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活化的“浙里”密码
——评创意音舞《忆江南》《游春》
2022-12-19郭克俭
郭克俭,邱 正
(浙江师范大学 施光南音乐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幅古老画卷、一部创意舞作,借助CG特效、AI、全息投影和VR/AR等“黑科技”硬实力技术,“博物馆奇妙夜”“国家宝藏·展演季”“舞千年”等各类主打国风的传统文化创意活动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昔日久居深宫密室无声无息、不为世人所知的古文字、古画卷、古陶俑、古玉雕、古器皿等,一时间被表演艺术家们重新激活,成为新时代文创时尚潮流,焕发出千姿百媚、仪态万种的新鲜艺术生命活力。
2022央视虎年春晚中将吟咏舞蹈表演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的创意乐舞节目《忆江南》,向观众呈现了一幅诗友群贤纷至沓来,江上泛舟、浅吟低唱的溢美图景;《古韵新声·清明》节目中,一幅古老《游春》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出万物复苏、舞俑初醒,少女们嬉戏踏歌、翩跹起舞的场景(1)2022年央视《古韵新声·清明》节目播出的舞蹈作品《游春》改编自舞蹈《富春》,由浙江歌舞剧院表演,田湉编舞,鲁澄作曲,排练指导为朱耘君、王蒋悦梦。。这两支创意乐舞节目成功接过“国风顶流”的接力棒,相继火爆“出圈”,迅速被国内各大媒体平台转发,相关话题引起热议,频频登上微博热搜。节目累计播放量已超过1500万次,点赞评论转发20余万次。
历经千年漫漫岁月的古画、舞俑等国宝文物,走出了恬静雅适的博物馆,凭借着中华民族集体思想意识的全面渗透,依托着中华悠久人文精髓的历史积淀,倚重着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基因的审美凝聚[1],创造性转化为跨越千年的“破圈”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习近平同志2020年9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见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55.htm。上述优秀舞作的展卷起舞、火爆“出圈”,无不是艺术家们在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即通过对传世国宝画作的活化利用,开掘蕴藏于古画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唤醒历史中的人文记忆,使之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穿越时空的画卷舞俑
不论是2022年央视春晚舞台上音舞诗画一体的《忆江南》,还是《古韵新声·清明》特别节目中的《游春》,表演时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便是由数字视听技术构建的青绿山水画卷。随着画页的徐徐展开,人在画中舞,水在画中流,花在画中开,鸟在画中唱,恍惚之间,观众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在古老画卷中体味富有唐风宋韵的江南美景。其中,《忆江南》是以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黄公望(1269—1354)晚年历经数载创作完成的《富春山居图》为核心创作的创意综合舞台节目,此画卷以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流域景色为表现对象。画中山和水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当,画面墨色浓淡干湿精心设计、相间并用、恰到好处,可谓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2],明代画家邹之麟誉其为“画中之兰亭”[3]。《富春山居图》经历坎坷,先是在吴洪裕以画殉葬的狂热之举中被抢救出来,后由于历史原因部分损毁,现在这幅稀世珍品被分隔两岸,前段(即小段)为《剩山图》,长51.4厘米、宽31.8厘米,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段(即大段)称作《无用师卷》,长636.9厘米、宽33厘米,现保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开幕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晶华宫隆重举行,这件分离了360余年的山水宝卷首次合璧展出,成为是年令全世界华人瞩目的重大文化事件。而今天青年艺术家制作的3D版《富春山居图》让科技助力艺术,赋予了黄公望和传统文人画崭新的艺术生命力。
