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医学专业现状及教学改革探析

2022-12-18陈思菊田坤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生

陈思菊 田坤明

目前,全球科技创新已到达新的高度,学科间联系日益紧密,高等医学教育发展迅速[1]。当前,我国预防医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发展,健全预防医学人才的培训制度,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2018 年,教育部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首次提出了新医学系的发展战略。“新医科”的建设应重视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预防医学的结合。在公共卫生和未来预防医学人才的培养中,应加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医学科学、工程、文献一体化的高层次医学人才。2020 年后,预防医学专业更是当前医学教育领域的重点,其教学改革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预防医学教学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对比,旨在为今后教学工作的发展趋势做出有益的探索。

1 国内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发展现状

1.1 美国预防医学教学发展现状

美国的公共卫生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1916 年,美国第一所健康与公共卫生学院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今天,美国是世界公共卫生教育的中心。它的总政策是“以群体为基础,与群体治疗和预防密切结合”[2]。美国的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研究生教育,其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是精英教育。美国公共健康教育的起点很高。只有大学毕业后,他们才能申请进入医科大学学习。申请人需要通过大学组织的特别考试。入学后,他们还需要在科学、工程和生物学等相关学科进行特殊学习,学者称之为本科后教育。为了满足健康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了第一次以社会发展需要为重点的专业课程改革[3]。

1.2 日本预防医学教学发展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开始了公众健康的教育,它的教学目的是为公众健康服务,没有专门的招生规定。在日本,那些希望在医疗科研领域工作的非临床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读完硕士学位后,向研究所提出申请。2001 年3 月,教育和科学部发布了跨学科综合《医学教育模式核心课程指南》,旨在使学生的知识更加连续、完整,易于理解和掌握[4]。日本的教授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注重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伦理教育,使学生成为全面性人才。

1.3 国内预防医学教学发展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借鉴苏联模式,从国家到地方建立了严格的公共卫生网络和完善的防疫体系,并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预防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一直伴随着这一体系。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学科专业教育多在综合性大学进行,作为与医学学科平行的独立学科。在中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属于医学,并且在学科建设方面综合性大学较少考虑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5]。因此,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满意度不高,毕业后从事预防医学职业的本科生数量相对较少。此外,我国目前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本科教育为主,课程整体上局限于医学专业领域,甚至不同学科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界限,学生缺乏跨学科知识的整体结构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自主竞争能力的培养。目前,国内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行全面有效的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专业人才。

2 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

2.1 美国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美国医学会众议院指出,医学院的教学改革必须包括生活方式医学教育,如营养、运动、行为和睡眠健康等[6]。让临床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树立基本的健康生活方式意识,从而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一方面,由美国预防医学教师联合会指定的专家小组为教学课程制定了最低课程安排,包括定量技能、临床预防医学、基层医院实习和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它还强调适当的课程安排,将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实践中心教学,通过临床角色扮演提高技能和知识,并培养自学技能。另一方面,在早期阶段,美国高等医学院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7]。

2.2 英国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英国采用“美国模式”,学生在进入公共卫生学院后进入理论学习阶段,通过考试后进入研究阶段,其次,只有毕业论文通过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位[8]。进入新世纪以来,英国已经认识到建立和改善公共卫生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2005 年,一项对医学院的调查显示,英国的公共卫生教育存在本质差异[9]。因此,英国开始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改革,如办学层次多样化、学位设置多样化;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决定学生与学校的双向选择,使学生在面临不同条件时可以顺利毕业。

2.3 日本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在新修订的《指南》中,日本文学部提出了“培养能够满足不同需求的医生”的口号,以加强医学生在国际化和社会变革背景下应对国家伦理、医疗安全、多学科协作和国际医疗需求的能力[10]。因此,日本进行了以下教学改革:要求预防医学学生具有国际观察范围,了解世界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实践问题,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尊重全球环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为国际医疗做出巨大贡献。重视培养学生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倡导系统建立综合预防、医疗、保健、护理等多功能综合社区。

2.4 中国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应从学生身心健康和疾病及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入手。在传统的医学教学中,人们普遍接受的是“预防与治疗脱节”的教育,使很多学生没有深刻的预防医学思想。在如今的医学教育领域,也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因此,要推进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观念入手,实现教学的彻底改革。具体操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坚持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和对待教育教学改革,注重教育教学改革的开放性,积极融入学校乃至全国,改造和吸收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使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任务有机结合[11];二是为了满足我国预防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在“PBL”“翻转课堂”“班级分类”等教学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构建了一个闭环型的“公共健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系统,并对中医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探索[12]。三是继续丰富和拓展线上线下课程体系改革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信息网络教学回答学生提问,将大量的线上信息与现实信息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13]。

