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构建及运作模式研究
2022-12-19王桂花
王桂花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广东深圳 518004)
0 引言
2022 年6 月29 日,联合国人居署发布《2022 年世界城市报告:展望城市未来》(World Cities Report 2022:Envisaging the Future of Cities),指出城市化仍是21 世纪强大趋势,到2050 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长22 亿人,全球城镇人口占比将从2021 年的56%上升至68%[1]。2022 年1 月18 日,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 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1425 万人,比2020年末增加1205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比2020 年末提高0.83%[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各大城市掀起了建设公园的热潮。2022 年5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底,我国城市公园类型已达10 余种,全国城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等超过2 万个,城市居民身边的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数量不断增加,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公园内休闲游憩、运动健身、文化科普、儿童游戏等设施逐步完善[3]。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面向公众开放,以休憩为主,有一定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保护生态、美化景观、科普教育、应急避险等综合作用,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如植物园、动物园等[4],是公众重要的活动空间。
深圳市不断完善城市公园建设,2022 年5 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发布《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草案]》指出,深圳现拥有各类公园1238 个,初步建成“千园之城”[5]。同时,深圳市还十分重视自然教育,中国第一所自然教育学校便是2014年在深圳诞生。
自然教育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目的在于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环境教育的动因和价值取向有所差异[6]。深圳市是一线城市中首个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在公园和保护区设立向公众开放的自然教育中心的城市。2014—2022 年,全市依托现有的“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已陆续建立了38 个自然教育中心,香蜜公园是城市综合公园的典型代表,其自然教育中心是深圳市除专类公园之外最早成立的中心之一,研究其构建及运作机制,能够在城市综合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快速发展的今天,为其他中心提供参考。
1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概况
香蜜公园于2017 年7 月19 日正式开园,是以公共开放和生态保护为原则,汇集城市休闲娱乐功能,将文化、休闲、体验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市政公园。公园地处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42.41 万m2,四周分布着侨香站、香蜜站和农林站3 个地铁站及农院路、香蜜湖公园西和翠海花园等11 个公交站点,距离公园各入口的步行距离均在600m 以内,交通较为便利。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建于2017 年7 月,经过近一年试运行之后,于2018 年5 月获得正式授牌,该中心旨在通过发掘与解读香蜜公园与深圳郊野的自然生态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公众充分认识和体验自然,教育对象以亲子家庭和中小学生为主。
2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研究
2.1 自然教育中心组织架构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以第19 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在深圳举办为契机建立,由深圳市福田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创建、全国首个公园管理类社会公益组织“公园之友”运营的开放式校外教育平台,活动多为公益性质,免费对公众开放。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每年向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提交本年度工作报告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并在试点及正式授牌期间接受动态考核,考核合格可继续挂牌,不合格则摘牌。
2.2 自然教育中心场地设施建设
2.2.1 自然教育场地建设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拥有室内和室外教育场地。室内教育场地包括自然书吧和自然展览厅,面积总和约430m2,室外自然教育场地按照课程主题有所不同,分布于整个园区,包括草坪、观察平台和步道等,如图1 所示。
图1 室内自然教育场地之一“自然展览厅”
香蜜公园游客服务中心是联结自然教育和公众的重要窗口,中心建筑面积约1500m2,园区自然教育活动会在游客服务中心设立公告牌和宣传折页提前公布,方便公众了解和参加。
