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作战装备保障问题研究∗
2022-12-19李辉王凯
李辉 王凯
(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 合肥 230031)
1 引言
纵观近年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以及最近的叙利亚战争等局部战争军事行动焦点直指城市,城市已经成为未来战争敌对双方军力较量的主战场,城市作战将是未来重要的作战样式之一[1]。未来城市作战面临攻坚任务重、突破难度大、战场分散等特点,加之战场可能在陌生区域和敌多年经营下展开,将导致装备损坏加剧,装备保障任务极其繁重。为了使装备在战斗中持续发挥作战效能,装备保障的地位也将越来越突出,研究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作战装备保障研究现状
2.1 美军研究现状
美军对城市战斗装备保障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在1993年发布的《城市居民地区步兵战斗条令FM90-10-1》提及城市作战装备保障相关问题,美军城市作战装备保障注重理念开发,通过顶层设计、系统建设,积极融入新的科技手段,并不断在实战中检验和完善。数十年来,美军先后提出“精确保障”、“聚焦保障”、“敏捷保障”、“感知与响应后勤”等保障概念[2],装备保障注重平战结合、军民一体、技术驱动、高效经济,以面向未来作战任务为牵引,超前预置保障资源,装备保障建在平时;以满足作战要求为中心,研究保障新的手段,周密制定保障计划。为实现迅速、灵敏、精确、高效的供应保障,美军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效地提升了装备保障供应保障能力[3]。美军为了实现战场的快速保障,由三级维修作业体系缩减为两级维修体系,增强了陆军部队战场前方的维修保障能力[4]。现阶段美军对装备保障进行全新改造,保障体系向高度敏捷、精确、可靠转变,在美军装备保障转型的大战略下,城市作战装备保障也将会进一步取得发展。
2.2 我军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在以联合作战需求为牵引,以提高保障效率、效益为核心,统一筹划和运用装备保障资源以及实施及时、精确、可靠的装备保障的指导思想引领下[5],在装备保障相关问题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针对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行动的装备保障理论不断出新,装备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相关保障力量建设也不断完善,装备保障由“粗略”向“精细”转变,军民融合保障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但是,我军关于城市作战装备保障相关的研究比较少,其理论体系、力量建设、运用模式等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工作,城市作战装备保障仍沿用传统保障理念与模式,与城市作战特有战场环境与装备的种类繁多不相适应,城市作战装备保障相关研究亟需进一步发展。
3 城市作战装备保障要求
3.1 作战环境独特要求精确保障
战场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部队作战行动中人员行动以及装备的使用。城市作战环境不同于传统战场,主要由道路、街区、建筑物、地下设施等要素组成[6],小群多路执行作战任务是经常采取的作战行动。在此作战样式下,战斗队形易被建筑物和道路分割,装甲装备极易被攻击而又较为分散,为了尽快恢复装备的战斗效能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必须要实施精确保障。
3.2 参战武器多样要求综合保障
城市战场涉及地上、地下,城市空域、临近海域,以及建筑室内和网络、电磁空间等多个作战域,适应这一特征,要求遂行城市作战其参战力量必须包含以上各作战域力量,因此城市作战参战武器装备也必将多种多样,不仅包括常规火力打击武器,还包括网络、电磁等新型作战武器;不仅有硬件装备,还有数量庞大的软件设备,基于此,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必须进行综合保障。
3.3 战场态势瞬变要求敏捷保障
城市街区纵横,地下空间和建筑物室内空间复杂,为作战行动提供良好的遮蔽性,其复杂内部结构为小范围内战术机动提供便利条件,使作战行动难以捕捉。我方发现敌人,即要实施打击之时,敌人可能机动至其他位置,对我实施打击,由此我作战进攻被迫改为防御,战场态势往往在一瞬间改变,由此适应瞬变的战场态势,装备保障必须能够及时响应感知战场态势,实施敏捷保障。
4 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应具备的能力
4.1 保障力量联合编组,保障方式灵活运用能力
城市作战是多元参战力量在多维战场空间,进行的一场立体攻防、多域制衡综合性较量,作战行动分队即面临来空中、楼层顶部或内部的打击,又面临来自地面、地下火力威胁,交战空间立体多维,对抗程度复杂激烈,攻防距离远近不一,城市作战力量编组必须做到多元联合、规模小、功能全、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才能在作战行动中取得优势,适应这一力量编组特征,城市作战保障力量必须联合编组,保障力量编组与行动力量编组对口一致,做到“供”“需”同步,更好地支撑作战行动的进行。
城市作战装备保障需要为作战行动提供持续不断、集约高效的装备保障,单一保障方式其保障效能不足以支撑作战行动需求,在方式失效后无备用手段,造成保障与作战脱节,严重扰乱作战进程。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保障方式,互为补充、优势叠加,做到自我保障能应急,伴随保障要持续,投送保障要精确,区域保障要定点,预置保障要超前,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障效能,确保与作战行动提供同频共振、同步协调。
