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情境构建过程中的媒介偏向与舆论场中介作用分析
——以马保国事件为样本

2022-12-18肖飞

新闻传播 2022年7期
关键词:保国偏向议题

肖飞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福建 363105)

一、研究问题

在关于“场景-行为”的关联和影响机制上,媒介环境学派学者梅罗维茨用三类场景行为的方式考察场景定义的影响①,提出了“情境融合”的观点,将“前区-后区”说扩展出“深后区”“中区”和“前前区”[1]。在顺向逻辑上,旧情景融合(甚至是前区和后区的融合)之后产生新的情境(中区),“新的情境”触发与之对应的“新的行为”[2]。

发生在2020年的“马保国事件”,从5月17日的一次“比武”开始,直到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终结,期间一度成为互联网热点议题。从新媒体研究的角度,在媒介情境的语境之下,“马保国事件”是一个值得审视和研究的传播现象。作为样本,其具备两个显著的研究价值:

其一,在自传《我在英国教功夫》等书出版、并反响平平之后,媒介通过新情境的构建,为马保国这个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塑造了一个“武术宗派掌门”的新角色,而这个角色在后续的社会传播过程中,却始终被定义在非严肃的、娱乐化的议题框架里,但在人民日报评论出街之前,这一“楚门世界”式的情境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随着传播链的延伸和传播网的扩张,愈加强化。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媒介情境的塑造机制和过程;

其二,在经历多次“比武失败”,和长时间的被恶搞、被娱乐、被消费之后,作为消费和恶搞对象的马保国并没有脱离媒介既定情境、对自我社会角色重新认知和定位、回归“本我”,反而仍旧以“宗派掌门”的“超我”,将自己定义在“武术界”这个群体之中。这促使我们思考,特定媒介情境在社会传播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对身处其中的“演员”自我社会角色认知的逆向塑造。

受众对马保国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研判,以及这种认知和研判的改变,是马保国事件逻辑闭环中最为关键的中介因素。这个中介因素是媒介情境促成行为改变的关键变量。

在本文中,我们把媒介报道作为马保国事件情境塑造的起源,通过对事件传播期间媒体、用户和马保国本人在互联网上留下的内容痕迹,分析马保国议题中“掌门”和“大师”的媒介情境最初是如何被构建的;把舆论场作为受众感知的媒介情境的映射,通过样本比对,分析受众感知的“马保国”与媒介情境中的“马保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同时,通过对舆论场和媒介报道的综合考察,分析马保国议题经由舆论场而充分拓展和延伸的社会传播链之后,受众对马保国社会角色的认知如何受到媒介情境的逆向影响。我们发现,在媒介情境构建过程中新闻报道的媒介取向偏向和舆论场的情境映射与强化,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二、媒介取向偏向

媒介对信息的选择加工和重新建构,是马保国“武术大师”媒介情境构建的基础。

媒介在相关报道中,将议题集中在马保国“武术界人士”的社会角色上,信息素材明显偏向“开武馆”“比武”和“武技”甚至是“宗派掌门”等与武术相关的范畴,而有意忽略了对马保国“业余武术爱好者”的本体社会角色的报道。当这些素材与“武术比赛失败”“上场30秒被击倒”等事实材料放置同一个叙事框架中的时候,“宗派掌门”和“武术大师”隐喻了嘲讽、调侃和否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在“马保国”议题上,信息选择和信息加工都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偏向。

首先议题偏向上,媒体报道并没有集中在5月17日的武术比赛,以及这场赛事本身上,而是把报道内容集中在更容易吸引受众的“马保国本人”这个议题上。

其次,在马保国的媒介形象展现偏向上,即使新闻媒体可以得到相关一手信息材料、为受众展现“一个真实的武术爱好者”的本体角色,但几乎没有媒体这样做,或者有少数媒体在报道中涉及到了这个信息点,但并没有给受众提供足够多的信息资料,足以构建本体角色。在样本中,我们从齐鲁晚报、红星新闻和新京报《局面》的视频采访中整理出两段典型的语料,其中关于本体的关键信息是:完整的家庭、有本职工作、借钱给孩子出国留学、在英国开武馆为孩子支付房款首付,访谈影像中也出现了马保国真实的居住环境。但上述素材在媒介报道中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相反,马保国在更多的媒体报道中,仍然以“武术界人士”的非本体社会角色出现。

第三,在隐喻偏向上,无论是对马保国本人的批评或是马保国回应各种质疑和评价对手,即使在这些报道中使用了“掌门”“大师”这样的说法,这些说法被明显地置于嘲讽和调侃语境中,在本质上是对上述社会角色的否定。

