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智龙教授拔罐理验撷要*

2022-12-18张智龙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部位皮肤临床

王 漫,张智龙**,从 琳

(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针灸1科,天津 300120;2.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医学系,天津 300222)

张智龙教授是天津市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执教30余载,学验俱丰,著述颇多,临床擅长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脑血管病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代谢综合征、癌病、痛症等,在穴位拔罐治疗临床常见疾病的应用原则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认为拔罐操作方法种类繁多,适应病种各异。今仅就张教授临床拔罐疗法的学术思想和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1 其在内者,深而留之-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临床最常用的拔罐方法,是将罐具吸拔在皮肤上,留置10 min~15 min取下[2]。此疗法可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广为临床认可。

1.1 留罐法的应用原则

“其在内者,深而留之。”《素问·调经论》谓:“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张智龙教授认为,拔罐除了吸附力令肌肉产生牵拉效果外,还能产生温热作用,从而气行血畅。洪寿海等[3]认为此法可将肌肉拉长、增加血液灌流量、提高机体痛阈,从而放松肌肉、缓解疲劳,同时对局部皮肤可产生温热刺激,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叶立汉[4]认为,拔罐可双向调节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良性调整免疫球蛋白含量,兴奋神经纤维,产生神经冲动。

故此法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寒邪直中及部位较深、局限、固定、日久的疾病,多吸拔于腧穴、病症反应点之处。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证,用之均有良效。

1.2 留罐法的具体操作

选好吸拔部位,用灵活有力的一只手(一般为右手)握紧罐身,另一只手拿夹紧95 %酒精棉球的止血钳(若为一人操作,则在拿罐前点燃棉球;如有助手可待准备好后由助手点燃棉球),快速将棉球段伸至罐底后不动,右手持罐迅速绕棉球旋转一周后将罐快速拔于皮肤上留置,无须用力按压,因此时罐内负压足以吸拔牢固。治疗实证用泻法,即用单罐口径大、吸拔力大的泻法,或用多罐密排、吸拔力大的,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的泻法。治疗虚证用补法,即用单罐口径小、吸拔力小的补法,或用多罐疏排、吸拔力小的,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的补法。

1.3 留罐法的操作要点

“快”,闪火,扣罐迅速。注意点:棉球蘸酒精不可过多,不可烧燎罐口,保持罐口朝下,不可侧倾或上仰。罐号的选择则可根据吸拔部位而定,如面部、关节等肌肉浅薄、面积较小的部位可选用一号罐(内口径2.8 cm)或二号罐(内口径3 cm),而背部、腰部、腹部、下肢等肌肉丰厚、面积较大的部位,则可选用三号(内口径4.0 cm)~五号(内口径5.0 cm)罐,以方便操作和增加吸拔的牢固性。

如颈椎病[5],此病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颈椎长期劳损,经脉瘀滞,外感风寒而发。选取双侧风池、百劳、天宗以及大椎穴,用三号罐或四号罐进行拔罐操作,留罐10 min~15 min,每日1次,可连续治疗3 d,待病症缓解后改为隔日1次直至症状消失。

2 其在表者,闪而发之-闪罐法

闪罐法[6],亦称响罐法,是最常用、最普通的拔罐方法。即将罐拔上迅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因其轻而扬之”。“轻”乃言病邪浮浅,病位在表;扬即是宣扬发散之法。意指针对病情轻浅之证,宜选用发散宣扬之法,顺病之势向外发泄,使邪气得散[7]。用之于药,则如病邪在表的外感初起之症,宜用解表法使之汗解;推之于罐,则如病邪初起的中络在表之症,可用闪而不留的闪罐法使之邪祛。

隐士结交官僚权贵并且加入幕府的现象在当时的镜湖以及周边地区十分普遍。方干有诗《题玉笥山强处士》。据雍正《浙江通志·宛委山》转引《名胜志》和《十道志》的相关记载:“玉笥山又称宛委山,在诸暨县东南十五里。”[5]548强处士作为镜湖周边的隐逸文人与方干有所交往。其中诗句:“世人呼尔为渔叟,尔学钓璜非钓鱼。”讽刺此位镜湖附近的强处士隐居的真实目的在于钓取名利。这同时也是方干自身在归隐镜湖后干谒于权贵之间的写照。

