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

2022-12-19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赵淑玮

天津教育 2022年33期
关键词:双减作业设计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赵淑玮

“双减”是现阶段教育部作出的重要要求,作为小学教师需从实际出发,就教育部的要求与倡导做出分析,想办法进行作业设计的调整,构建更加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教育部在“双减”方面作出的特殊要求为不允许出现书面性质的作业,这就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做出调整,改变原有的作业教学设计。本文对“双减”的要求作出了分析,并联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发展实际,就相应的数学作业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一、“双减”的要求解析

“双减”政策对作业方面的要求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以达到“减负提质”的教学效果。在现阶段的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业的布置存在问题,如过多布置书面作业,使小学生承受了巨大的学业负担。在现阶段,为了落实“双减”的要求,教师需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调整,改变作业的方式、内容,通过作业形式和设置的优化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体验。

二、“双减”背景下教师设计数学作业的调整策略

(一)研究现有作业,作出有效筛选

为实现作业设计的优化,教师需明确现有作业设计的基本情况,从已存在的作业设计反思入手,分析其中存在的低价值作业,进而再进行有效的更新与调整。为此,教师可以分析过去教学中构建的教学设计,以此为依据来整合、优化作业设计。一般而言,教师需重点研究的作业为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这两项作业是造成学生课后负担较大的重要原因。在完成作业的搜集后,教师还需围绕“双减”的要求分析不同作业的价值和有效性。

1.整合作业设计,进行结构分析

作业设计的整合是实现有效分析的前提。为了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整合,教师需回顾自己在一定的教学周期中所布置的全部作业,统计不同作业布置的比例与对应时间背景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在完成这一内容的收录与统计后,教师再从作业设计的总体类型与内容出发,作出作业结构的分析,研究作业设计的结构构成是否合理。若存在不合理之处,教师还需对作业调整的基本策略进行分析,找出现阶段构建有效作业设计的方法。例如,在进行“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原有的作业设计计划进行分析,整合相应的作业类型。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以采用列表的方式将原有的作业进行分别列举。一般而言,在本单元原有的作业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作业是一些简单的口算,其次便是一些算理算法的巩固作业。从总体来看,活动类型的作业设计较少,作业也缺乏趣味性。对此,教师要优化作业各板块的配比,设计出活动型作业。

2.明确作业类型,分析实际价值

在当前,相关教育学研究已经证明了作业设计多样化的价值,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升,增强作业设计的效益。在现阶段,为了实现作业设计的有效调整,教师需对现阶段可设计的作业类型进行分析,研究每一类作业的实际价值,进而合理安排各种作业的设计比例。例如,在“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实际的作业设计类型进行研究。一般而言,作业设计的类型可以根据应用环节的不同,分为课前作业类型、课堂作业类型、课后作业类型,减负要求的重点在于课前作业类型和课后作业类型,因为这两种作业的完成需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现阶段,为确保三类作业的有效设计,教师需明确每一类型作业的构成。一般而言,课前作业类型主要包含预习探究型作业和课前调查型作业;课堂作业类型包含一题多变型作业、菜单分层性作业和单元整合性作业;课后作业类型则包含口头表达型作业、实践操作性作业、学科融合型作业、综合实践型作业。这些作业的设计涵括了现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能力,通过这些作业的完成,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迎合减负要求,调整作业构成

作业设计的调整是落实减负要求的重要途径,教师需结合作业效益的研究移除部分低效作业,减少作业的总量。为确保作业的削减符合“双减”的要求,且不对教学的效益造成较大的影响,教师需从“双减”的具体要求出发,移除那些效果较差或不符合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学习需求的作业,并保留一些有效的作业设计。

1.定位同质作业,删除书面作业。同质作业的削减是实现学生减负的重要要求。在过去,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这一重复性体现在数学概念的多遍复写、同类习题的过量布置等,这样的作业设计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能力的发展,但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总体来看弊大于利。在现阶段,为了落实“双减”的改革要求,教师需结合小学低学段的实际情况对这些作业作出调整。根据要求,对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布置数学书面作业,教师需对原有的作业设计作出调整,移除书面作业设计。对于其余的一些同质化的作业,教师则需合理地分析内容,移除部分作业。例如,在进行“绿色行动——100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在进行课时作业设计时需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做出教学调整。为了有效地落实减负要求,教师需对原有的同质作业和书面作业进行定位和调整。一般而言,本单元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同质作业主要为一些简单的思考口算题,其中同质点在于题目的核心内容本质上是相同的,为此,教师需做出研究,删减题目的数量,保留一些有代表性的题目即可。对于本课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书面解题作业,教师则要根据“双减”的要求将其删除。

2.研究课标要求,保留必要设计。“双减”的目的在于学生减负和作业提质,这意味着“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调整是围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念进行的,教师不需要彻底推翻原有的作业设计,而是要有选择性地保留并更新作业设计。围绕这一理念,教师需在教学中针对必要作业的保留做出分析与研究。在“看杂技——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的作业设计中,一些口算题目的构建符合现阶段“双减”的要求。例如,乘法口诀记忆并不会给学生带来沉重的课后负担,为此教师需保留这些作业设计。

(三)落实提质要求,优化作业设计

提质是“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的另一个要求,为确保在减少作业总量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作业提质的设计要求,教师需从高效化入手进行分析,优化作业的基本设计。为此,教师在实际中需围绕“双减”对作业设计的倡导进行分析,凸显以下五个特点要求,构建有效化的作业。

