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刘丽:以“匠心”追逐梦想
2022-12-19
■ 薛 丹 本刊全媒体记者 张 博
大庆油田是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六万多座抽油机井,昼夜不停地续写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传奇。大庆油田也是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诞生于这里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共和国劳动者。
刘丽——党的二十大代表,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六作业区48队采油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采油技能专家,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作为新一代石油工人,她扎根采油一线29年,专注于解决生产中的低效率、老问题、坏毛病,以卓越的技能助推企业发展,多年来研发技术创新成果120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195项,创造效益1.5亿元。
刘丽在井场工作
29年间,她是如何从一名采油工人成长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生产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如何从采油队的巡井路走上了“大国工匠”的领奖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这位在普通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以“匠心”追逐梦想的石油工人。
《奋斗》:刘工,您好!作为一名女同志,当初为什么会选择石油工人这一艰苦的职业,并且一入行就成为了一名采油一线女工?
刘丽:可以说是“子承父业”。我的父亲是大庆油田的第一批会战建设者,为油田奋斗了一辈子。从第一代铁人王进喜,到第二代铁人王启民,再到第三代铁人李新民,铁人精神融入了大庆这座城市,也融入了每一个大庆人的血液中。我是听着“铁人”的故事长大的,自然也追随父辈的脚步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
1993年,我从技校毕业,获得了选择工作单位的机会,是父亲替我选了油田的老标杆队——采油48队。为了让我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年近七旬的父亲重新穿上旧工装和我一起上下班,从掌握操作规程到擦拭保养设备,都用最高的标准要求我。受父亲影响,我对自己在技术学习上的要求也十分严苛,白天上井对照实物琢磨,牢记流程和操作规程,下班回家再把白天学到的知识整理成笔记,细细揣摩。工作不到4年,我就把采油队所有岗位干了个遍,最后达到一摸工具就能知道规格型号、一看电流就能判断井下状况、一听声音就能辨别机械故障的程度。
《奋斗》:从业29年来,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他们都教会了您什么?
刘丽: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我心中,我的父亲就是我可以用一生去追逐的目标。我家里有两个收藏盒,一个盒子装满了父亲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获得的军功章,而另一个则装着父亲在油田生产中获得的劳动奖章。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讲这些奖章上饱含血泪与汗水、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当英雄、当劳模”的梦想从小就根植于我心中。
“在和平年代你恐怕不会有机会当上战斗英雄了,但你可以和我一样当石油工人,成为劳动模范。你想呀,石油多重要,没有它,汽车、飞机都动弹不得。向铁人王进喜等英模学习,要成为比我更厉害的人。”哪怕几十年过去了,我现在还能清晰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从那时起,父亲就让我一定要牢记忠诚二字,对党忠诚、对事业忠诚,这样梦想才会有实现的一天。可能就是从那时起,父亲的话点燃了我最初的梦想——“我要当劳模”,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成为像铁人王进喜一样的人!
《奋斗》:19岁,您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技校毕业,成为一名石油工人;上班第三天,独立顶岗;5个月,创造出采油48队更换皮带新纪录;21岁,成为大庆油田为数不多的女井长;23岁,被授予首届“中国石油技术能手”称号……您一直努力向前的信念是什么?
刘丽:我的信念很简单,就是想成为一名好工人。但好工人的标准又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采油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石油行业早已不再是仅靠“出大力、流大汗”就能换来滚滚油流的时代了。好工人不仅要“掘地三尺找油,埋头苦干出力”,更要以知识和技术实现创新突破,用智慧换来原油稳产。于是,我开始思考如何把本职工作干得更巧、更快、更好。而我的第一件革新成果“洗井组合工具”就为之后的创新工作开了个好头。
2002年6月,我开始负责全队50多口水井的洗井工作,每次上井光工具就得带好几样,总重量有15公斤左右,既不便携带,操作也很繁琐。我就想着能不能把它们组合到一起,没想到还真成功了。经过构思研究后,把撬杠、管钳、扳手和螺丝刀合为一体,操作工具由4件变为1件,2.5公斤的组合工具既轻便又可随意切换,一经亮相,就得到了洗井工们集体“点赞”。
《奋斗》:这次的改革应该是您第一次感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便利性与成就感。自此,您是否更加坚定了走科技创新的道路?
刘丽:是的。哪里有生产难点,哪里就有创新的空间。如何解决生产中的低效率、老问题、坏毛病?抱着这种简单的想法,我开始对工作中不顺手的地方进行创新改革。螺杆泵是国内各大油田常用的采油设备,由于需要电力驱动,为安全起见,需要对井口外裸露的电缆段加以保护。常规操作是用一根铁管或者PVC管做成L形护管包裹电缆,然后埋入地面40厘米以下,但当时却有不少员工向我反映这个护管存在问题,不牢靠、易断裂,使用后冬季安装电缆困难,有一定安全隐患。于是,我决定要解决这个困扰采油工多年的问题。
刘丽和徒弟李庆华在测量工件尺寸,绘制技术革新成果图纸
最开始的设计是把一根护管分成四部分,管口处则做了豁口设计,这样拆装方便,操作也简单。但我很快就发现自己设计的护管高度是按选定井设计的,可现场每口井的井口高度不一样,如果全部护管都变成“私人订制”,这项革新就没有推广意义了。在之后的几天里,我将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思考如何进行护管改进,却始终没有灵感。直到有一次,我看见丈夫杜守刚拎着一根鱼竿回家,突然恍然大悟:鱼竿的套杆结构正好可以解决护管长度调节的问题。于是,我最终完成了“螺杆泵井多功能电缆护管”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将拆装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还可以随意调整,适应不同高度的井口。
《奋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如今您早已实现了最初的梦想。2011年“刘丽工作室”成立,在今后的工作中,您将带领工作室的同志们向哪些方向发展?
刘丽:独行快,众行远,百花齐放才是春。一个人能做到的贡献不会比一个团队的能量大。今天的我对于“好工人”三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好工人”应该是一颗火种,去点燃青年人的工匠梦想。我要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播撒出去,辐射带动更多的石油人共同提高、全员创效,为企业打造出一支技术过硬、思想过硬、作风过硬的工匠团队,凝聚起一往无前的发展合力。其实,从2011年8月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刘丽工作室”开始,我就把培训作为重要职能,探索实施了订单式培训、体验式五步阶梯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累计培训1.5万余人次,其中有5人被聘为大庆油田技能专家,65人被聘为高级技师、技师。目前,工作室形成了“技师联合研发、革新工厂自主生产、示范区试用推广”的“研产用”一体化模式。
如今,工作室已逐渐扩大到涵盖采油、集输等35个工种,拥有12个分会、531名成员的创效“集团军”,累计研发技术革新成果1048项,获国家专利174项,推广成果5000余件,创效1.2亿元,并入选了“新中国70年最具影响力班组”。
(本文图片由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