立有关体育旅游产业研究中心。不仅要依靠国内人才培养模式,还应通过引进国外高校体育旅游领域专家学者或是国外知名体育旅游产业企业家,根据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现实需求,共同培养好体育旅游产业所需的人才。另外,建立体育旅游培训资源共享方式,培养和提高体育旅游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体育人才纵向和横向发展,打造体育旅游人才多渠道培养方式。

猜你喜欢

旅游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