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现实梗阻及突破路径

2022-12-18旦知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藏高质量绿色

旦知草 王 丹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6)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并以“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1]为新时代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西藏经济社会现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西藏素有“亚洲水塔”之称,是整个东半球乃至全球气候的“启动器”“调节阀”。同时,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表明了西藏的高质量发展肩负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任务,也决定了西藏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20 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西藏在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的重大责任,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2]“高质量发展”将会对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绿色发展是西藏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这为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方略。准确把握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深刻剖析西藏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梗阻,探究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新西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诉求

西藏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顺应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西藏区域高质量发展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诉求。

(一)推动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要求

西藏承担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重要指示和工作目标,这是西藏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根本遵循和重要目标。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西藏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符合推动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要求。一方面,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有助于维持西藏自然生态系统平衡。青藏高原是特殊的生态系统,被称为“中华水塔”,不仅对我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对全球生态安全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从青藏高原特殊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通过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自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使西藏自然生态系统持续保持健康平衡,为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让绿色成为产业的底色,是高质量发展课题中的应有之意。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自然环境的特殊性、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相结合,让西藏的蓝天、净土、碧水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自然资源和天然环境,把绿色贯穿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保证西藏高质量发展中全方位打好“生态牌”、念好“生态经”,形成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让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推动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内生动力。

(二)推进西藏区域发展模式转换的诉求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气候形态、生态环境、经济水平差别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比较罕见,如何统筹区域发展一直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4]因此,依据各地区自身实际,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形成极具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模式尤为重要。

经过解放之后70 年的改革发展,西藏经济社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我国其他地方比较,发展依然相对滞后,依然面临着发展水平较低、粗放型特征明显、产业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返贫概率大和因地制宜的体制机制不完善等一些列困境。青藏高原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和重要生态地位,决定了生态是西藏在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西藏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西藏区域发展模式转换的强劲动力。西藏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承担了全国区域发展格局筑起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和创造环境空间的重任,并保证了西藏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不仅符合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发展理念,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巩固西藏脱贫成果、顺利衔接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川藏铁路等重大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项事业发展中,形成依托高原、保护高原、发展高原的西藏高质量发展模式。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创新性的区域发展战略,需要我们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在实践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与发展的新境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发展之路。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质基础的吁求

解决民族问题的基础是经济、是发展。发展关乎民生,关乎民心。搞好民生,能够有效凝聚民心,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也指出,做好西藏工作“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这一要求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明确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密切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经济水平。相比我国东部地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基础还较为薄弱,自然环境恶劣,人民收入水平还较低,返贫风险较高。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障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理念,顺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吁求,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因此,实现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是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巩固民族关系和推动民族团结的最有力抓手。完善草原、森林、湿地、动植物的生态综合补偿制度;以生态富民利民为目标,增加各类生态就业岗位,从最初的护林员和草管员,扩展到公路养护员、沙化员、水管员、保洁员、环境监督员等,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结合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潜力大的特点,让农家乐和牧家乐等服务产业,成为贫困家庭增收的重要经济收入渠道,让广大农牧民获得持续收入,吃上“生态饭”;稳妥实施生态搬迁,极高海拔区、藏东南地质灾害区农牧民易地搬迁;充分开发西藏清洁能源资源,用光伏、风车、水电、地热等替代使用畜粪、薪柴、草皮等的取暖方式,不断扩大电网造西藏各地区的覆盖面,人居环境得到优化,人居条件不断得以改善,这一系列绿色且富含高质量发展意蕴的措施与改变,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实现路径。

二、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梗阻

西藏解放7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全国各族人民的帮助和西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下,西藏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梗阻。

(一)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

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中华水塔”,是党中央对西藏的期望和重托,也是西藏对中华民族、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的最大贡献所在。从“确保西藏生态环境良好”纳入西藏工作指导思想,到明确西藏“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的战略目标和刚性要求,以及提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多年来,针对青藏高原各种生态问题,中央以及当地政府通过一系列保护与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原有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了初步遏制,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

但是,青藏高原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依然制约着西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一方面,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中心的生态环境特殊区域,属于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区”,一旦遭到破坏,需要较长的时间得以恢复。比如,因地质环境脆弱,地壳运动活跃,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和不稳定,是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地震、雪灾、暴雨、泥石流等频发。而且因为高原继续隆升和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青藏高原“暖湿化”,导致雪线上升,冰川萎缩,湖泊干涸、湿地出现水位下降,盐度增加的趋势。这些生态变化、自然灾害必将要求加大环保力度和科学发展规划。

