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时期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思路

2022-12-18张文斌

新闻传播 2022年7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

张文斌

(榆林传媒中心陕西 719000)

舆论监督类新闻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反馈可对社会舆情起到良好监督作用,规范社会公众的行为,修正社会风气。而制作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难点问题多集中在采访环节,所以需要记者群体合理定位自身角色,不断分析采访技巧,积累更多采访经验,借此及时采集新闻素材,制作舆论监督类新闻作品,夯实社会舆论监督新闻体系的基础。

一、舆论监督类新闻相关概述

在我国媒体机制中,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工具,对社会舆论、公众舆论意识具有明显导向作用。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新闻行使舆论监督作用的后盾。

舆论监督类新闻具有公开性、群众性、及时性等特点,是对社会生产、现实生活作出的反馈。公开评论、公开报道是舆论监督类新闻的主要路径,而以保障社会公众核心利益为方向,使各阶层、群体均能参与监督,是舆论监督类新闻的基本目的。但是为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监督、舆论控制作用,新闻采编时,还应坚持及时性原则[1]。另外,在现有的媒体环境中,舆论监督类新闻具有监测、约束、警示、反馈等功能,具体可体现在以下内容中:

其一,舆论监督类新闻可监测社会环境,并作为“社会雷达”监控社会生产、经济建设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其二,舆论监督类新闻同样具有约束功能,可监督我国政府行政部门、执法部门,规范自身的行政、管理行为。其三,制作舆论监督类新闻产品时,部分经典案例中涉及的普法内容,可对不良社会行为、危害性强的不法分子、滥用职权的人起到威慑作用,同时宣传法律知识,增强社会公民法律意识,使其自觉在法律约束下预防违法风险。其四,这类新闻可及时反馈社会民情民意,为国家、党、政府部门制定民主决策提供参考,确保相关管理或行政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二、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一)采访队伍个人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环境、采访环节的特殊性,所以对记者心理素质、采访技巧与能力有着较高要求。但在舆论监督类新闻采编过程中,记者群体中的个体素质却参差不齐,部分记者本身的采访能力不强、综合素质差,使得新闻素材采集与整理无法顺利展开,严重约束着舆论监督类新闻的质量保障[2]。

一方面,部分记者不仅专业能力弱,且人品低劣,缺乏职业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无法运用专业的新闻采访知识支撑采访业务,继而难以完成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访任务。另一方面,部分记者在采访环节本身的主动性较差,没有突出舆论监督类新闻的社会价值,甚至为完成业绩,报道一些博眼球、不能反馈民情民意的新闻事件,工作态度不端正。此外,少数记者职业素养不高,存在不客观报道新闻,记录不真实采访信息的行为,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功能弱化。

(二)新闻舆论素材采集环境复杂

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访工作,本身属于采访难度较大的一项任务。记者采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复杂,面临的采访对象处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内。记者只有掌握采访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才能适应采访环境。不仅如此,部分采访对象会存在排斥采访、回避采访的行为,记者无法仅凭自身意愿顺利获取新闻素材。这些行为的出现,导致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效率不高,新闻制作时效性难以保障。再者,舆论监督类新闻是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的监督与管控,采访工作风险性较大,甚至会危及记者的生命安全。记者群体在采访、搜集新闻素材时需要懂得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维护自身安全。

(三)舆论监督类新闻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舆论监督类新闻在采编、制作过程中,相关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尚未构建可独立支撑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法律机制,现存法律条例较为粗略。所以在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时,部分事件的描述过于模棱两可,无法确保新闻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而作为舆论监督类新闻,只有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才能起到舆论监测、管控、约束功能,若因法律制度问题而影响新闻质量,使其无法真实反映现实问题,则会对社会公众的舆论认知产生误导,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3]。

三、新时期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访思路

(一)注意自身角色的客观

首先,坚持“真实记录”“客观采访”的基本原则,明确自身定位。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并非行政、执法人士,且不属于某一方当事人的代表。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通过沟通交流使得当事人了解记者“客观定位”,知道记者无立场,仅是采访、记录客观事实的调查者。在此期间,记者应时刻约束自身行为意识,语调平和地采访、询问,对于事件发生的同一问题,应记录双方当事人的表达,避免存在“顾此失彼”的行为。

其次,采访时应保障舆论监督类新闻素材的完整性、全面性,懂得在拍摄中抓住重点,记录真实事件,便于在后期新闻制作中客观、真实描述新闻事件。另外,记者采访时,应善用“同期声”,即在新闻采编制作中使用当事人原话,并在后期制作时,直观呈现所采访的新闻资料[4]。

最后,针对部分对新闻采访有着较强排斥情绪的采访对象,记者应再三申明自身工作职责、角色定位、职业性质,争取通过平和的沟通交流,保证采访对象的配合程度。若存在不讲理、态度蛮横的采访对象,记者应灵活调整采访策略,清晰地向采访对象说明利弊,使其理智、理性地看待采访。

