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五重维度
2022-12-18汤薪玉李湘黔
●汤薪玉 李湘黔
科技创新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的认识或看法,它将人们的科技创新实践经验上升为科技创新理论,同时又以系统化的理论指导人们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兴起的历史机遇期,把科技创新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重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不断总结近年来科技创新重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历史维度: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回应了当前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时代之需
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兴起的战略考量。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时代潮流。进入21 世纪,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争相发展高科技,占领世界科技高地成为时代潮流。面对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2018年美国研发投入资金约为5529.8 亿美元(比2017 年增长了2.86%),约占全球研发投入总量的25.25%。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自身政治经济发展,实行不对称的全球化战略,加大对本国关键核心技术的保护和封锁。要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转变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换增长动力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就是在科技创新日趋重要与紧迫的时代背景下的总结和提升。
我国经济开启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依据。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技创新已成为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等基于科技创新产生的新业态、新产业和新模式蓬勃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能够直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正是准确把握新时代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和指导方针。
我国不断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指导。2006 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拉开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序幕,并制定了在2020 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使科技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位列首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强调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战略部署,勾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了科学指南和理论依据。
二、理论维度:以厚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淀夯实了思想之基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为其形成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19 世纪的欧洲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同时也加速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激化。马克思开始探究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深层次原因,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恩格斯总结了科技对社会变革以及生产关系的作用,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列宁、斯大林将马克思的科技创新思想运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列宁提出,“要建设共产主义,就必须掌握技术,掌握科学”。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技创新思想为其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技创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是其薪火相传的根本基因。早在1956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就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提出要分步骤、分阶段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差距,这是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思想中国化的源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论断,成为了全党全国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根本指引;江泽民提出实施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开启了以国家创新体系布局建设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热潮;胡锦涛鲜明地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中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迎来了新的里程碑。习近平继承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根本工作方法,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
人类优秀创新文化成果为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文化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创新精神是其智慧与精华,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内源性文化渊源,为其形成注入了持久的生命力。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奋勇向前的强劲精神动力。习近平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善于吸纳世界其他民族优秀创新文化成果,指出要“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制度创新先进,这与西方国家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西方的进步文化为其形成提供了有益借鉴,成为其外源性文化渊源。
三、实践维度:以党、国家和人民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彰显了科技创新的真理之源
深深根植于党和国家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伟大实践。党和国家推动科技创新事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现在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完备学科体系的国家,这一历程是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体现。1956年,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出台;改革开放后,党中央相继组织实施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863”计划等等;2016 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一系列发展规划的调整是基于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与此同时,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为科技创新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对科技创新事业发展规律的不断探索。从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到中国航天员实现太空中期留驻,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悟空”探秘到“墨子”传信,从超级计算机问鼎世界第一到中国高铁走向世界,中国若干战略领域实现了“后发先至”。这些科技创新成就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科技创新实践,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形成的重要实践基础。
来源于人民群众生动的科技创新实践。首先,习近平强调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活的要素。习近平高度重视人才创新队伍建设,全面聚焦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从“尊重人才”“关爱人才”到“育才、引才、聚才、用才”,提出了一系列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其次,习近平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要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最后,习近平强调科研院所和大学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所在,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习近平反复强调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而实现核心技术的攻克,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和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数量是关键。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而科研院所和大学则是肩负开展基础研究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重任的重要载体。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优化科研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
得益于习近平自身的执政经验。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就不同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在福建,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开展“数字福建”建设,用实际行动表明了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心。在浙江任职期间,习近平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这是全国范围内首次提出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时,强调上海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力带动经济发展,并提出要将上海打造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入中央工作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领域更广、举措更多、力度更大,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视野把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投向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历史阶段的深刻认识,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是其在科技创新工作实践中的结晶。
四、路径维度:以整体的系统思维阐明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科学之法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驱动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模驱动力减弱,亟需依靠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5 年,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创造性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旗帜鲜明地将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确立了科技创新在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历史机遇期的基本定位。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契机,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进入21 世纪,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正在进入重塑阶段,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将生产力的发展视为主导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的首要驱动力,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将努力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为发展目标。奋斗方向需要明确的目标加以指引,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发展实践,坚持目标牵引和问题导向,谋划全局,对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作出了准确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对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规划,既包括实践步骤又有发展阶段,既包括短期愿景又有长远蓝图。2016 年,习近平在“科技三会”上确立在新中国成立100 周年时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提出“三步走”的路线图,为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擘画了宏图、明确了路径。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吹响了占领世界科学高地的冲锋号角。习近平从马克思主义物质统一性和普遍联系的角度出发,提出把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有机内在统一起来,使科技强国梦充分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
立足世界科技革命的变化趋势进行布局和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国家安全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谋篇布局,牢牢地把握住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前进方向。其一,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万众一心为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其二,习近平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指出要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与强军梦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三,习近平指出要在开放环境中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西方发达国家掌握世界多项核心技术,且从未停止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唯有靠自主创新。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但绝不意味着我们要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不断推进“开放创新”“协同创新”与“合作创新”,“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五、价值维度:以卓越的历史贡献开拓了当代科技创新的现实之路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大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理论。一是对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关系的认识作出了重大创新,习近平在继承和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重要认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首次明确了科技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发挥着首要作用。二是深化了对科技创新与生产关系的认识。习近平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单靠技术本身创新是不够的,提出以系统工程思维推动全方位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是在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人民根本立场的基础上,升华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习近平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观,强调强大的科技是人民美好生活的保障,科技创新的终极使命是改善民生。他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价值主体。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建设科技强国、建设什么样的科技强国、如何建设科技强国、依靠谁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问题,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提出科技创新深刻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明确了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三步走的发展目标;指明了当前和今后,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应在党的领导下遵循自主创新的道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基础研究,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指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创新工作各项活动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努力构建有效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不仅从目标层面构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布局,而且从实践层面指明了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
为推进世界科技革命、加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要主动利用和布局国际创新资源,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习近平明确指出,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和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在全球联系日益紧密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积极走向世界,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世界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也唯有全方位深度参与,才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牢牢地占据有利地位。中国积极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带来的挑战,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如推动科技领域的国际多边主义合作、倡议建立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联合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等等,也为其他国家的科技创新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