另一方面,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受限。西藏生态环境脆弱,自我恢复能力有限,这不仅限制西藏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反噬生态环境,从而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又会再次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比如,西藏传统农牧业也因高原生态演化和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着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的挑战,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农业产出率的下降,草场载畜能力和牧草生长率的下降导致草畜矛盾加剧等问题;同时,西藏敏感、脆弱的生态系统,也是推进西藏其他产业发展、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极大挑战。比如,在开发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拓展交通覆盖面,都不得不考虑当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弱的问题,成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梗阻。从而当前的西藏在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在生态劣势中发挥资源优势的巨大挑战。

(二)薄弱的绿色发展意识

绿色发展意识,是一种自觉认可,并能够自觉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思想观念。这既是公民自觉自愿顺应全球绿色发展的时代效应,也是有效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西藏政府的努力下,西藏结合区情,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绿色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在西藏,绿色发展意识并未成为主流意识。

首先,领导干部的绿色发展观念仍未真正确立。由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发展经济的任务艰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领导干部容易出现违背绿色发展理念,有悖于高质量发展宗旨的问题。有的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政绩大抓形象样板工程,缺乏长远可持续发展前景;有的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顾此失彼,导致超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或者因规避污染防治成本而忽视污染防治措施。

其次,西藏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缺乏准确的认识和掌握,绿色发展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层只注重生产率、利润率,而忽视企业经营过程中造成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在西藏屡见不鲜。同时,企业员工的生态素养普遍较低,绿色生产、绿色经营的主体责任意识缺失,导致整个企业无法形成绿色氛围和环境。

最后,西藏民众的绿色发展意识薄弱。由于缺乏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西藏民众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相关知识普遍缺乏,尤其牧区群众对现代绿色发展理念的了解和掌握水平相对低下。在西藏农牧区,许多农牧民的牲畜饲养量较大,且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状态没有科学的认识,无法积极采取草畜平衡的措施,进而阻碍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脚步。同时,西藏人民还未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在“过林卡”等传统节庆期间,因缺失环保意识,出现大量的人为垃圾。

(三)不平衡不充分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西藏地区整体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全面发展,西藏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但是,由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为主,所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梗阻。

一是经济实力仍然较低。西藏是从封建农奴社会快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与国内其他省区市相比非常低下,这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1978—2017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始终在0.2%以下,多数年份在0.12%~0.14%,是全国经济规模最小的省区,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各省区市中也长期居末位。[6]

二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与解放时的产业结构比较,西藏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出现了现代化的演变趋势,各类经济成分得到了全面培育与茁壮成长,但农牧经济仍占主体地位,直接体现出西藏产业结构的传统性、外部依赖性特征。第二产业以建筑业为主,工业化体系十分脆弱,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第三产业中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发展依然滞后;传统农牧业现代化的任务艰巨,发展与现代农牧业要求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向绿色发展相适应的生态生产与经营方式的转变是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三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低。一方面,优势资源开发不足,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西藏地区的水利资源含量位居全国第一,但是实际的水资源开采率却只达到1%,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此外,西藏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非常丰富,但矿产资源开发不够合理、利用率过低,同时也造成了泥石流、滑坡、地表沉降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资源利用率和效率普遍较低。

四是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偏低。根据西藏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显示,生活必需品消费支出比重较大。2017 年西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20.1 元,为全国18322.1元的56.33%,是全国最低的省区。其中生活必需支出最多,而用于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仅占6.91%,远低于19.31%的全国平均值,在全国各省区市中占比最低,说明了用于“人的发展”、生活质量方面的支出偏少。此外,西藏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水平更低,结构更为简单。[7]

(四)滞后的绿色科技创新

绿色高质量发展追求生态保护优先、经济结构优化、生产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充分调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高质量发展。然而,西藏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着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薄弱与绿色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的挑战。《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显示西藏仍处于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在50分以下的第三梯队地区中[8]。这充分说明西藏的科技创新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是当前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最大的短板。

第一,绿色科技创新发展基础薄弱。首先,西藏政府对科技发展规划的系统性、宏观调控度较弱,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其次,科技投入不足。西藏地区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和观念根深蒂固,对科技投入不足,且资金投入渠道单一。目前西藏地区绿色科技投入依旧是政府财政投资占比最大,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

