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2022年第8期有关人兽共患病论文摘译
2022-12-18陈翌雯
P1578 新加坡肠杆菌科临床分离株和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中碳青霉烯酶编码质粒的研究//Melvin Yong,Yahua Chen,Guodong Oo,等
碳青霉烯酶编码质粒在耐多药细菌中的水平基因传播是碳青霉烯酶耐药性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接合机制和进化尚不清楚。我们对2010—2015年在新加坡收集的1215株肠杆菌科临床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鉴定了1126个碳青霉烯酶编码质粒,发现p KPC2正超过p NDM1成为新加坡肠杆菌科新的优势质粒。p KPC2经常与包括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在内的肠杆菌科多属细菌接合,并在没有选择压力和最小适应性序列变化的情况下,在体外保持稳定。此外,与p KPC2相比,供体和受体对之间存在荚膜和分类学相关性降低造成了p NDM1更大的接合障碍。p KPC2在肠杆菌科各属细菌中的适合度代价低,可解释之前在其他生态环境中未能检出携带选择。p KPC2在高致病性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易接合性和稳定性可能会加速其向社区传播。
P1589 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日趋常见的难治性鸟分枝杆菌肺病//Daan Raats,Sarah K.Brode,Mahtab Mehrabi,等
2014 年安大略公共卫生实验室发现,在加拿大安大略多伦多地区,鸟分枝杆菌分离率增加和蟾蜍分枝杆菌分离率降低同时出现。我们对在2009—2012年(早期)或2015—2018年(后期)在Toronto诊所治疗鸟分枝杆菌或蟾蜍分枝杆菌的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他们的相对比例和痰培养转换率。对居住在多伦多-约克地区的患者进行了亚组分析。本研究后期,肺病患者中感染鸟分枝杆菌 的 比 例 较 高(138/146[94.5%]vs.82/106[77.4%];P<0.001),但 痰 培 养 转 化 率 却 较 低(26.1%vs.39.0%;P=0.05)。鸟分枝杆菌肺病患者比例的增加和痰培养转化率的降低原因不明,可能提示环境中鸟分枝杆菌增加。
P1606 比利时侵袭性肺病和携带者中再发19A型肺炎球菌特征//Stefanie Desmet,Heidi Theeten,Lies Laenen,等
在比利时,儿童从13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0)(2015—2016年)切换到10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后,我们观察到血清型19A侵袭性肺炎球菌病(IPD)再次出现。对2017—2018年疫苗切换后收集的166株血清型19A IPD分离株(其中来源于儿童病例54株、老年人病例56株、健康儿童携带者56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共有24种序列分型(STs)。在PCV10期 间(2017—2018年),ST416(全球肺炎球菌序列簇[GPSC]4)和ST994(GPSC146)占儿童IPD菌株的75.9%,占IPD(儿童和老年人)和携带者分离株的65.7%。这些ST型与比利时引入PCV7(2011)后的主要19A IPD ST型(ST193[GPSC11]和ST276[GPSC10])不同,表明不能仅根据历史菌株来预测新菌株。尽管这些克隆株对抗菌药敏感,但在PCV10使用期间,它们仍在携带者和IPD患者中传播。
P1650 北极驯鹿丹毒丝菌血清学阳性季节性变化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研究//O.Alejandro Aleuy,Michele Anholt,Karin Orsel,等
随着北极地区传染病的增加,驯鹿(Rangifer tarandus)种群数量在减少。2015年,一种人兽共患病原——丹毒丝菌首次被描述为几种北极野生动物患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我们在北极地区开展丹毒丝菌血清流行病学和环境因素的调查,发现在温暖月份丹毒丝菌血清阳性率较高,9月在成年雄性体内达到峰值。夏季丹毒丝菌血清阳性率随前一年的狂蝇指数、同年的降雪和降水增加而上升,随有效积温增加而下降。在研究的后期,丹毒丝菌的血清阳性率变化更大。研究为环境因素对疾病流行的影响提供了思路,有助于预测和了解北极野生动物和人类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
P1669 英国:新冠肺炎大流行后儿童侵袭性肺炎球菌病发病率增加//M.Bertran,Zahin Amin-Chowdhury,Carmen L.Sheppard,等
