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五色”资源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2022-12-19王炜杰丛艳丽
■ 王炜杰 丛艳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202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专门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作出部署,并提出了“提升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开创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亟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一、更新理念,提升旅游发展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逐步凸显。同时,随着物质与精神文化资源的日益丰富,人们对旅游产品供给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消费自然环境”,而更倾向于“消费文化”。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业态蓬勃兴起。近年来,我国多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新亮点。目前,全国已建设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24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民俗风情、艺术宗教、建筑饮食等内容,涵盖性强、关联度广、综合性高,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文化可以借旅游之船出海,旅游可以借文化之根立足。推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提升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黑龙江省要保护文化旅游地区,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努力发掘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文化旅游底蕴。
二、顺势而为,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黑龙江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充分挖掘、整合、利用资源,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
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黑龙江省森林面积2100万公顷,居全国第二位;动植物种类丰富,全省共有高等植物约2400余种,其种类数量居东北地区首位。天然的资源优势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目前,黑龙江省拥有409个A级景区,其中国家级5A级景区6个。炎炎夏季,游客可以来到黑龙江省,在大森林中尽享绿色生态带来的凉爽与文化魅力。
伊春五营汽车营地鸟瞰图 崔仕伦/摄
富庶的金色农业资源。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是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种植带和奶牛养殖带,耕地面积1600万公顷,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还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实物总量和总产值居全国之首。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居全国首位。目前,全省有18个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秋季,人们在黑龙江省可以欣赏现代化农业的壮观景象,还可以感受智慧农业带来的科技感。
优越的银色冰雪资源。黑龙江省冰雪期长,冰雪资源总体优势明显。雪、冰、雾凇三大冰雪旅游资源集中于哈尔滨与牡丹江等地、大小兴安岭地区、松嫩平原地区、三江平原地区。冬季,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冰天雪地的童话世界,还可以享受冰雪体育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冰雪雕艺术的独特魅力。
独特的蓝色产业资源。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20世纪50年代,“一五计划”包含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2项在黑龙江省,这里曾造就了无数个“中国第一”,挺起了中国的工业脊梁。近年来,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在新技术、新产业支撑下,整装再发,踏上了改革发展新征程。在这里,人们可以了解新中国产业发展的历史及蓝色的工业文化,感受龙江精神的魅力。
厚重的红色历史资源。黑龙江省有57个(共8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8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5处古遗址,已建成23个红色旅游景区。同时,还建有6个国家一级博物馆,17个国家二级博物馆,24个国家三级博物馆。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民族的群众共同生活在这里,更令这片黑土地充满了别样风情。
近年来,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发展全域旅游和旅游强省建设,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已经成为展示区域旅游产业形象的舞台,也成为吸引人才、项目、产业聚集的平台。目前,黑龙江省已经推出森林康养游、湿地休闲游、乡居生活游、湖泊度假游、科普研学游五大主题产品,在旅游市场塑造了“北国好风光,美在黑龙江”总品牌和“北国之春、避暑胜地、五花山色、冰雪之冠”四季子品牌,旅游产业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十三五”期间,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黑龙江省接待游客人数增速每年保持在10%以上,最多时达19%;旅游总收入增速每年保持在17%以上,最高达19.6%。2019年,黑龙江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1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683.8亿元。虽然成绩喜人,但和经济发达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聚力创新,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新路径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方面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要立足实际,充分发挥“五色”资源优势,走出一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路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需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工业、农业与文化旅游的融合,促进数字与文化旅游的融合。
(一)建立全省统一的旅游“大市场”,进行整体谋划、综合开发。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打造交通、入住、饮食、娱乐休闲、体验实践全天候一条龙服务平台,解决旅游全程的梗阻现象,加强对各服务环节服务质量监管,让游客行得方便、住得舒适、吃得美味、玩得开心,有所得、有所获。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协调、指导相关机构建立统一的集景点特色介绍、交通线路规划、旅游线路设计、酒店检索为一体的网上旅游服务平台和龙江旅游服务APP,实现智慧旅游“一网打尽”“尽在掌握”,为游客提供便捷、周到、自由、多元的服务。
(二)以城市为中心,整合本地自然与文化旅游资源。改变单一旅游线路的设计模式,深入了解旅游主体的需求,根据不同旅游群体特点、不同季节特点设计可供多元选择的旅游线路。比如,夏秋季节可以针对老年群体,特别是知青群体设计康养游,把绿色森林资源、金色农业资源、民宿资源、养老资源整合起来,让老年人在旅游中放松身心的同时,深入感受黑龙江省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巨变。强化文旅与教育等层面的融合,针对青少年、教师群体,结合教育领域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要求,把绿色生态资源、红色历史资源、文化场馆资源、蓝色产业资源、银色冰雪资源整合起来,以爱国主义为主线,打造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高品质研学实践基地。在寒暑假推出沉浸式研学游,让青少年在旅游中不仅体验沉浸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感受“造化钟神秀”的意境,还能促进他们探索自然,收获知识,感悟冰雪艺术之美、精神之美。
(三)加大旅游文化资源内涵的宣传阐释力度,运用数字技术丰富呈现方式。绿色生态旅游需体现黑龙江省生态优势,展现黑龙江省地理地貌特征、物产种类、风土人情、民族习俗、历史文化特点,让游客不仅领略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还能够体验民族民俗风情,品尝龙江菜的味道,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银色冰雪资源不仅需要丰富游客的体验形式,还要推动可视化技术的应用,依托冰雪体育设施、活动等,以照片、视频、雕塑等形式来宣传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同时,推动载体化发展,利用影视、文学、绘画、摄影等展示冰雪艺术的独特魅力。红色历史资源、金色农业资源、蓝色工业资源方面需要进一步讲深讲透其背后的历史。特别是,需要展现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与遗址、资源的关系,讲出其背后的故事,“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进而提升黑龙江省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正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转变,黑龙江省需顺势而为,加速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推进黑龙江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