第二,绿色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更多的绿色科技创新人才。但是,西藏自然地理环境复杂、高原气候特殊,专业科学技术人才需要克服恶劣的高原环境,适应异域的文化差异、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等,这让大部分区外高素质科技人才对于西藏望而却步,导致西藏地区科技人才紧缺,特别是绿色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同时,西藏缺乏受过高等教育或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且留不住具有丰富生产技术和技能、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大量劳动者。这不仅因为当地人才需求紧缺,且在人才引进及其利用率与人才分配结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不仅暴露了西藏地区人才引进机制、人才使用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短板,也对未来保证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能够更好走进西藏、服务西藏提出了更大挑战、更高的要求。

(五)不完善的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在西藏维护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制与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着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

首先,因地适宜的法律法制不够健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亟需结合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法律法规体系。西藏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法规条例仍存在诸多空白领域。比如,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和相关监管的法律法制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农牧区环境治理、污染赔偿等方面存在着法治体系的巨大缺失。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无法及时转化为相关环保配套的具体政策、乡村政策实施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性差,表明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成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阻碍。

其次,自然资源利用制度不够健全。西藏在矿山综合性开发、开采流程规范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资源浪费,让本就稀缺的自然资源更加稀缺的现象较为突出。同时,对资源开采的管理欠缺,降低了资源可利用率,不利于自然资源市场的长期发展。同时,西藏地区对资源改造技术、绿色能源、替代能源的支持力度不够,不能保证技术研发的经济效益,新生能源开发的经济成本过高,市场化进程缓慢,不仅加剧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约束,而且不利于资源市场转型。

最后,生态补偿制度未成体系。生态补偿制度通过将经济建设的环境成本内部化,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定价,利用市场调节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西藏目前的生态补偿制度主要为政府主导的生态补偿制度,资金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强且后继乏力。受资金规模的限制,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多为名誉补偿,经济补偿标准参差不齐且补偿力度不足,生态补偿不能有效降低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的经济成本,未达到刺激家庭和地方企业主动参与到绿色建设中来的目的。因此,生态补偿制度体系,不足以得到企业、公众对政府补偿能力的信任,从而限制了生态补偿资金的来源,导致企业、公众缺少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

三、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

消解上述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梗阻,应该把重点工作放在建设生态高原、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发展绿色产业、加强绿色科技创新和完善绿色制度机制上,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各个领域,让绿色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一)建设生态高原,拓展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环境

自然是生命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我们的资源和财富。”[9]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更加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青藏高原良好的生态环境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生态基础支撑和环境空间保障,这也是新时代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第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保护好高原生态环境,守护好“中华水塔”。准确认识青藏高原的生态价值,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是提升西藏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力的基础,也是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唯有守护好高原的绿水青山,才能为雪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新境界、指明新方向,形成创造金山银山的新环境。一方面要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在进行科学考察、合理规划的前提下,提高对现有天然林(草)、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藏资源等的综合开发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加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草畜平衡工作,对江河源头区域实施重点治理,以防治脆弱的青藏高原生态受到干扰,有力遏制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退化趋势。

第二,依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打造高原生态产品,开辟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途径。雪域高原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奠定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物质基础。将西藏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发挥科技对生态产业的支撑作用,强化生态价值、生态红利的释放,扩大生态效应的影响力和辐射面。继续推动生态、文化为核心动力的西藏文旅产业,打造更多类似“林芝桃花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特色品牌,促进高原生态的财富转化进程。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青藏高原各民族提供优美生活环境。发展质量高不高,关键看百姓。进入新时代,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建设生态高原,推动西藏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改善高原人居环境,是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

(二)培育绿色发展理念,引领西藏高质量发展新风尚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去实现。人们的发展意识、发展理念,直接决定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进展与成效。也就是说实现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激发人们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第一,树立绿色发展政绩观。政府是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广大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各级干部的绿色政绩观是重点,要做好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的工作。同时,对于西藏来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唯一正确的发展之路,研究和制定符合西藏实际区情的绿色GDP 考核指标。必须坚持生态保护第一,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凸显“绿色”理念、方向和目标,凸显“绿色”路径、效益和政绩,确保“绿色”始终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第二,倡导绿色生产观。一方面生产要绿色化、生态化。即坚持在发展“金山银山”的同时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通过改进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另一方面要生态、绿色产业化。即把生态、绿色理念融入到产业发展之中,立足特殊的生态环境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发展西藏绿色生态产业,发掘高原特色资源优势,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产业转型,例如大力发展青藏高原民族特色产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绿色产品,将特色资源变为增值产品,将特色产品培育成特色产业。

第三,推行绿色消费观。推行绿色消费观有利于推进绿色经济全面发展。西藏要通过多种宣传媒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构建行之有效的生态文化教育和普及体系,让生态文化在全社会扎根,“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观念逐渐取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旧观念,实现西藏人民的绿色生活方式。