新冠肺炎大流行及其相关的封城、隔离和其他干预措施导致包括侵袭性肺炎球菌病(IPD)在内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大幅下降。2020年3月英国第1次封城后,IPD病例数下降了30%,并在随后的冬季保持在较低水平;2021年2月,平均发病率比大流行前(2017—2019年)同期增加8%。2021年3月结束第3次全国封城,IPD病例数开始逐渐增加。到2021年6月,病例数仍比大流行前水平低25%,但15岁以下儿童病例增加比例最高。2021年7—12月英国取消新冠肺炎各项限制措施后,15岁以下儿童的侵袭性肺炎球菌病发病率(1.96/10万)高 于2020年(0.7/10万)和2017—2019年(1.43/10万)同期水平。尽管2021年IPD病例总数仍低于新冠肺炎大流行前,但儿童病例数的增加超过大流行前水平预示可能存在所有年龄组病例数的增加。应保持儿童疫苗覆盖率,以保护人们免受侵袭性肺炎球菌的侵害。
P1681 瑞典:蜱暴露后硬蜱螺原体感染//JohannesEimer,LouiseFernström,LouiseRohlén,等
我们报告了2例硬蜱螺原体(Spiroplasmaixodetis)感染的患者,其中包括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和1例经常接触蜱虫且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病例1为平素健康的81岁女性;病例2为患有胰岛素依赖2型糖尿病和克罗恩病的76岁男性。2例患者均出现了发热、血小板减少和肝转氨酶水平升高等无形体病的症状,但16SrRNAPCR和Sanger测序诊断为螺原体病。2例患者均经多西环素治疗后出现改善,且无复发,支持了多西环素对硬蜱螺原体感染有效的观点。硬蜱螺原体是一种新出现的病原体,蜱暴露后出现发热的患者应考虑其感染的可能性。
P1686 德克萨斯州宠物猫感染产毒白喉棒状杆菌//RonaldTylerJr.,Layda Rincon,MichaelR.Weigand,等
我们报告了1株分离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宠物猫皮肤伤口渗出液的产毒白喉棒状杆菌。为确定可能感染源和病原菌,我们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分子研究。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该菌株与已公开可获得的白喉杆菌序列(包括来自家养宠物的序列)不同,且与之前的宠物猫病例菌株[包括现在归类为鲁式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rouxii)]无亲缘关系。由于从动物获得的白喉杆菌序列有限,无法确定感染源是来自人还是动物。我们的研究没有证实动物是否可能是白喉的宿主,强调了进一步研究传播和环境健康的必要性。及时发现和识别伴侣动物中的白喉杆菌感染对于防止疾病向易感动物和人类传播至关重要。
P16892019年越南类鼻疽伯克霍氏菌污染的井水引起儿童类鼻疽病死亡//QuyenT.L.Tran,Phuc H.Phan,LinhN.H.Bui,等
越南北部1个家庭在8个月内有3名儿童死于类鼻疽。从该家庭临床标本、该家庭用于洗澡的井水、该家庭后院和附近稻田土壤中分离到相同MLST分型的序列类鼻疽伯克霍氏菌,均为ST541。类鼻疽伯克霍氏菌在热带地区的土壤和地表水中普遍存在,包括亚洲、太平洋群岛、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在这些地区,打水井是农村地区最常见的供水方式。这3例感染均发生在儿童身上,出现摄入污水后的胃肠道症状,特别是考虑到其中1例13个月大的男孩没有后院或稻田土壤的接触史,我们认为类鼻疽伯克霍氏菌可能是通过洗澡时摄入受污染的井水传播。故类鼻疽流行的国家使用井水应确保适当的施工和维护,以避免受到类鼻疽伯克霍氏菌和来自表层土壤的其他病原体的污染。
P1718 日本:源于胃肠道的枯草芽孢杆菌纳豆变种引发菌血症//lppeiTanaka,SatoshiKutsuna,MisakoOhkusu,等
我们报告了1例胃肠道穿孔导致的枯草芽孢杆菌纳豆变种菌血症。该病例有高血压病史,否认服用益生菌,有食用纳豆(发酵大豆)的习惯,血培养分离出枯草芽孢杆菌纳豆变种。细菌生物素的基因型和表型研究鉴定病原体为枯草芽孢杆菌。在日本,食用纳豆是一种常见现象,该患者与之前3例患者源于胃肠道穿孔的菌血症很大概率与纳豆中的枯草芽孢杆菌有关。
P1738 美国:2021年1名马里兰州国际旅行者引入猴痘//FaisalS.Minhaj,Agam K.Rao,Andrea M.McCollum,等
美国马里兰州1例患者最初被诊断为弥漫性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在活检后意外发现为猴痘。该患者出现淋巴结肿大和提示性皮疹,但无发热以及其他前驱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和寒战),并在静脉注射阿昔洛韦后有所改善,临床特征与VZV更相符。对于单个猴痘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需判定密切接触者并开展监测,可能情况下需要接种猴痘疫苗进行暴露后预防。有到过确诊病例或猴痘病毒流行的国家地区,接触过类似皮疹患者或发生性关系的男男性伴侣,接触过非洲特定的野生动物或宠物,或使用源自这些动物的产品和并出现相关体征和症状的患者应怀疑是否患有猴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