2.1 闪罐法的应用原则

“其在表者,闪而发之。”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拔罐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通过反复地拔、起,使皮肤反复紧、松,反复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8]。此法适用于虚寒证、风证、外感初起、局部皮肤麻木、病位浅表证者,以及不易于吸拔、留罐之处,且不留罐痕,患者自觉舒适,易于接受。

2.2 闪罐法的具体操作

将罐吸拔于所选部位、立即起下,再拔上,再起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直至皮肤温热潮红[9]。

2.3 闪罐法的操作要点

频率轻快:闪火快入快出,施罐快扣快起;温度勿高:罐口温度,勿燎罐口,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两罐交替操作。此外,棉球蘸酒精不可过多,不可烧燎罐口,保持罐口朝下,不可侧倾或上仰。此法具有一定的技巧性和灵活性,动作要迅速、准确,手法要轻巧;其吸附力要适中,为留罐(在同等型号玻璃罐和火力前提下)吸拔力的1/4~1/3左右[10];取下时如单纯直接向上拉拔罐身,动作不免粗鲁、野蛮,也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可用手握牢罐身,大拇指向上掰、小鱼际侧向下按压、手向外旋取下火罐,可听到低沉、清脆的“嘭”声。如此操作既顺手,又准确、灵活,还提高了操作速度和频率,且左右手操作均可,依个人习惯而定。需注意如罐口或罐身过热,应及时更换以免烫伤。

如周围性面瘫[11],此病属于祖国医学之“真中风”范畴,其发病多由于脉络空虚,外邪乘虚侵入面部筋脉,痹阻经脉使筋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而为病。初期以外邪始中络脉为主要矛盾,正邪相争,正胜邪却则经气无所阻滞,络脉调和、气血周流而不病,故当此之时,应以疏散外邪为大法。选患侧阳白、太阳、地仓、翳风,按照额部、面部、口角的顺序,用一号罐(内口径2.8 cm)或二号罐(内口径3 cm)(便于操作者抓握)进行闪罐操作,以局部微红、患者自觉发热为度,每日进行1次。

3 其瘀滞者,走而不守-走罐法

走罐法,又称拉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处,如腰背、臀髋、腿股等部位,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张教授认为,此法集多种功效于一身,其吸拔作用与留罐法相同,走罐过程中罐口与皮肤的摩擦则类似于刮痧治疗,施术者对罐体的按压作用于机体则有如推拿按摩,由摩擦产生的温热效应又与艾灸作用相似,而涂抹于皮肤表面的介质,如刮痧油、红花油等则可对机体产生直接的活血化瘀通络作用。

3.1 走罐法的应用原则

“其瘀滞者,走而不守。”此法适用于脏腑功能失调疾病,经脉瘀滞疾病,经脉上,肌肉丰厚、面积大而平整处。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等关节疾患,面神经麻痹、肢体痿软、软组织损伤等瘀滞性疾患,采用走罐法可改善机体血液瘀滞状态,故能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而对于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此疗法同样能起到很好的缓解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12]。

3.2 走罐法的具体操作

在施术部位涂抹适量(以局部均匀油润、不流淌为度)的介质(以刮痧油或红花油为佳),吸拔(吸拔力度当先轻后重)罐后,术者单手或双手抓握住罐身,罐口前方略提起,后方下压贴实,推拉罐身在患者皮肤上沿一定路线移动,直至施术部位皮肤红润、出痧甚至瘀血时,将罐起下。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13]。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走罐法的具体操作有以下3种:①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 mm~4 mm,以每秒钟推行60 cm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经炎等症,每日1次,每次3 min~5 min,10次为1疗程。②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 mm~8 mm,以每秒钟推行30 cm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症,每日1次,每次3 min~5 min,10次为1疗程。③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 mm以上,以每秒钟 2 cm~3 cm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证,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及痛风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滞于脏腑、经脉的寒、湿、邪、毒。每日1次,每次3 min~5 min,10次为1疗程。

3.3 走罐法的操作要点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其移动路线可为单向也可为往复移动,总体原则与经络补泻原则一致[14],即实证逆经走罐,虚证顺经走罐。而肩胛、背腰部等肌肉丰厚的部位,则可沿肌肉纹路进行走罐以达到松弛肌张力、缓解疲劳和疼痛的目的。以督脉为例,沿督脉自下而上的方向移动为补法,具有升阳的作用;沿督脉自上而下的方向移动为泻法,具有泻热的作用,临床选择具体视治则而定。因走罐法痛感较其他罐法更为强烈,为便于患者接受,吸拔力度当由轻至重,让患者慢慢适应。罐具的选择同样需根据施术部位而定,同时要便于施术者操作,罐口必须平滑,以玻璃罐为宜,以免划伤患者皮肤。