1.多元化作业设计,凸显作业丰富性。多元化设计是实现作业设计有效化的基础,若教师设计的作业仍展现出单一的特点,那么学生在作业完成与思考中就很容易出现厌烦情绪,影响作业设计的效果。为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优化时需围绕学生的实际发展与喜好拓展作业设计的种类,凸显作业的丰富性。一般而言,适宜小学低学段数学作业设计的作业可以围绕生活化来构建,其中多元化的凸显可以从作业设计的载体上入手。例如,在进行“小制作——角的初步认知”这一单元的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具体的课时教学来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其中,教师设计的多元化作业可以围绕口算作业、探究作业、活动作业、思考作业、创新作业等多种形式进行构建。为优化作业设计的效果,革新作业的形式,教师也可以采用微课构建的方法来布置作业,将作业的设计融入微课设计中,让学生根据微课的阅读获取教师布置的作业。例如,在本课中,教师可以构建以“观察身边的角”为主题的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调查身边存在的角,分析其特性。

2.结合分层化原则,设计梯度化作业。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人的发展存在差异化。受到前天智力和后续努力因素的影响,处于小学低学段的学生的能力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学生完成作业的能力和在作业完成中吸收知识的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为了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发展,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需围绕分层化的原则设计梯度化的作业。例如,在进行“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渗透分层化的原则进行梯度化作业的设计。为确保作业的梯度化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教师需就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能力等级,而后布置难度不同的作业。在实际的作业难度划分上,对于基础不扎实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完成一些简单的分析探索作业,加深本课知识的认知;对于发展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其布置创新思考作业,引领学生观察与分析身边的事物,推动其量感的进一步发展。

3.设置针对性作业,推动学生发展。针对性作业的设计是指基于学生阶段性发展而设计的作业,为了凸显作业的针对性,教师需结合学生现阶段的具体表现来定位学生的发展层次。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其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均较弱,而这两项能力是帮助学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关键,为了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围绕学生探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来设置针对性的作业。例如,在进行“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时,为了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围绕本课的主体设计针对性的作业。在实际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结合自己课上学到的观察技巧对其特征进行描述。

4.凸显趣味性设置,提升学生主动性。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这一点在小学低年级尤为明显。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其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兴趣。相应的,为了提升学生的作业完成兴趣,教师需在作业设计中凸显趣味性,构建趣味化的作业。为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中需对自己可用的教学资源进行分析,研究趣味化作业构建的方法,通过合理步骤和构成的设置来推动学生发展。例如,在进行“快乐大课间——两位数乘一位数”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超市购物”为主题的趣味作业,让学生围绕“超市购物”这一情境列出自己想要购买的文具或零食的价格及数量,并尝试算出花费的总价格。在完成计算后,再去超市实际体验购物,看花费的金钱数量是否和自己算出的一样。

5.融合实践性要求,开展探索类作业。实践性是现阶段有效作业设计的重要要求,通过实践性的凸显,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作业的完成与思考发展综合能力。为了设计探索类作业,教师需利用课下时间做出研究,从当前的教学主题内容出发进行分析,围绕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需求,设置作业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进行“美丽的校园——认识方向”这一单元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实际设计一次探索类作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我家的位置”作为作业的主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家附近的几个建筑作为参照物,描述自己家的位置。例如,小明家西边有一座图书馆,所以小明可以描述“我家在图书馆的东边”。通过这一实践作业的布置,学生就可以在课下进行探索。

(四)作业评价调整,提升反馈效果

评价是教学的重要构成,合理的教学评价设计可以对学生的发展做出点评,这对学生学习的有效进行是非常关键的。在作业设计中,教师同样需要通过学生作业批改的有效构建来作出教学评价。为了提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师需围绕评语设置的优化做出研究,并结合学生反馈设置有效的跟进调整环节,进一步提升作业设计的效果。

1.优化评语设计,提升评价效果。评语设计的合理与否会对作业的效果产生影响。在过去,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生作业批改时会经常用“阅”字来表示已经批改,但这样的评语设计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学生也不能感受到教师对其努力的认可,进而影响其作业完成积极性。在当前,为了提升作业设计的效果,落实“双减”的“减负提质”要求,教师需从作业评语设计的优化做出研究,提升教学评价的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量表的形式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例如,在实际中,教师可以围绕评价量表的形式调整作业的评价。其中,在表格设计上,教师需给出明确的分值评价,分值的设置可以设计为1~3分。在评语的设计上,教师则需保证评语不少于15个字,且在进行评价时需结合学生的发展给出一些鼓励和建议,如“作业总体完成情况良好,望以后再接再厉”。

2.进行跟进研究,调整作业构成。作业设计的优化是一个需要长期跟进的任务,教师需做好长期研究的准备。为了实现作业设计的后续优化,教师需将跟进研究的工作重视起来,即在作业布置的过程中,及时观察学生的作业完成表现,收集学生的反馈。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需建立与学生即时沟通的体系,构建QQ、微信群组从学生或家长处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并对后续的作业设计作出有序调整。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育部对教师的作业设计提出了调整要求,为了实现作业设计的优化,教师需围绕“减负提质”这一要求作出分析,研究原有的作业设计,再通过合理的调整提升作业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设计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快来写作业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