4.2 保障行动信息主导,实时监视感知能力
传统保障存在资源“迷雾”和需求“迷雾”,致使装备保障资源配置不佳、保障效能低下。城市作战装备保障要依托信息优势建立保障优势,利用信息网络搜集来自作战部队的装备保障需求,统一汇总处理,生成需求清单,根据我保障力量以及物资配置实际,精准调控各类保障资源,做到有的放矢、高效供保,为从作战需求到保障行动开通信息链路,有效破除保障“迷雾”,使装备保障在信息支撑下更加高效、精准。
城市作战多维同步、多域联合,参战力量多元、作战行动交织、武器装备多样,加之城市空间复杂,作战面广点多,如何实现精确快速的装备保障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实施精确快速的装备保障,需要装备保障有实时监视和感知能力。依托信息网络建立装备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将武器装备、保障力量、保障设备和供应物资等全部纳入系统之中,可实现实时感知我方装备状态,对各类保障资源的位置、运动和状态信息的动态监控,对装备保障活动全时间和空间的可视可控[7],高质量完成实时感知、故障自动诊断、实时传输工作[8],可在最短时间内调控相关保障资源进行装备保障,有效减少“装备感知—保障响应”的时间,达成快速、准确、有力的装备保障。
4.3 军民融合资源共享,高效资源投送能力
城市作战装备保障既面临面广点多、装备多样的复杂局面,及时、精确保障的内在要求,又面临敌人火力打击的外在威胁,作战单位建制内以及上级支援的保障力量很难满足作战的装备保障需要,甚至会耽误我方作战行动展开,贻误战机造成我方作战的失利。增加保障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充分挖掘地方装备保障潜力,建立军民融合的装备保障体系,通过科学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建制内力量、预备役保障力量以及社会动员的保障力量一体化,提升军民融合装备保障能力。
适应城市作战特有的作战机理,装备保障必须要有高效的资源投送能力,能及时、准确地把保障力量以及保障物资投送至我方需要部位。运用装备状态监控技术,使用内置式或外接式传感器将装备的故障状况反馈至指挥部,依托地方较为成熟的物流能力实施快速、高效、精准的物资投送,通过远程专家支援系统远程指导解决疑难问题,有效解决装备保障制约作战行动的问题,从而实现精确、快速、高效、及时的保障要求,为城市作战提供坚强有力的装备保障支持。
5 我军城市作战装备保障的几点建议
5.1 面向未来战争,加强保障建设
立足军事斗争准备和我军发展建设,以主要战略方向可能遂行的城市作战任务为牵引,全面加强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建设。要注重顶层设计、体系建设、融合发展,建立适应城市作战特点的装备保障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技术理论体系;建设网状扁平式保障指挥体系,打通保障保障指挥链路;优化重组整合保障力量,建立灵活、动态、高效保障编组;重视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研发信息化、智能化保障装备;创新装备保障模式,优化装备物资储备布局;重视装备保障训练和训练软硬件建设;制定城市作战相关军民融合的支撑性法规制度等,多措并举全面促进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建设提质生效。
5.2 立足作战特点,创新保障方式
传统作战保障方式主要是伴随保障、支援保障、定点保障和区域统一保障等方式,主要是基于作战编成、作战任务和作战区域等所采取的“被动式”保障方式,保障力量、对象相对固定,保障灵活性不足[9],难以适应非线性城市作战装备保障要求。适应城市作战的特点,装备保障方式由前沿存在型向定点投放型、数量规模型向速度效益型、被动补给型向主动配送型转变,要求要在创新保障方式上下功夫,加强保障方式创新性研究,从装备保障需求出发,从我军装备保障整体建设出发,吸收借鉴外军经验成果,探索符合我军实际的城市作战装备保障方式。
5.3 融入科技手段,注重军民融合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深入运用,推动军队作战形态向智能化转变,未来城市作战其智能化特征逐步显露,无人系统控制下的无人机、机器人等智能化作战装备将取代人类出现在战场最前沿,人类将依托平台体系掌控战争的进程[10]。适应这一作战形态改变,城市作战装备保障必须积极融入新的科技手段,推动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在装备保障的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积极走开军民融合的装备保障的路子,充分利用民用高科技优势,推动民用高科技向军用装备保障的转化、嫁接和应用;积极拓展军民一体化保障模式和路径,打造新时代适应作战新形态的城市作战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特色之路。
6 结语
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作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无法避免的作战形式,世界各国军队都在积极准备应对城市作战。装备保障是打赢战争的重要基础,是军队战斗力发挥的重要因素,面向未来城市作战,必须着眼军事斗争准备所需,加强城市作战装备保障研究,努力探究适应城市作战特点要求的装备保障体制、机制和运用模式,为我军打赢未来城市作战提供有力的装备保障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