2.2.2 自然教育解说设施建设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解说系统包括植物名牌和解说牌,以持久耐用、质地坚硬的金属材质为主,每类名牌均印制有二维码,方便公众获取有限实体名牌外的更多“云系统”知识。经测试,插地植物名牌二维码链接到百度百科;解说牌二维码为香蜜公园微信公众号;绑树植物名牌二维码链接信息包含该树的生物学分类、形态特征、树龄和花期等信息;“深圳城市树木身份编码”二维码跳转之后包括简单的树木详情和公园信息。所有解说系统均简洁、专业并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自有、特色和有趣的自然教育解说系统,如图2 所示。
图2 香蜜公园部分自然教育解说牌
2.3 自然教育师资队伍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正式对公众开放之前,首先注重培养教师团队,团队由“自然教育顾问+志愿教师+其他机构合作教师”共同组成,自然教育顾问来自业界权威专家,不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志愿教师来自于社会各界的自然爱好者,由定向培训并通过考核者组成;合作教师来自于鸟兽虫木、方向研究中心等其他专业机构。其中,志愿者通过前期“学习-考核-实习”全过程方可成为正式导师,后期可根据服务时长短、服务质量等获得星级认定和相应激励。
2.4 自然教育教材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教材由专家撰写,包括《香蜜公园自然学校读本》、《绿宝书》、《自然小导赏员科普读物》以及全园线、果林线、水生植物线三条导赏路线解说词等,所有教材均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升级和再版。
2.5 自然教育活动
香蜜公园自然教育中心设有自然小导赏员培训、自然教育讲座和自然教育课程等线下项目,除线下自然教育活动外,香蜜公园还开展线上自然教育活动,如“匠识植物”导赏视频。线下自然教育课程以“热身小游戏—测试与观察—知识讲解—园区观察实践—动手制作(如自制雨水测量器)—课程总结与分享”流程为主,受众多为青少年;讲座受众为10 周岁以上自然爱好者。各自然教育活动多在周末举办,时长均为1.5~2h。
每场自然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均会开展调查问卷,公众自由选择填写。问卷显示,在“本次导赏活动结束后,您的收获是什么”该栏目下,81.3%的公众认为学到自然科普知识。自然教育活动受到了大部分公众的肯定。
3 对策及建议
3.1 强化组织保障,重视系统规划
当前城市公园设计倾向于遵从成年人秩序井然的审美要求,不能为公众提供更多以共建共享方式进行相关自然教育活动的机会[4]。自然教育中心涉及管理运行、场地建设等多方面,在管理运行方面,需厘清政府单位与民间机构的主体责任,做到分工明确又高度协作,以保障自然教育中心顺利运行;在场地建设方面,需规划先行,根据生态性原则、地域性原则和环境友善原则做好室内外场所和植物配置规划,保证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可接近性和互动性。
城市公园自然教育解说系统规划应有明确的定位、目标和体现形式,并与早期的园区规划同期进行,如能邀请公众参与设计,则解说系统既能更契合场地,又能从公众的角度考虑需求,使设施设备更加完善和人性化,而且还能够“教育先行”,有利于后期自然教育活动可持续性开展,有效避免园区建设已完成带来的被动。
3.2 打造专业队伍,健全课程体系
自然教育的目标是发展个体对于环境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并提升环境意识,具有较强环境意识和环境敏感度的专业教师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的自然教育中心教师团队多由社会自然爱好者招募培训而组成,从业人员也大都缺乏专业基础和教育背景,部分自然教育机构探索建立自己的人才培训体系,但不成规模[7],自然教育中心急需优化人才结构并从素质、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职业操守等方面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打造专业的自然教育人才队伍。目前,我国大陆的自然教育课程主要聚焦在自然教育类活动,受众以青少年为主,未形成覆盖全年龄段的课程体系,台湾东眼山自然教育中心已开发面向不同公众类群的课程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自然教育课程体系设计需保证科学性,专家应参与全过程。
3.3 丰富教育形式,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全国自然教育网络2020 年开展的自然教育行业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初期,机构开展的活动次数明显减少,参与调查的249 家机构受疫情影响取消或推迟的活动/课程数量达5080 场[7]。除个别基金会以外,几乎所有的机构都从事一线的自然教育活动/课程,缺乏众多生态位元素,单一的结构不足以抵抗风险,也不足以发展壮大[8]。在延宕反复的国际国内疫情影响下,自然教育中心需加强顶层研究规划,从自然体验、自然游戏、自然观察、自然记录和自然解说等方面丰富教育方法,通过直播、VR 视频和互动游戏等新媒体表现形式打造全媒体传播阵营,根据参与者数量、课程数量、课程满意度等指标制定KPI 考核评估体系,最终形成健康的自然教育生态网络,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4 讨论与展望
2022 年7 月29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计划2022 年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 个城市“口袋公园”,促进解决群众身边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9]。未来,随着城市公园数量进一步增加,自然教育意识的进一步增强,具有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出行距离、活动安全和人群覆盖面等优势的城市综合公园将是自然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成为城市中建立公众与自然本能联系、公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场所,城市综合公园自然教育中心在促进公众与自然相互健康发展方面将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