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种子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22-12-18杨小环马金虎王敏
杨小环,马金虎,王敏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西,晋中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社会服务部 山西,晋中 030801)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意见》指出,高校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丰富育人主体形式与内涵[1]。
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三全育人”的概念:“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从学校层面,建立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院系层面,充分挖掘各项工作蕴含的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构建微观的一体化育人体系。
“课程育人”,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高校“三全育人”的基础单元。因此,高校教师如何从课程层面挖掘育人元素、探索育人方法、组织育人过程,是课程完成“三全育人”的关键。
1 《种子学》课程性质与“三全育人”的重要性
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衣食往行的需求,都来源于农业生产的供给。在农业生产中,种植业占据比值最大。种植业的延续与发展必须依赖植物种子。所以,自古以来,作为农业基础生产资料及人类主要生活资料的种子彰显了其重要的地位。作为生产资料的种子除了要具备优良特性外,还要具备健康健壮的繁殖生命力。这就需要农作物优良品种扩大繁殖生产后的每一粒种子进行科学的检验检疫、加工及贮藏,以保证农作物种子具有健康生命,保证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种子学》这门课程,正是通过研究作物种子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作物种子加工贮藏、检验理论和技术,从而为良种生产最后环节培育专业知识硬、技术技能熟、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重、工作使命感强的高科技人才的课程。因此,《种子学》作为农林高校重要的专业课程,必须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利用多种教学途径、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教会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养,为农业种植业提供优质种子,从而保障农业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2 《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目标
《种子学》课程的育人目标,首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以专业背景、社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毕业要求为导向,把“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等思政要求,巧妙融入到课程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中,引导学生认识国情,传承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3]。然后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采取多条路径、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与课外时间认真学习,确保学生真正全面掌握课程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而培养出专业知识硬、综合素质高、社会责任感重、工作使命感强的学生,为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1 《种子学》课程专业知识育人目标
《种子学》课程知识目标,要求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植物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以及种子成熟、劣变、寿命、休眠、萌发等生命现象的变化;带着探索、创新的思维,学习植物种子加工、贮藏、检验等理论知识,心怀爱岗敬业的职业修养、职业规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检验的技术技能;肩负为农业生产种植业提供优质、高抗、生命力强的良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担当。
2.2 《种子学》课程专业技能、综合素养育人目标
《种子学》课程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育人目标,体现在学习种子加工、检验、贮藏等技术技能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引导学生树立探索科学的精神、创新科技的思维、坚守真理的准则、遵守法规的意识、爱国爱农的情怀,同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团队组织与协作能力、实践动手与操作能力,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术技能、较高的综合素质[4]。
3 《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过程中,做好整体设计,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种子学》课程育人教学内容,以所设育人目标为导向,采取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方式进行设计。
3.1 《种子学》课程地位与课程整体内容的育人设计
种子在人类的生命、生活、生产中意义重大,尤其在农业种植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种子是植物生命的起源,是动物生命的保障。因此,学期开始的第一堂课,需要学生充分认识《种子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基本性质与重要作用。
这样的授课内容,可以通过我国历史、我国农业发展历程,及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案例介绍与讨论,说明优质种子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课程知识的重要性。
这样一堂授课内容,使学生清楚认识到良种生产行业工作的重要性,提醒了学生后期在学习课程理论知识时须认真“求真、求解”、在学习课程技术技能时须敬业“求精、求新”,同时,又告诫了学生要胸怀浓厚的爱农情怀,促进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农耕文化继续发扬光大。从而加大学生从事良种生产工作的意向,提高学生良种生产工作的职业使命感与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4]。
3.2 《种子学》课程不同章节内容育人设计
3.2.1 “植物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种子成熟、劣变、寿命、休眠、萌发等生命现象”的育人设计植物种子既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又是农业种植业基础生产资料,这是植物种子在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特有的功能作用。基于植物种子的两大重要功能可见,植物种子自收获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长期保持自身的健康与活力。如何在一定时间内长期保持种子健康与活力,需要农业生产从业者在了解熟知植物种子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种子成熟、劣变、寿命、休眠、萌发等生命现象的基础上,采用并创新一系列物理、化学方法,以期延长种子保存时间,改善种子运输条件,保证种子健康质量与活力。
这些处于重要地位却又枯燥乏味的授课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严谨科学、追求真理、吃苦耐劳的态度,才能在种子加工、贮藏工作中不断探索,有所创新。这部分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对农业生产做出重大贡献的植物学家、农业学家等科研工作人员的学习工作事迹及重要成就,凝聚他们体现出来的高尚品格与科学精神,注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真性、严谨性。
3.2.2 “种子加工技术”的育人设计种子收获后的科学加工,主要侧重体现植物种子作为农业生产基础资料的功能。也就是说,必须对种子进行科学正确的预处理、干燥、清选、去杂、分级、包衣、包装,方能获得达到标准的优良种子。