三、情境的映射与强化

舆论场的观点交换是马保国“武术大师”媒介情境构建的映射和强化。

出现在舆论场中的“马保国”与受众从媒介感受的“武术大师马保国”具有一致性,即使在“伪大师”的隐喻层面上,受众的媒介情境感受仍然真切地表达在舆论场。该议题在舆论场观点交换伴生着它在其它社会传播形态中的延伸和拓展,而这些传播形态作为载体,其内容并没有离开新闻报道和舆论场信息的大框架,因而在由此构成的社会传播体系中,“马保国”议题的传播链越长,媒介情境的构建就越加强化。

舆论场中关于马保国的信息传播基本是对新闻报道的二次整理,属于二手素材。在舆论场表达的情境感知与媒介的情境塑造偏向具有一致性,并在传播链的拓展和延伸过程中,强化了媒介情境塑造。

(一)与媒介信息选择加工偏向一致

舆论场中的议题偏向,与媒体报道偏向具有一致性:首先在议题上,舆论场的观点表达较多地集中在马保国本人、而不是武术比赛上;其次,舆论场的观点表达,基本上针对的是马保国“武术大师”的非本体社会角色;第三,舆论场的观点倾向,基本偏向负面和否定,甚至对调侃和嘲讽表达方式的集中使用,也与媒介报道一致。另外,在舆论场进行的二次传播中,观点的交换明显要强于事实的传播,而且观点偏向于对马保国武术界人士身份的否定,与媒介的情景构建一致。

(二)媒介情境的强化

在两个特殊议题,即“马保国真实人物还原”和“对马保国现象背后的行业和利益结构的剖析”中,来自新闻媒体和其它渠道的资料信息被置于特定的逻辑框架内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基于此为受众给出了较为明确的研判。

在基本面上,这些由进入舆论场参与观点信息传播的民众发布的信息,一方面是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结果的映射;另一方面,舆论场信息传播链的延伸和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新闻媒体信息传播的结果。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实际上可以看作是社会中大媒介系统构建的、强势的媒介情境。

结语

对马保国真实人物还原,信息的基本面来自于马保国的自传,它是目前对于马保国本体社会角色最为具体的描述,但由于消息源单一,书中提到的诸多信息资料的真实性难以证实,尤其是马保国在书中多次提到的在与他人的比武中胜出。舆论场关于这个议题的信息传播,在信息逻辑和叙事结构上,采用了相关议题一致的“对比式”结构。比如,分析样本《这才是马保国的真面目》(微信公众号“血钻故事”发布),采用了马保国自传中未经证实的相关信息与媒介新闻报道可以相互印证的事实材料的交叉叙事结构。

舆论场对于马保国媒介情境中的社会角色塑造,做了行业背景和利益诉求的分析,比如,分析样本《拆解马保国的生意经:开武馆、拍电影、割老外韭菜》(36氪网发布)。该样本将马保国事件的舆情峰值与马保国相关的经营活动进行了关联分析,并延伸到其海外开设武馆的早期经历。这部分信息,为受众在传播链的拓展和延伸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即一个在事实面前显而易见的武术爱好者,为什么在媒介面前始终以“掌门”和“大师”自居,提供了较为深刻的答案。

舆论场在马保国议题上的信息传播,尽管在信息材料上对媒介新闻报道进行了二次加工,但在基本面上两者趋于一致,舆论场中新信息材料的出现,在本质上是对马保国媒介情境中的社会角色塑造的补充、辅助和佐证,而并没有对马保国的本我社会角色进行足够的还原。在这个情境框架中,自媒体舆论场和具备资质的新闻媒体,作为媒介系统的主要构成,在马保国议题上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叙事逻辑,这个逻辑闭环,实际上是对媒介情境的强化:它弱化了马保国作为一个武术爱好者的本体社会角色,突出了“掌门”“大师”这样的超我社会角色,舆论场在马保国议题上的活跃,基本上是对马保国“前前区”的这个超我角色而不是对他本我角色的调侃和嘲讽。■

注释:

①[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23,场景定义的影响,可以通过考察以下三类场景行为的方式弄清楚:在某个场景几乎总是发生的行为;在某个场景中几乎从不发生的行为;在某个场景中有时发生的行为.

猜你喜欢

保国偏向议题
京剧《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流变考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关注制药企业环保议题
国内研发、对外开放与偏向性技术进步:以我国工业行业为例
例谈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把握
邱保国研究员辨证论治不同时期高血压病验案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