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民生新闻发展路径探索
2022-12-18卫晓东
卫晓东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社)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成本大幅度降低,新媒体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对民生新闻与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民生新闻在发展期间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只有在全新环境下探索出适合民生新闻发展的正确路径,才能解决各类问题,推动民生新闻发展。
1 民生新闻的发展机遇
1.1 选题来源广泛
早期民生新闻存在选题范围受限、选题渠道单一的局限性,普遍以当地社会发展期间出现的各类民生问题为素材来源,这虽然与当地观众的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但限制了媒体机构影响力的持续提高,只对当地有较大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新媒体出现后,民生新闻的选题来源更为广泛,新闻工作者可以从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收集全国各地的新闻素材,这对提高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有着重要意义。例如,新闻工作者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着重收集特定方面的新闻素材,制作专题栏目,以此来培养一批忠实受众[1]。
1.2 传播形式多样
传统民生新闻报道普遍采用单向传播的形式,观众在指定时间段内打开特定电视频道,才能收看民生新闻。而在新媒体时代,大众接收外部信息的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成为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在这一背景下,包括电视台在内的媒体机构纷纷改变了民生新闻传播形式,观众可以在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等渠道找寻符合自身兴趣爱好的民生新闻,摆脱时间、空间层面对民生新闻传播的限制。
1.3 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
早期民生新闻采取单一线性传播方式,由新闻工作者完成素材采集、新闻编辑等工作后,通过电视、广播等渠道向大众传播民生新闻,无法实时收集大众的反馈意见。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新闻工作者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渠道传播民生新闻,大众可以使用平台功能对民生新闻进行评论,实时反馈对新闻内容的意见,并且可以与其他人相互交流对问题的看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大众的参与热情,这是传统新闻形式无法做到的。
1.4 时效性不断增强
从传播角度来看,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与传播价值呈正比,时效性越强,则新闻传播价值越高,越容易得到受众群体的关注。在新媒体生态环境下,民生新闻无须局限于预定时间播出,新闻工作者完成前期工作后,就可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上传播,使民生新闻的时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增强。
2 民生新闻的现存问题
2.1 内容同质化
民生新闻的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其是当前广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新闻形式。然而,民生新闻当前存在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的现象,无论是新闻素材、内容形式还是新闻主题都高度相似。从大众角度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接收大量同类民生新闻后会逐渐产生收视疲劳,从而对民生新闻的兴趣度明显降低,最终造成民生新闻的整体吸引力、影响力持续降低。
2.2 泛娱乐化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民群众对民生新闻的专业性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如果民生新闻的专业性过强,会减少部分大众对民生新闻的兴趣,因此很多广播电视台普遍选择对民生新闻内容进行娱乐化处理,通过调整各类民生新闻素材占比、新闻内容深加工等多项措施,增强民生新闻的趣味性,使民生新闻报道的影响力不断提高。然而,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民生新闻逐渐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没有划清专业性与娱乐性的界限,导致部分民生新闻报道以解读个人隐私问题为主,并由此引发了一些负面舆论,这与帮助大众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初衷相违背。
2.3 报道深度不足
民生新闻既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与群众产生共鸣,又要深挖潜在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最终为问题解决提供助力。但目前来看,部分新闻媒体制作民生新闻时过于关注时效性、娱乐性、民众关注度等因素,普遍存在报道深度不足的问题,陷入误区,以反映邻里纠纷、个人感情生活为主,并未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关注新闻事件背后隐含的社会问题,使得民生新闻作用发挥受限[2]。
3 民生新闻发展与创新的途径
3.1 找准新闻策划切入点
民生新闻以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作为主要目标,为解决民生新闻报道深度不足的问题,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找准新闻策划切入点,具体可选择食品安全、生产安全、公共卫生、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作为切入点,所报道的民生新闻内容要能够与大众产生深层次情感共鸣,充分发挥民生新闻的作用。例如,在以食品安全作为策划切入点时,新闻工作者可以走访调查厨房与食品企业生产车间,这类区域作为食品加工核心地带与非公开环境,很多大众都对其有着极高的探索兴趣。随后,新闻工作者可以采取纪实性手法,在新闻报道中公布在各处餐馆、食堂、食品加工生产车间的走访调查结果,向大众展示所发现的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各类问题,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并通过问题表象来探讨内在形成原因。新闻工作者还可以将问题同步反馈给相关监管部门,在后续民生新闻中报道往期节目揭露问题的后续处理结果,逐渐将此类民生新闻打造为当地由社会公众、监管部门、食品加工企业与餐饮企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共治平台,推动食品行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也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助力[3]。
3.2 拓展民生新闻素材来源