《游春》节目的创作源头《游春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我国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之作,也是迄今为止世存最早的山水画卷,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对于中国山水画史来说,《游春图》堪称承上启下的代表作品。在这幅画作中,展子虔突破了前人“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隐性要求,实现了“咫尺千里”的具有现实性的构图,确立了隋代以来山水画的新格局。展子虔的画作开辟了我国“青绿山水”之先河,展子虔也因此被后人誉为“唐画之祖”[4]。在《游春》舞作中,编创者精心选取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品唐代“彩绘舞女俑”(图1)与上海博物馆藏品唐代“贴金彩绘陶女俑”(图2)作为舞蹈人物原型,对其进行艺术形象的复原与加工。空间造型艺术的山水画与兼具时空特性的舞蹈人俑共同构建起《游春》的时空意蕴。
图1 《游春》中唐代“彩绘舞女俑”原型与舞蹈人物形象对比
图2 《游春》中唐代“贴金彩绘陶女俑”原型与舞蹈人物形象对比
《游春图》与《富春山居图》分别描绘的是江南山水的春、秋两季,在CG与VR技术的复原和构建下,画卷有机地融入音乐音响和舞蹈动作,艺术灵感的碰撞激活古老画卷的现代意蕴,二者相得益彰,呈现出一幅跨越时空的江南山水美妙画卷。特别是《忆江南》节目中,《无用师卷》与《剩山图》二图合一,《富春山居图》成功复原、完美呈现,濮存昕、冯远征、李立群、杨宗纬等海峡两岸演员密切合作、并肩倾情出演(图3),更具有象征意义。
图3 两岸歌星阿云嘎、杨宗纬、郑棋元、蔡程昱在《忆江南》节目中饰演渔父
二、连接古今的历史重建
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就必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忆江南》与《游春》在舞蹈中呈现出千年传世画作中的山清水秀,唤醒了无声沉睡的乐舞俑。这份“激活”,是在历史意识的自觉中对历史原型的重建与再现。
其一,服装上的考究与还原,是历史意识下融合文化、审美的造型重建。多变的色彩与不变的款式是两支乐舞服饰共同的特点。《游春》中共出现三种不同造型,其服装颜色各不相同,分别包含青、绿、暗红、粉白、橙黄等颜色,但始终以唐代普遍的服饰为基础,“外罩彩色窄袖绢衣,腰系花锦宽带,披帛绕肩,衣袖曳地”。这种“坦领大袖衫”[5]的衣着装束习惯,无论是在《簪花仕女图》还是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都是可以找见其原型。《忆江南》中舞者身穿的上衣下裳款式,则是中国古代服饰的典型形制之一。南宋时期,女性服饰按礼仪场合、身份等级、伦理纲常等需要总体呈多样化趋势,但以追求“‘纤瘦儒雅’为主流风尚,体现了宋代古人自然朴素的理学思想”[6]。为便于骑乘,开始流行前后开衩的裙子,即“旋裙”,于是便有了《忆江南》中舞者的服装设计。为在颜色上贴近浅绛山水的特色,服装选取了青绿之色。
其二是丰富的饰品与细致的妆容。嘴角酒窝处加点胭脂小点,额头眉间涂画朱红“梅花妆”,头顶高髻花冠,《游春》还原了唐代少女的审美。相比之下,宋代的艺术审美则有着“重文轻武、追求朴质”的变化,宋末杨皇后《宫词》中“好生躬俭超千古,风化宫嫔只淡妆”的诗句便是明证。《忆江南》中舞者的衣饰妆容,自然也因此以素雅清丽为主要特点[7](图4)。这种以历史真实为出发点的服装、舞美、造型的精心设计,充分体现了编创者“对已经逝去或将要逝去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舞蹈造像的方式来进行文化致敬和关照慰藉”[8]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追求。
图4 《忆江南》中舞者青绿服色与浅绛山水
其三,从定格的造型与舞动的姿态来看,作为舞蹈节目,其舞姿、肢体动作理所应当是作品中的核心,那么其舞蹈动作又是如何重建的呢?《忆江南》与《游春》都是中国古典舞,而《游春》更是具有专题、断代性质的汉唐古典舞。在短短几分钟的舞蹈背后,蕴含着中国千年传承下来的戏曲、武术的神韵,包含着历代学人对古代陶俑、画像砖块、壁画系统的整理与搜集。因此,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神态、造型,无不凝结着历史与文化,同时内含着编创者的重构与创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在尊重历史与文化的前提下,《忆江南》与《游春》实现了视觉美感与历史文化的统一,将艺术与文化结合,“脚踩大地”,接通古今。
三、传统唯美的青绿意象
中国传统山水画先为设色,后有水墨,两条传承路径并行不悖绵延千余年,故清代画家张庚有言:“画,绘事也,古来无不设色,且多青绿金粉。”[9]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青绿山水创作已然成熟,两宋之交登峰造极,形成了金碧山水、大青绿山水和小青绿山水三大门类。明代仇英、张宏开创实景青绿山水新格局,将青绿山水画推向了又一个巅峰。无论是《游春》中所呈现的仲春的山峦叠翠、碧水融融,还是《忆江南》中所展示的初秋的峰林浑秀、草木华滋,无不是大自然的天作造化,青山绿水所蕴含的无与伦比的美感,为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抒情表意、寄怀人生提供了绝好的物质基础,经过艺术的孕育和历史的积淀,形成中国绘画艺术所独有的“青绿意象”。