(三)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立足于西藏生态脆弱的实际,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产业来引领和主导社会经济发展全局,让特色产业成为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西藏将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推动清洁能源、旅游文化、高原生物、绿色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数字、边贸物流产业等着力推动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善于抓最具特色的产业、最具活力的企业,以特色产业培育优质企业,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提升。”[11]依据青藏高原特殊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让“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业”等复合型产业得到不断壮大,加强其他“生态+”产业的出现,使特色产业成为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第一,发展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培育更多类似“藏青”新品种的青藏高原特色农作物,并大力推广和发展系列农产品,打造绿色特色相结合的农产品;畜牧业需要建设具有西藏资源优势的绿色牛羊肉、乳品产业基地,通过创新和改进组织经营模式,提高加工层次和创造副产品的能力,使高原畜产品拥有更大的市场、更远的前景。

第二,培育新型绿色工业。把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纳入西藏新型绿色工业发展布局中,提高以信息化、数字化带动工业化的能力,将传统工业落后转为发展具有生态环保型、区域特色型的本土绿色工业体系的起点,实现工业在西藏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全面推进生态旅游业。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多民族的文化历史,一直以来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中的旅游圣地。这是西藏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天然资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先天优势。抓住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机遇、利用内外双循环的大背景,开发旅游线路、打造西藏品牌、培育青藏高原旅游经济带、建构与周边区域的协调机制、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加强旅游宣传,让西藏特色旅游资源成为打造旅游产业大区和旅游商品大区的重要引擎。

(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科学技术是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决定了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绿色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西藏高质量发展亟需绿色技术和绿色科技创新人才作为发展新动力。

第一,推进绿色科技的发展。西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面临着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重任,又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使命。以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走创新型发展道路,是西藏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意。首先,要增加对绿色科技资金的投入。鉴于西藏科技水平低、发展任务艰巨的实际情况,需要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和国外资金的投入,确保充足的绿色科技发展资金,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藏医药、高原医学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其次,需要引进绿色科技。学习和借鉴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的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科技,是推动西藏绿色领域跨越式发展的有效捷径。最后,要大力创建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骨干的知识创新体系,让西藏成为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基地。

第二,加强绿色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世上一切事物中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12]西藏的绿色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人才。一方面,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只有全面提高西藏地区教育质量,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人才支撑。通过加强高校基础教育和研究,布局建设前沿科学中心,为西藏地区高校和专业技术学校的科研能力,培养适应西藏地区和具有先进水平的绿色科技人才、创新团队,建设西藏自治区科技智库,从而增强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优化人才使用机制。科技人员需要从田间积累经验,在基层历练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更多像青稞博士——尼玛扎西那样田间地头劳作的“农民”博士,保证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拥有永续发展的动力。

(五)完善绿色制度体系,提供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新保障

马克思指出,“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13]毛泽东也指出: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这两者都不可少。[14]纪律也是制度的重要形式。让绿色发展制度成为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顺利推进的有力保障。

第一,强化法律制度约束。强化法律制度约束需重点做好立法与执法的工作: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定需要顶层设计和地区实际相结合,积极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具体法规条例,完善能够对生产生活行为进行全方位监管约束的法律法规。第二加强法律法规的实施落地,真正让法律成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第二,完善绿色激励政策。在西藏通过实施产业激励政策,可以支持鼓励特色、绿色产业的发展,控制和淘汰落后产业。同时,需要提高绿色信贷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过程的具体化,为更好地鼓励和引导企业绿色转型服务。

第三,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生态补偿的适应范围以及工作机制等,保证西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另一方面要促进政府购买生态服务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明确市场交易主体以及交易规则。通过生态补偿制度的健全与实施,实现西藏地区公益性生态产品(如植树造林、涵养水源等)、公益性生态工程(防风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以及公益性生态管护事务(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形成市场化交易模式,有效推动西藏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第四,健全绿色考核制度。一方面要健全绿色政绩考核制度。根据西藏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加绿色考核比重,严格落实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和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另一方面要创建绿色效益评价机制。绿色高质量发展要求经济效益评价的绿色化,转变GDP论英雄的绩效评价制度,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政策、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建设项目、干部考核评价和任用制度,形成包含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在内的综合性效益评价模式,让绿色成为发展最亮的底色。

[责任编辑:阿贵]

猜你喜欢

西藏高质量绿色
都是西藏的“错”
绿色低碳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