(二)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

舆论监督类新闻往往以“舆论监督”为根本目标,而舆论监督效果本身体现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上,所以在新闻采访环节,记者应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意识。具体来说,记者应以正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则为基础,抓住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的关键,时刻谨记新闻舆论导向功能,不忘初心,牢记采访使命,懂得围绕当前时期政府政策、舆论监督相关的重点工作进行采访。同时能够把握新闻时机,初步预测舆论监督类新闻报道后产生的结果、引起的新闻效应。采访过程中应思虑周全,深入把握新闻事件的核心,确保新闻采访的深度,并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基础,明确采访工作要点。

(三)坚持真实性的采访原则

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时,确保新闻素材的真实性、客观性是对舆论新闻事件本身的尊重,而记者的专业能力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5]。对此,记者应基于客观事实,真实、客观还原新闻事件,拟制采访问题时避免存在个人情绪、主观臆测,以免影响社会公众的判断。

首先,获取舆论监督类新闻素材时,记者应坚持真实性的原则,记录真实新闻事件。即采访时所记录的人物、地点、事件、原因、时间需在采访结束后反复核对,确定无误后发布,而非通过主观推测记录相关信息。其次,懂得在采访中挖掘事件的本质。对此,记者应不断丰富自身阅历,提升自我,能够对复杂事件具有分析、洞察能力,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舆论事件全局,不夸张、不敷衍,细致、真实地采访。采访后,将关键事实、采访信息相结合,在新闻中呈现真实的事件。

最后,采访时坚持客观公正原则,评价事物、分析事件中的是与非时,应以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为依据,禁止预设立场、感情用事。此外,为真实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记者应践行“三见面”原则,分别与投诉者、事件主管方、被投诉者当面交流,若存在某方拒绝采访,还需将实际情况记录在采访素材内。

(四)持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

舆论监督类新闻记者承担着较大的舆论监督责任,其采访工作本身的专业性较强。所以为体现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权威性,还应持续提高记者职业素养,对其展开专业、系统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新闻采访技巧,具有较强的专业意识,可以在采访过程中坚持求真务实、追求真相的采访原则。使记者能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各类舆论监督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可以在事件发生后进行采访时,第一时间掌握事件本质,可以多层次挖掘事件相关信息,创新事件切入点[6]。记录采访信息时,可围绕事件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地记录采访素材,剖析事件本质。比如在采访时应避免存在“扭曲事实”“趋炎附势”行为,而是时刻懂得客观记录、冷静采访,不武断、不主观臆测,真实记录采访者本意。对于不同阶层的采访对象,记者应一视同仁,并通过专业的引导,使其配合采访活动。另外,摄像机、录音笔是新闻采访的主要工具,采访者出访时应携带便于存证的工具,且在出门前检查采访工具,用专业的态度面对采访。

(五)注重采访时的个人安全

保证自身的安全是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的基础条件,记者在完成采访任务时,需要具有安全意识,懂得维护自身的利益,降低安全风险。具体来说,舆论监督类新闻采访时,采访对象复杂,尤其是采访负面舆论新闻事件的相关主体时,记者不能直接暴露身份,而是采用迂回战术,隐瞒身份,侧面询问事件的相关信息。若采访对象存在威胁行为,记者需灵活变通,适当地表达出非采访的意图,消除对方质疑态度,尽力避免正面冲突。另外,进入较为复杂、危险的采访环境时,记者还应设置报警快捷键、紧急联系人,从而在发生危险时及时求救,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六)抓住采访现场的细节性素材

舆论新闻事件产生后,记者采访时往往需要到事件现场报道,这时突发性的舆论新闻会进入公众视野,记者现场采访效果与社会公众对新闻的舆论感知息息相关。因此,记者还应抓住采访现场的细节性素材,首先,记者应正确地认知舆论监督类新闻,保持对舆论监督类新闻的敏感性,拍摄现场时利用自身的职业能力、专业素养,清晰地呈现贴近事件本身的素材,抓拍可体现采访内容的画面、代表性细节。其次,高度还原真实的采访场景,确保现场拍摄、采访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避免大肆渲染或出现情绪化问题。最后,合理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时机,现场采访时还应注意舆论监督类新闻的导向、教育作用,合理地总结归纳采访素材,给予社会公众正面、积极的引导。

结语

综上所述,新闻监督类新闻是反馈民情民意、监督社会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媒体部门通过“舆论监督”的方式,报道、评论新闻事件,可帮助广大人民了解社会中的各类事务。但是为进一步强化舆论监督类新闻效能,新闻采编工作者还应掌握该类新闻的采访技巧,在获取新闻素材时,采集真实、完整的新闻素材,保证舆论监督类新闻作品的可靠性,为和谐社会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
舆论监督
——彰显担当 推动进步
舆论监督“山东现象”的启示与展望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主流媒体要进一步练好舆论监督的“武功”
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度”——从一则新闻舆论监督报道说起
全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监督的五个方面
真正让舆论监督有力量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利器
舆论监督的建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