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送暖生意”,护住欧洲的寒冬

2022-12-18高越

时代邮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电热毯暖气毛衣

● 高越

据多家外国媒体报道,今年欧洲的冬天可能是20年来的最冷冬季之一。面对能源账单上的高昂数字,一个可预见的结果是,普通人想同往年一样舒服地打开暖气,就必将度过一个“钱包出血”的冬天。

但是对于许多中国商家而言,这个“寒冷又昂贵”的冬天,是忙碌又充满商机的日子。

不断追加的订单

晚上11点,汕头的一家工厂灯火通明,三四十个工人组成了多条生产线,正在赶工。他们要在半个月内,赶制出1000件毛衣。今年9月起,工厂老板卢树欢收到了多个欧洲客户追加的订单:“原本每个款式生产500件,现在甚至追加到5000件。”

卢树欢做毛衣外贸业务已有20多年。往年,一般是4月打样、下订单,再用40—60天进行生产和运输,6—9月是销售旺季,卖得好的款式才会追加订单,10月之后,外贸订单就渐渐少了。但今年不太一样,直到10月中旬,都还有不少订单。卢树欢感到:“这是个不错的信号。”

“忙到没时间回消息”也成为了罗涵今年下半年的常态,她的毛衣工厂在东莞,新订单源源不断,她几乎每天都要在厂里忙到凌晨。

约1800公里之外,山东烟台的一个县城里,有一家占地面积1万亩的工厂,工厂里的机器不停运转。老板宋志鸿说,今年的订单量大约有100万件。宋志鸿的针织毛衣厂从2003年开到现在,多年下来,已经积累了不少老客户。

今年10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在一段发言视频中穿着高领毛衣,一改往日的西装衬衫着装。相关报道称,马克龙正在以身作则,呼吁人们节约能源,共同应对欧洲能源危机。

从事外贸行业10余年的罗先生表示,今年欧洲能源危机出现以来,国内加厚夹克和高领毛衣的订单正在迅速增加。实际上,不只是毛衣,中国制造的其他保暖、取暖产品,同样成了热销商品。

慈溪和义乌,也感受到了欧洲的“热情”。慈溪是我国取暖器生产基地之一,据海关数据,今年1—8月,慈溪取暖器出口欧盟15.3亿元,同比增长55.2%。在义乌,从今年5月开始,就有商户接到欧洲客户的订单,并且订单还在不断增加。

在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上,今年的“暖冬专场”颇有人气,保暖内衣、羽绒服、法兰绒睡衣和热水袋等产品的销量,都出现大幅增长。就连“光腿神器”也开始在欧洲走红,被德国、法国女性称为“神奇的丝袜”。

东莞的董柒柒抓住了机会。她原本做的是汽摩配件业务,做了四五年内销,去年才开始做外贸。她发现,国外很多中低端的货车没有电加热配件,一到冬天,司机开车去农场会非常冷。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决定做车用电热毯生意。

后来,一个客户询问董柒柒:“有没有其他保暖产品?”她想,这是一个机会,不能错过。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她先是在自家工厂的6条生产线里分出1条线专门生产电热毯,又联系了位于中山和东莞的其他工厂,共同组成了一条电热毯、发热袜、加热背心和保暖手套的供应链。

一条电热毯卖39美元,一双发热袜子卖9.9到19.9美元不等。一些欧洲客户不懂电热毯的用法,董柒柒还专门录制了讲解视频。有些德国客户反馈,消费者不喜欢垫在身下的电热毯,她还生产了被子式电热毯。

短短几个月,董柒柒就拿下了8万件订单。她很开心:“今年内销业务不太理想,全靠外贸业务推动。”现在,她已经忙得“不再接新订单了”。

史上最“贵”的冬天

来自欧洲的保暖和取暖产品订单不断增加,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家用不起暖气了。

走进荷兰的一家商店,Leo感觉自己像回到了中国老家的集贸市场,眼前是一排排加绒的厚拖鞋、厚睡衣。他花了50多欧元,给自己从上到下置办了一身行头,又在网上买了一条电热毯,才感觉“完成了自救”。

他来荷兰3年了,住在公寓里,以往全靠暖气过冬。荷兰冬天的温度一般在0—5摄氏度,偶尔会降至零下,不开暖气,总会感觉阴冷潮湿。但今年,他感觉自己“用不起暖气了”。

受能源危机影响,欧洲的天然气和电力价格接连飙升。荷兰TTF天然气,一直被视为欧洲天然气的价格“风向标”,10月初,其报价为169.06欧元/兆瓦时,比一年前涨了近9倍。

看着自己手中的账单,Leo欲哭无泪。社交平台上,到处都是晒账单的人:有人难以相信,自己的天然气开销竟然从一季度500欧元,涨到了1000欧元;还有人抱怨,自己的用电用气花销涨幅超3倍,决定以后全靠“多喝热水”驱寒。

