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白鲟,我们晚了一步
2022-12-18陈旻
文/陈旻
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达氏鲟)野外灭绝。
白鲟已消失大众视野近20年,人类最近一次目击并接触是在2003年的1月24日,一只成年雌性白鲟在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被渔民误捕。它长约4米,体重150多千克,怀有大量卵。经过三天三夜的救助,这只白鲟于2003年1月27日被放归长江。但没想到的是,此次放归竟成了我们和白鲟这个物种的诀别。保护白鲟,我们还是晚了一步。
看似呆萌,实则凶猛无比
白鲟属于匙吻鲟科,根据目前的化石记录,匙吻鲟科鱼类在距今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生存在地球上。
现存于世的匙吻鲟科鱼类仅有两属两种:一种分布于北美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叫作匙吻鲟,我国已有大量养殖;另外一种则分布于长江,就是白鲟,但这种在地球上生存了上亿年的物种如今灭绝了。从此,地球上不再有白鲟。
匙吻鲟科的鱼类长相接近,生活习性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有关白鲟的研究很少,我们只能以近缘物种匙吻鲟来推测白鲟的特征。白鲟头部很长,成年白鲟头长占体长的1/3,幼鱼的头长约占体长的1/2,吻延长,呈剑状。而匙吻鲟和白鲟比,头部更加扁平,呈勺状。看体形推测,白鲟的游泳速度会比匙吻鲟快。
另外,白鲟和匙吻鲟的嘴都很大。人如果近距离观察可以看到,匙吻鲟在水中巡游,小鱼、小虾或者浮游生物,均被那像网一样的大嘴吞入。匙吻鲟幼鱼也爱吃鱼,尤其是上层鱼类,它们可以将和自己身体差不多长的鱼一口吞入。也就是说,看起来呆萌的匙吻鲟,实则凶猛无比。
根据匙吻鲟的捕食特点来推测,白鲟剑状的吻部可以允许它们短距离冲击鱼群,进行捕食。白鲟长长的剑状吻部,密布着梅花状的凹陷,这些凹陷被称为陷器和罗伦氏器,是灵敏的感觉器,可以探知周围的鱼群。其中,陷器能够感知水流和水压的变化,而罗伦氏器可以感受到水中微弱的电信号。白鲟的眼神不好,在混浊的江水里捕食靠的就是这些感觉器。
洄游产卵,受精卵随着水漂流发育
白鲟的寿命很长,保守估计在30年以上。它们在七八岁时性成熟,会从入海口或者长江干流的中下游往长江上游洄游,这个习性已深刻在它们的基因里,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白鲟可以顺利地到达产卵地,繁衍生息。有记录表明,体长174厘米的雌性,可怀卵20万粒。但是,它们千百万年间熟悉的产卵通道不再通畅无阻,大部分的白鲟再也游不到长江的上游产卵。也许有少数幸运儿找到了通往它们产卵地的鱼道,但是刚游过去,却可能遭遇渔船的捕捞。
另外,白鲟受精卵是漂浮性卵,随着水漂流发育,白鲟幼鱼则会在长江支流、湖泊甚至长江入海口半咸水环境觅食。而白鲟的繁殖季节,也是其他长江鱼类、河口鱼类的繁殖季节。白鲟幼鱼以这些鱼的幼苗及水蚤、虾苗等为食。然而,由于环境污染、渔民捕捞,导致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减少,作为大江大河的顶级掠食者,白鲟对于食物的需求是巨大的。也就是说,繁殖季节,白鲟幼鱼即使成功孵化,也面临着食物匮乏。
人工种群是恢复野生种群的希望
为让长江流域的淡水鱼种群得到恢复,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渔令。未来10年,长江流域的濒危掠食者境地将会得到改善。
除了白鲟,长江流域里还生活着长江江豚、中华鲟和长江鲟等。长江鲟虽然野生种群已经灭绝,但是还有人工种群,未来人工种群的放流,将是恢复野生种群的希望。
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兴修水利设施时一定要科学论证修建鱼道,以确保鱼类能真正通过。白鲟的灭绝已给我们敲响警钟,如果还不重视这些水中的生灵,那么白鲟的悲剧还将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