3 深化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预防医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3.1.1 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

人文课程在促进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他们不仅面对一个人,而是面对整个人群。因此,教师需要更加关注人文学科。进入21 世纪以来,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医生具备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良好服务意识,善于从心理、社会和生物等方面全面观察和分析患者状况[14]。而在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中,人文素质主要体现在:具备护理患者的能力、选择知情同意、医患沟通技巧、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适应和调整心态、社交经验、团队合作精神、人际关系等)、良好的身体素质、有效地处理失败和挫败等问题,这些能力是日常生活和临床实践中最基本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应满足社会需求,其培养模式、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应适应社会需求和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医学生的人文课程建设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2 预防医学与多学科交叉

多学科整合是高校学科改革的必然趋势,是提高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当代科学创新的源泉[15]。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出现,大数据及其支持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实践,可以帮助公共卫生实现以前无法实现的目标和速度,更准确地预测和理解公共卫生风险,并为此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治疗计划[16]。总之,多学科交叉培训对于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协作型的医学人才,提升医学院校的核心竞争力,适应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2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3.2.1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意识

当前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薄弱[17]。如何制定完善的培训内容和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培养模式上,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就业培养观念,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目标和理念,将创新科研能力贯穿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全过程[18]。其次,在具体内容设置上,应考虑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科研意识,使其适应新时期预防医学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科研机会,如更多的大学生创业类似项目,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激发学习热情,积极发现和解决科研过程中的问题,学生能够准确地看待自我能力和自我学习状况[19]。

3.2.2 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与能力

促进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0]。由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将学校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而公共卫生专业具有特殊性,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地适应突发事件是必要的技能。作为高校应该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内容,不仅让学生学好知识,而且让学生学会用他们所学的东西。因此,这对于高校为学生提供校园模拟实习培训和外部实习单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尤为重要[21]。

3.3 预防医学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多年来,学校逐步建立了一套既从过程出发,又注重质量监控的体系,教师、学生共同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问题和评价机制,形成了课堂教学评价监督体系、领导与教师倾听体系、同行评议体系、学生定期反馈体系和教学督导体系。例如,Stufflebeam,D.L.提出的CIPP 评估模型(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CIPP)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对象的总体情况。该模型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和反馈,具有计划、组织和实施的动态评价特点。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进行课程开发和实施评价,主要内容包括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避免了课程评价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片面性[22]。

3.4 预防医学政策上改革

3.4.1 加强公众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和重视

当前,人们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申请医学类专业时,对其所知甚少。对其行业、职能和就业的认识不够透彻。自2020 年以来,公众开始认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因此,应抓住机遇,加强卫生与防疫学专业建设,加强对卫生专业人才的培训;强化学生入学教育、改革课程制度、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社会对预防医疗与公共健康的认识,加强他们的职业意识,使他们的专业团队更加稳固。

3.4.2 加大办学力度,为联合培养实用型人才探索新途径

教育部已将“公共卫生”作为扩大研究生招生的重点,已设立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相关学校和专业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以此加大办学力度。此外,联合培养是近年来国内各高校形成的一种新型交流合作探索模式。这是一种不同的研究生教育和培训方式,由双边合作或各方共同努力推动。这种新颖的模式使研究生接受的教育理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认识,使学生更具活力和创新性。建立教学、科研、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科技发展相互协调合作的平台[23],将实现与地方医院机构、地方疾病控制机构、地方卫生监督机构的无缝对接,共同培养实用型人才。在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中,通过合作、共建、共享、共赢,对提升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增进教师与学生的协作和思想的扩展;充分发挥双方的科研装备与教学资源,实现资源的分享,提升仪器的利用率。

4 总结

据统计,中国高校每年培养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规模太小,远远不能满足公共卫生领域人才的需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防控团队的建设仍然是有待突破的关键问题之一[24]。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四大技术问题:石油和能源短缺、疾病控制、常住人口激增和环境污染。在美国和欧洲,最大的担忧是环境污染。在这个关键时刻,预防医学必须率先解决健康和环境问题,这给中国的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成就,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和适应群体。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也应跟进。在高校改革中,要以转变教育理念为先导,以课程与教学方式为中心,以制度创新为重点,以加大资金投资为先决条件;科研是基础,贯彻落实是根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后备力军,因此结合国内外预防医学专业教育的优缺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教师队伍、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建立课程和教学工具、建立实用的教学系统和改革学习管理来提高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深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增强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营造科学创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综合素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

总之,在国内医学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笔者借鉴了国外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法,并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公共卫生医学生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稿约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第二届编委会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杂志常用名词要求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效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中国首个P4实验室:服务全球公共卫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