有人想用空调取暖,但发现这也不是一个好选择。德国亚马逊上,几款空调的价格已经超过600欧元,安装费则比空调本身的价格还贵,还要支付之后的日常维护费用和电费。

面对“最贵冬季”,很多人将目光投向了既省钱又实用的中国产品:抢购电热毯,穿高领毛衣,裹着法兰绒三件套,脚边还要放着小型取暖器。

在德国生活了10多年的佟淼,从中国购买了200多片暖宝宝应对冬季。疫情之后,从事国际转运业务的公司变多了,佟淼在国内的电商平台上下单,商品被送至转运公司,一系列商品会被拆开、重新打包成一个大包裹,再通过铁路运到国外。

佟淼只需要等待15—30天就可以拿到商品,价格也不算太贵。“在德国买2片暖宝宝就要5欧元,同样的价格,在国内能买下60片。”

这种转运业务还专门配备了“过冬五件套”,包括电热毯、热泵、热水袋、加热背心和暖脚宝等,还有些公司打出了“中国寄英国,仅需58元”的广告。

佟淼不知道的是,商场里正在上演一轮轮抢购,一条原本售价20欧元的电热毯,已经涨到了50欧元,甚至一度“一毯难求”。有人刷遍了各大电商网站,也没能买到电热毯,只能排队等货。

有专家计算,一条100瓦的电热毯开8个小时,所需电费仅为0.42英镑,远远低于开暖气的费用。使用中国电热毯,确实是个省钱的办法。

在未知中奋力生活

燃气费、电价上涨的背后,是物价的整体上涨。在抢购了御寒装备之后,许多人依然需要尽量保持节俭,以顺利度过这个寒冬。

看着置办好的大小物件,Amy感到有些欣慰,这个不好过的冬天,终于有些保障了。她生活在法国,面对接连下降的气温和上涨的物价,她“就怕冻着孩子”。为此,她想了很多有效又相对便宜的办法——从中国订购带拉链的封窗膜,给大门安上棉门帘,防止冷风钻进屋子;睡前开30分钟电热毯,平常就穿法兰绒的睡衣和羊毛地板袜;以前热水器每天使用4个小时,现在只使用1.5个小时。

为了过冬,很多人想了新办法。佟淼在新闻中看到,圣诞节前后,欧洲会迎来一波寒潮,暖宝宝可能不顶用了,她第一次有了安装壁炉的打算。只是,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少,佟淼9月订的壁炉,安装时间已经被排到了圣诞节前后,“还有可能接着往后推”。

木柴同样难抢。法国的木屑和德国的软木都在涨价,甚至有段时间有钱也买不到。佟淼已经囤了6.5立方米的木头,花了700欧元。

佟淼是做房车生意的,她的丈夫从事IT行业。之前,她一直觉得自己家属于高收入家庭,“平常逛超市都不看商品价格”。但情况已经明显不同,她说:“在家附近的超市买菜,以前20欧元就足够了,现在东西没变,价格最起码要50欧元。”

这场能源危机引发的“御寒之战”会持续多久,仍是未知数。

万里之外的中国,守在工厂里的卢树欢,并没有十分乐观。他做的毛衣的消费群体以18—35岁的年轻人为主,出厂价格保持在8—20美元。对于今年突然增加的订单,他觉得是“暂时的、不稳定的”。

外贸大单多、周期长,内销小单多、要得急,这是内外业务的不同特点。但现在,即使这下半年来新订单不断增加,他也不敢备太多的货,担心接下来卖不出去;等明年备货时,他更不敢按照今年的情况贸然加量。“毛衣是快消品,每年都要设计新款式,一旦毛衣卖不出去,损失全都是自己的。”

他有着很多担忧——毛线、纱线等原材料会不会因为疫情断供?代加工的厂子能不能准时完工?一旦货不足,找哪个同行才能补上?货柜费也越来越贵……卢树欢说:“比起追加的订单,我更关心下一季的毛衣要怎么设计。”

董柒柒同样清楚,今年她很幸运地抓住了机会,但这可能只是“一锤子买卖”。明年,她还是打算专注于汽摩配件的老本行,只留一点精力组货加热背心和发热袜,卖给喜欢滑雪的欧洲客户。

大大小小的中国工厂里,工人们还在继续忙碌,货车仍在进进出出。面对多变的气候环境、复杂的能源危机、未知的疫情,中国商人和其他所有奋力生活的人们,都在等待机遇和寻找对策。

猜你喜欢

电热毯暖气毛衣
可以听到你心跳的“毛衣”
正确使用电热毯
不要,不要穿这件毛衣
小心电热毯成为“温暖杀手”——南京一大厦突发火灾 缘于电热毯惹的祸
两份药膳,帮你远离“暖气病”
为什么空调高、暖气低
果然够狠
第一件毛衣
用电热毯莫忘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