从绘画技法上审视,青绿山水一般是指使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10],“青绿”着色是古代画家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的突出表现。除矿物质颜料外,还有从蓝草这一植物提炼出的植物性颜料[11]。将自然界中的矿物质、植物进行研磨、晕染,析出颜料又作画山水,是古人取之于自然、用于自然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从思想内涵上考量,“青绿”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美好祝愿与精神寄托。对于画家来说,青山绿水是仙境的象征,是隐居的理想之地。因此,青山绿水的画卷常作为礼物赠予他人,寓意青春永驻、如仙永恒的美好祝愿,《南山祝语图》《吴门诸家寿袁方斋三绝册》便是其中的代表[12]。对于诗人而言,青山绿水是理想与志向的精神寄托。唐代诗人很多有着贬谪经历,离京之后,便在山水之间留下抒发仕途愿望、归隐之志、爱国忠心的诗句。宋代诗人的山水书写,则多在山水观赏、园林兴建之中,他们热衷于寻览名山胜水,借山水之势,传文人之迹,与山水共为不朽[13]。
从现实发展上观察,“青绿”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追求。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4)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见https://m.gmw.cn/baijia/2021-08/15/35081701.html。,并逐步深化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2013年9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见http://www.gov.cn/ldhd/2013-09/07/content_2483425.htm。的“两山理论”。这是协调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根据,也是把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关系的新路径[14]。这份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超前理念,源自中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并被重新赋予了新时代内涵。
开辟全新画种的“青绿山水”,承载文人情怀的“青山绿水”,引领生态建设的“绿水青山”,化作意蕴深长的“青绿意象”,为当下音舞诗画舞台艺术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江南山水多灵秀”,它是《忆江南》中的富春美景、黄公望隐居山水的豁达之情,也是《游春》中的江南山水、画卷重建的青绿设色,更是浙江山水的活力展示与唐风宋韵的文化宣传。郁达夫在《浙东景物纪略·烂柯记梦》中说:“一湾碧绿碧绿的青天,云烟缥缈,山意悠闲,清通灵秀。”中国画“青绿意象”的创设和塑造,使得《忆江南》《游春》充盈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学意蕴。
四、超越现实的艺术想象
《游春》的编舞者田湉有着丰富的文物转化舞蹈的实践经验,她认为,“考古还原仅具有文字上的意义,唯艺术创造可以制造幻境,让古老的传统在当下‘活’着”[15]。这为文物与舞蹈之间的联系与创作勾画了一个明晰的路标,那就是通过艺术想象,“通过对历史文物、文献典籍的挖掘整理、体味研究,进行文化解读和艺术想象的再造”[16]。透过文物实体的表象体悟古人的身体姿态和心灵的温度,抽象提炼出古雅而时尚的、独具个人气质的身体语言,避免古典舞语言缺乏灵魂和创新的浅层次的同质化。出土的画卷、文物是静态的,如何将静态的文物化为动态的舞姿,需要的不仅是对文史资料、考古工作的深入学习与汲取,更是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便是在具有一定现实基础的联想、设想之上,在有意识与无意识想象的交错中,找寻灵光一闪的艺术花火,创作出具有高度抽象意义与美感的艺术作品。
首先,“屈曲”的形体失重连接静态的流动。出土的汉唐舞俑与画卷中游人的姿态,大多数都是以“屈曲”为主要形态(图5),在定格的“屈曲”形态中蕴含着流动的“气”。通过演员身体各部分的弯直、旋拧、悬垂,头部以及视线的延伸方向,袖、巾、飘带、裙裾的方向,感受这种流动的“气”,从而判断定格姿态的动势[16]。在文化解读和艺术想象的过程中,“激活”图像、舞俑中“气”的继续流动,使“屈曲”形态下因定格而停止的失重动势,转化为每一个动作、姿态的连接韵律。虽然整支舞蹈都是在现代思维下编创完成的,但这种透过历史古物捕捉“气”韵的艺术想象,为舞蹈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染上别样的古韵古色。
图5 《游春》中汉唐古典舞“屈曲”形态
其次,通过想象展开意象化细节的舞蹈叙事。一尊舞俑、一张画卷,如何让观众清晰感知到舞蹈内容,对于“拙于叙事”的舞蹈艺术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游春》选取了《游春图》作为背景,唐舞俑作为人物,小说三要素中人物形象与典型环境皆得到构建,那么故事情节又该怎样开展呢?艺术想象再次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自由联想的艺术想象,一个乐舞俑复苏走入江南春景春游的叙事油然而生。从“醒”到“活”再到“寂”的肢体语言发展,用动静两极间离动作连续性,以眼神流转节制舞俑“活性”,在意象化的细节中诠释了舞蹈故事,完成了舞蹈叙事。《忆江南》更是在舞蹈中穿梭时空进入《富春山居图》,在时空转换中,行者、樵夫、渔父、读书人渐次登场,吟诗颂歌,名诗名画名景交织共鸣,直让人赞叹“能不忆江南”。