早期民生新闻普遍以记者采访、当地市民投诉等作为新闻素材来源,有着问题类型集中、问题地域性强的局限性,导致其他地区的大众在收看此类民生新闻报道时很难产生情感共鸣。简单来讲,存在素材来源单一的问题,致使民生新闻的质量难以提高,实际影响力有限。对此,新闻工作者需要依托新媒体平台来拓展民生新闻的素材来源,主动在新媒体平台上收集各地出现的民生问题,从中挑选一些具备代表性的问题作为新闻素材。同时,新闻工作者也可以选择使用新媒体平台的评论、留言与私信功能,鼓励大众反映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社会性问题,包括食品安全、当地社会治安、就业保障等方面。例如,媒体机构可以在微博、知乎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开通官方账号,让账户管理人员定期整理大众反馈的社会问题,从中挑选出具备较高新闻价值、出现频率相对最高的社会问题作为新闻素材,或是发起投票,由大众票选下期民生新闻的主题、内容。此外,在使用新媒体平台来收集民生新闻素材时,新闻工作者还应重点关注素材的真实性,要主动采访与事件相关的参与者与受影响者,或是要求反馈者提供更多的资料信息,论证问题的真实性。新闻工作者要禁止向外报道真实性存疑的新闻内容,因为这不但会形成负面舆论,还会削弱民生新闻乃至媒体机构的公信力,不利于我国新闻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
3.3 拓展新闻传播路径
新媒体的出现,为民生新闻提供了多元化传播路径,提高民生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新闻媒体机构现阶段的工作重心。为实现这一目标,新闻媒体需要着重拓展网融合、微传播的新闻传播路径。
3.3.1 网融合
新闻媒体可以在内部建立全媒体中心,或与视频平台运营商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在全媒体中心和视频平台上报道民生新闻。如此一来,大众既可以定时通过电视频道来收看民生新闻,也可以通过视频平台收看民生新闻。同时,新闻媒体还应提出资源通融、宣传互融的战略目标,打通各个新闻传播路径,形成闭环体系。例如,新闻媒体可以提前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有关民生新闻的内容,为即将播出的民生新闻报道进行宣传。
3.3.2 微传播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核裂变”般的效果,部分大众会在网络社交平台与线下日常生活中自发宣传民生新闻内容,由大量个体信息单元共同构成打破时空限制、实际影响力远超传统新闻单元的信息传播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新闻媒体与新闻工作者都应认识到网络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优先在短视频平台和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时长在1~5分钟的民生新闻,在短视频中提炼民生新闻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引导大众进行二次传播。
3.4 创新新闻内容
从新闻媒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新闻媒体要从根源上解决民生新闻内容同质化严重、报道深度不足的问题,坚持创新新闻报道内容,以“内容为王”“差异化生存”作为发展原则和战略方向。其中,在内容为王方面,新闻媒体要以生产优质新闻内容为核心目标,要求新闻工作者主动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作为新闻素材,深挖社会问题,通过民生新闻来引起社会关注,汇集各方面力量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还需要对新闻采编流程、配套评审体系进行优化和调整,为民生新闻的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而在差异化生存方面,新闻媒体要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准确掌握现有受众群体与潜在受众群体的新闻需求,根据不同受众的兴趣爱好,在民生新闻栏目中延伸若干专题子栏目,如廉政类民生新闻栏目、食品安全类民生新闻栏目、法治类民生新闻栏目,从而培养稳定受众群体,充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5]。
3.5 创新报道方式
早期的民生新闻报道方式单一,大众很难直观、全面地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与具体走向,实际吸引力有限,无法激发大众的兴趣。对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创新固有报道方式,具体可采取现场报道、叙事报道、体验式报道等多种形式,但需要了解各类报道形式的特点与适用条件,不得盲目使用。例如,在报道农产品滞销、医疗与户籍等方面政策改革等重大民生问题,以及建筑火灾、食品中毒等突发事件时,应采取现场报道形式,由记者前往现场实地口述事件情况与采访相关人员,引导大众感受强烈的现场氛围,但这对现场记者的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观察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在报道家庭纠纷、邻里纠纷类民生新闻时,考虑到现场容易出现争吵等突发状况,所以不宜采取现场报道方式,推荐采取叙事报道和故事报道形式。其中,叙事报道适合以新闻叙事视角来叙述事件发生的过程,因为其能够完全展现事件冲突,捕捉细节,连贯事件经过。故事报道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展现新闻内容,具备较强的吸引力、趣味性的优点,能够迅速吸引大众注意力。
3.6 引导舆论,把控新闻走向
新媒体生态环境下,大众可以在接收民生新闻时通过评论、留言等形式来发表观点,并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自发传播新闻内容,但这容易形成舆论风波。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但也有可能出现负面舆论,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对此,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走正确引导舆论的发展路径,重点把控新闻走向,具体从内容审核、评论管理、舆论引导三方面着手。
在内容审核方面,报道民生新闻之前,新闻工作者需要对新闻标题、内容与主题重复开展多次审核工作,禁止使用带有歧义性、误导性的新闻标题,不得报道未经核实、与事实情况不符的内容,必须站在第三方公正角度来叙述事件经过。在评论管理方面,当新闻媒体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报道民生新闻时,偶尔会出现带有负面情绪的评论和留言,这时候新闻工作者就需要做好评论管理工作,定期删除与事实不符、带有强烈负面情绪的评论,避免此类评论误导观众。在舆论引导方面,对于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或是因民生新闻审核不严、涉及敏感话题而形成的负面网络舆情,新闻媒体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包括调查事件经过、披露问题细节、诚恳接收批评、澄清不实谣言等,在短时间内平息舆论风波,避免对民生新闻节目甚至我国新闻行业的总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4 结语
为了推动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稳定发展,充分体现与深挖民生新闻的价值,新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新媒体生态环境对民生新闻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引导民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反映并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目的,坚持走找准新闻策划切入点、拓展素材来源、拓展传播路径、创新新闻内容、创新报道方式、正确引导舆论的正确发展路径,推动民生新闻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