这部分加工技术内容的科学性、精确性、重要性,可以通过一些农业生产领域具有高度责任感并获得相关荣誉表彰的技术工人的工作实例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技术工人的身上学习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5];也可以通过各种农作物优良品种带来的经济收益、生态效益等案例数据说明,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加工技术,激发学生的种子加工岗位自豪感;更多的应该通过对农作物种子进行预处理、干燥、清选、去掺杂、分级、包衣、包装等实践活动的操作,让学生切身体会感受农业生产活动的辛苦与伟大,激发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2.3 “种子贮藏技术”的育人设计植物种子不论从生活食用角度还是农业种植繁殖角度,都需要长期科学保存,以维持种子健康与活力。尤其当今,部分物种生境恶化,濒临灭绝,更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进行贮藏,以期达到长期贮藏种子的目的。
这部分贮藏技术内容,可以通过中国及世界建立种质资源库的意义案例,让学生体会种子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社会责任担当使命感,激励学生认真学好种子贮藏技术。可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国家种质库、广西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立及相关先进技术案例说明,让学生学习种子贮藏技术的同时,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感受我国科技力量彰显的大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及科学探索创新精神。
3.2.4 “种子检验技术”的育人设计科学的种子检验技术,是种子质量得以保障的基础,是农业生产种植业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学会并熟练掌握种子检验标准技术非常重要。
我国颁布的《主要农作物种子检验方法》《全国农作物种子检验办法》等文件及相关检验知识本身就是非常合适的思政内容,这些检验方法科学性、严谨性、标准性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技术知识时的科学、严谨态度的养成。这部分内容,还可以通过合格种子在农业产生上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案例来说明种子检验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种子检验工作的自豪感与使命感;也可以通过假冒伪劣种子带来的损失案例说明种子检验工作的重要性,警示学生谨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求真务实等做人原则,促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
“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传统教师满堂灌的讲述,侧重于教师的课堂育人,很显然不符合“三全育人”目标。因此,《种子学》课程的“三全育人”教学,应根据课程内容需要,积极探索、灵活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案例引领、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小组讨论、翻转课堂角色互换等方法,同时结合教师讲述法进行教学,以期完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4.1 《种子学》课程是“三全育人”目标完成的载体
《种子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宜教学方法,充分应用高科技与信息化设施教学,实行过程与结果统一的考核机制,可以有效完成“三全育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4.2 《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目标完成的教学方法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案例引领、问题引领、任务驱动、小组讨论、角色互换等方法,以及教师讲述方法,共同、灵活应用于教学各环节中,可以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比如:教师讲述法,通过教师课堂讲述、课外解惑,体现了教师课堂内外的育人功效;案例引领、问题引领、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通过书籍资料与网络等途径查阅查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对种业行业企业成功人士咨询进行社会案例深度分析、通过请教种业行业资深专家与人士完成学习任务,体现出行业相关人等的课外育人功效。
4.3 《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目标完成的教学过程
《种子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全程”育人,表现为从教师呈出案例、提出问题、下达任务开始起,到学生自我查找资料、咨询种业行业企业成功人士、请教资深专家教授,再到学生课堂上讨论、辩论、发言、师生评价止。整个过程,以学生课前及课后多途径自学、课上讨论评价相互学习为主,老师给予学生一定课内外引导、指导、评价与讲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既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又可有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全程”育人目标。
具体到课程内容中,如:种子形态构造与化学成分,种子成熟、劣变、寿命、休眠、萌发等生命现象,种子加工技术,种子贮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均可分别由授课教师根据具体内容选取最新的相应案例,由案例引出学生的学习任务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接收到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后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学成果并相互讨论补充,教师则对同学们展示出的课外自学成果进行一定广度的拓展与深度的讲解,并由讲解内容引入新的案例与学习任务。
5 《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的教学考核体系
长久以来,高校课程结束后,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多依赖于期末理论试卷考核,试卷内容也多局限于考核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显然,期末传统理论试卷考核方式,无法满足“三全育人”目标的考核与完成。因此,《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教学的考核需要探索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匹配的考核体系,既对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与否及牢固程度进行考核,还对学生操作专业技术的正确与否及熟练程度进行考核,同时考核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处事方式、协作能力、个人品行、思想动态、价值观念、法规意识、家国情怀等综合素养。故种子学课程“三全育人”教学考核,宜采取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考核[6]。
5.1 学习过程考核
学习过程的考核,主要对学生课外任务完成情况,课内外实践协作情况,课内当堂讨论辩论与独立发言情况等指标进行记录与评价。学习过程的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人际交往、处事方式、协作能力、个人品行、思想动态、价值观念等综合素养。
5.2 学习结果考核
学习结果的考核,主要包括“传统试卷、实验实践报告、实验实践成果、案例分析报告、课程论文”五个维度的考核。以传统试卷题型的方式进行考核,仅考核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全面与否及牢固程度。以实验实践报告、实验实践成果提交的方式进行考核,旨在考核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掌握的正确与熟练程度。以案例分析报告提交的形式进行考核,旨在考核学生的个人品行、价值观念、法规意识。以课程论文提交的方式进行考核,既考核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学生对育种行业、良种生产、良种检验及相关行业的国际形势分析能力,还考核学生对国内种业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的家国情怀。
6 结语
《种子学》课程的“三全育人”教学,通过上述课程目标设定、课程内容设计、多元化教学方法与考核模式的应用,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种子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同时,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进而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我国农业世界地位、促使我国农耕文化持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