植根于现实历史却又超越现实、超越历史的艺术想象,是艺术创造的活力源泉。《忆江南》与《游春》敏锐地把握住这种艺术想象,赋予古画以新韵,在艺术创作、文化保护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崭新的、开阔的道路。
五、诗情画意的“浙里”密码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部各具特色的舞蹈作品,能够相继在央视春晚与清明特别节目中脱颖而出,依靠的正是其创作技法上的独特之处,在屡次“破圈”中破解和掌握了“流量密码”。近年舞蹈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另外一个优秀案例是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原创舞蹈作品,随着这些节目的相继推出,中原文化已然成为河南卫视舞蹈作品的文化IP。而地处江南水乡的浙江,自古便是文人墨客不吝挥毫的文化宝地,依托江南文化,打造特点鲜明、闲情雅致、诗情画意的江南意蕴,是独属于“浙里”的密码宝库。传统文化、艺术创新与地方特色的结合有几个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第一,立足本土文化。《忆江南》的创作源头是《富春山居图》,这幅画卷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是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此外,“宋韵”是浙江文化的独特标识,因此节目中特别选取了苏轼、陆游等文人的诗作来吟唱,歌颂江南山水,彰显地方韵味。《游春》所依据的展子虔《游春图》是对二月江南春景的细腻描绘,《游春》舞蹈更是以浙东唐诗之路吴融诗歌“水送山迎入富春”为意象缘起,改编自为杭州本地量身打造的《富春》舞段(6)《富春》是由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田湉博士编舞、浙江歌舞剧院表演的女子群舞作品,具有浓郁的浙江地域风格,曾在2021年第三届“浙江风格·江南舞韵”舞蹈作品展演中获得评分第一名。。从画卷到诗作再至创作意象,都是扎根于浙江本土文化,深挖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创作出独具浙江意蕴、反映新时代新气象的文艺精品。
第二,是科技、文化、艺术、思想的创新融合。《忆江南》融合诗词歌赋、舞蹈、古画、音乐、篆刻等多种形式,通过CG技术与电影式的拍摄、特效、虚拟技术,使舞蹈成为贯穿作品的重要线索,由舞入画,由画叙事。在现代技术的运用下,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成功再现全貌,既重现了文人笔下的富春江景,也是对文物保护的呼吁,更蕴含了两岸文化根脉一体的美好寓意。《游春》结合《游春图》与唐代舞俑,利用艺术想象活化舞俑,通过新媒体技术走进《游春图》中赏花观景。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创作有新意、有内涵、有美感、有前景的新时代文艺样板,能为当代文艺精品创作树立新的标杆。
中国古典舞的表现手段丰富多彩,《忆江南》《游春》两支音舞作品,分别选用了一般古典舞与汉唐古典舞,展现了不一样的诠释策略。一般古典舞是普遍使用的一种传统古典舞,是在活态传承中向戏曲、武术、芭蕾等艺术进行借鉴并吸收、提炼出的独具民族美学的中国舞种。汉唐古典舞则是专题开发的具有年代特指的古典舞种,它将视野聚焦于静态的古物,通过砖石、陶俑、壁画的仿古,总结出更具专题、断代性质的中国古典舞类型[17]。不同舞蹈种类的选取意味着不同的创作思路,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忆江南》中的舞蹈表演穿插于诗歌、唱和之间,意在引领观众进入时光隧道,在现代与古老画卷之间体味诗人、歌者、舞者的真实的温度,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游春》中的汉唐古典舞,以唐代舞俑为形象,以超越生活的姿态,突显文物活化的新奇和视觉冲击,通过节制的四肢、动静两极的舞蹈动作,刻画沉睡千年的少女缓缓复苏的叙事意象。
以弘扬本土文化为宗旨、以多元一体创新为理念、以舞台表演艺术为形式,《忆江南》《游春》已然形成了有文化内涵、有创新理念、有审美追求的创作理路,成为独属于“浙里”的“浙江样板”。《忆江南》《游春》等系列创意乐舞作品从服装、造型、化妆、诗词、吟唱等舞台表演,到CG画面构建、金石篆刻字幕、山水画卷的真切还原,凝聚了当下中国艺术领域诸多专家学者的集体智慧和不懈努力,成为重塑古画意蕴、打造新时代浙江文化高地的代表性成功经验。“青绿意象”的典型塑造,将江南山水美景、宋韵文化传承、千年文人情怀融会贯通,交织成一出视听盛宴。以浙江本土文化为核心创作的江南系列作品,以实际经验推动了新时代中国文物保护与艺术创作的道路深化。在“文化+旅游”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勇立潮头、走在前列”的浙江艺术家将为广大观众带来更为丰富的审美体验,在深邃的历史与时代的潮流中,用诗画之形与活力之魂再造浙江内外兼备的江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