如慢性疲劳综合征,此病属于祖国医学“虚劳”“痹证”等范畴[15],多由饮食不节、思虑过度、禀赋不足等引起脾虚肝旺、气血失和等所致[16],临床治疗要点在于调和气血,而气血乃脏腑所生所化,故可采用背部督脉及膀胱经走罐法以调理脏腑。根据患者虚实之别,选用四号罐或五号罐于督脉和背部双侧膀胱经顺经走罐法或逆经走罐法以进行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令气通血旺而虚劳得解。

4 其瘀毒者,刺而拔之-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即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针具点刺出血后拔罐并留置的方法[9],是刺络放血与拔罐疗法配合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4.1 刺络拔罐法的应用原则

“其瘀毒者,刺而拔之。”张教授认为,此法集拔罐与放血疗法为一体,能够有效改善人体血瘀状态,淤血可去,新血乃生,临床适用于血瘀证、中毒性疾病、毒证(热、浊)。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发热、痤疮、带状疱疹、面瘫日久、静脉曲张及坐骨神经痛、肩周炎、痛经等瘀血所致的痛证等[17],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患者也非常适用[18],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19]、皮肤瘙痒[20]、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4.2 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

用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为便于临床操作,多使用一次性塑柄采血针来进行局部点刺,因此针具针长、直径固定(规格28 G),无须施术者控制针刺深度,且针尖锋利,减少了患者的痛感,如此既能保证出血量,又利于患者接受。每一部位分散点刺8下~10下,见血珠微微渗出后立即拔罐留置。一般一个穴位留置一罐,若两穴间隔较近,则可选取稍大号的罐,在点刺完两个穴位后,以一罐同时覆盖两处,留罐8 min~10 min 后起罐。

如带状疱疹[21],此病属于祖国医学蛇串疮、蜘蛛疮﹑串腰龙等范畴,多因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发病初期,用三棱针在至阳穴或阿是穴或龙头、龙尾点刺放血,当即用玻璃火罐采用闪火法将其置于皮疹处,隔日1次,连续治疗3次~5次。此法可有效防止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后遗神经痛的带状疱疹患者,可用三棱针在疼痛点以及疱疹部位点刺放血,每一部位分散点刺8下~10下,见血珠微微渗出后立即拔罐留置,每日1次,连续治疗5次~7次。

5 结 语

张教授认为,拔罐疗法是一种独特的、优秀的中医传统治病方法,其理论基础离不开经络学、腧穴学、脏腑学和针灸学。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人体除了四肢百骸、脏腑器官,还有一个完整精密的经络系统密布于全身上下内外。内脏有疾,可反映在其相应的经脉腧穴上,而正虚邪乘之时,经络又成为病邪传入的路径,故经穴可以致病,但通过对相应穴位的物理治疗,经穴又可治病。如此方奠定了拔罐疗法的理论基础。本文所述四种罐疗方法临床应用时无须局限于一种,当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选择一种单用或两种以上联合使用,以达到法到病除的目的。

如腰痛症:寒湿或瘀血腰痛先循督脉、膀胱经逆向走罐三遍。寒湿者在阿是穴、肾俞、腰阳关、腰眼采用闪火罐法,留罐10 min~15 min;瘀血者在肾俞、腰眼采用闪罐法,留罐10 min~15 min;在阿是穴、委中采用刺络拔罐法,留罐10 min~15 min。肾虚腰痛循督脉、膀胱经顺向走罐三遍。在肾俞、志室、腰阳关、腰眼、次髎采用闪火罐法,留罐10 min~15 min。

又如落枕:选取大椎、肩井、天宗、阿是穴,配以风池、列缺。疼痛轻者可采用单纯闪罐法。疼痛较重者用刺络拔罐法:先在局部揉按5 min,再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后,然后留罐10 min~15 min,每日1次。注意:头不能向左转者取右侧风池、列缺;头不能向右转者取左侧风池、列缺;此二穴不留罐。

猜你喜欢

部位皮肤临床
X线与CT引导下骨病变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
第二层皮肤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舒肝宁心汤治疗心悸的临床观察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皮肤“出油”或许就能减肥
高频超声在皮肤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喜欢什么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