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预算管理探讨
2022-12-18龚婕
龚 婕
(西安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当前,国家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导高校创新内涵发展路径,高校财政拨款采取综合绩效奖补激励机制,推进经费使用从“投入型”向“绩效型”转变,以此增强高校统筹安排经费的能力。随着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实施,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要素得到有效结合,进一步加强了高校预算会计信息的规范与披露。为此,高校应科学筹划预算,坚持业财融合应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显现预算功能优势,助力高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一、高校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一)完善内控建设的重要抓手
业财融合的目标是将关键业务环节和财务数据紧密融合,有效把控业务风险,促进效益提升。高校的内控建设旨在准确识别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点,保障经济活动的合法合规,实现内部风险预警控制。二者密切关联,目标一致。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通过加强业财融合,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使内控流程有据可依,从而提升财务治理效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二)推动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支撑
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主力,肩负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的重要使命。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高校要坚持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当前,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过紧日子”的决策部署,需要有效利用业财融合来正确处理学校建设发展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突出保障学校发展规划及建设改革重点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必然途径
全面预算管理是从预算各个环节讲求科学化、系统化、精细化管理,起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财务治理机制、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高校要树立业财融合导向,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破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推动绩效评价,加强结果应用,真正做到根据目标任务和绩效产出分配资金,向资源要效益、向投入要效益。
二、业财融合背景下高校预算管理现状
(一)预算编制缺乏精准性
部分高校部门在预算编报时,从部门利益出发尽可能多地申报项目,强调部门资金分配最大化,部分项目无益于学校整体发展,存在部门业务与学校整体财务情况相分离的现象,造成资金浪费、资源紧张。此外,财务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往往考虑以前年度预算基数和历史沿革,进行预算资金测算分配。这种编制方法不能有效削减往年支出中的不合理部分或是忽视本年度的正常增量,使得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同时,财务人员因专业属性,一般是从财务角度汇总统计各部门的编报数据,无法深入了解学校各部门间具体业务的差别,容易造成预算编报与实际业务存在差异,不利于对预算编报科学性、合理性的有效把控。
(二)预算执行结果存在偏差
当前高校财政资金执行情况受到定期考核、财政资金的执行进度和执行效果影响,事关学校事业发展和资源争取的大局。但是部分高校对预算执行环节重视程度仍有待提高。当本年预算下达至各部门后,有些部门责任意识不强,项目谋划实施较慢,没有合理均衡把控支出进度、统筹好项目实施的每一环节,导致年末突击花钱扎堆报销现象频频出现。此外,项目执行约束力不强,由于项目前期论证不充分,出现废标、延迟开标、无法安装、迟迟不能验收等情况,致使项目预算冗余或追加调整,预算项目的规范性、科学性有待提升。
(三)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完善
高校在绩效管理建设方面进展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度框架设计不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只是按照颁布的部门规范性文件及自身摸索出来的经验做法开展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在缺乏顶层制度设计的情况下,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二是缺乏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评价指标选择过于简单,评价内容不够全面。比如申报专项资金项目时,倚重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将考评重心落在“完成率”上,未对项目本身执行情况做出客观评估,或是担心既定目标完不成,倾向于选择笼统、单一、有自身优势的评价指标,绩效指标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绩效评价数据的正确性、真实性有待验证,对下一年度预算分配未起到有效指导作用,难以实现预算资金的有效配置。三是缺乏对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未将资金使用效益和项目申报紧密联系,没有做到优先保证绩效好的项目、督促改进绩效差的项目、坚决取消无效项目、以及及时调整交叉重复政策和项目,避免学校资金配置的浪费。未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问责机制,干部选拔、考核管理机制未与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相关联,使得激励约束实施效应存在滞后性。
(四)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体系不够成熟
目前,大部分高校完成预算申报、预算编制、绩效评价、项目库建设以及预算数据分析等重难点工作,依赖于Excel等办公软件处理,财务人员工作量较大、耗时耗力、容易出错、效率较低。预算管理人员无暇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评价,无法进行动态监测、及时追踪分析、实现预算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监控。此外,未建立综合数据一体化平台,由于缺失顶层设计,财务系统与科研、教学、资产、人事等管理系统未进行有效对接,形成了校园信息“孤岛”,阻碍了业务融合与共建,使得动态把控预算难度较大。
三、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一)业财有效融合
高校业财融合是将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实现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将其与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匹配对接,从而实现业财融合的高效应用。构建基于业财融合高校预算管理体系流程,在流程的事前决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阶段,严格把控预算的编制、执行、评价的全程管理,从而实现高校业财有效融合。
(二)保障规划管理
高校的战略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因此,建立基于业财融合的预算管理体系,各部门首先要在业务规划时,以高校战略发展目标为基础,依据学校党政工作要点和“十四五”规划申报部门预算方案,保障项目科学规划管理。在进行各个项目论证时,也应充分考虑财务部门对资金测算的建议,以保障项目后续正常执行,避免潜在风险。
(三)形成有效支出
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在业务开展阶段,应保证业务经费需求和经费支持相匹配,在预算批准范围内把控资金合理、合法支出。财务部门要加深对各部门支出内容和市场情况的了解,按季度统计预算执行进度,及时督促各部门业务执行,形成有效支出。严格落实预算绩效评价,财务部门要结合项目建设和综合考核结果,充分分析部门预算下达和执行情况,设置资金安排评价体系,为后期规划开展工作与经费支出预算提供参考支撑。
四、推动高校预算管理的建议与策略
(一)加强财务管理理念转变,持续改善会计队伍建设
面对充分发挥高校财务治理效能的紧迫需求,财务人员要转变思想观念,加强责任意识,将预算管理与业务管理相融合,逐渐适应管理会计发展,切实做好财务保障工作。一是加强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从顶层设计出发,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强化财务评价和过程管理,促进财务管理工作向管理决策型转变。二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针对高校财务管理实际工作需求,引进综合掌握财务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优化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的综合研判能力,加强财务部门的信息化人才梯度建设。三是树立财务管理和评价思想,紧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部署,科学优化原有的岗位职责,根据上级部门的评价要求和内容,结合高校实际对现有岗位职责细化,以此进行高校财务教育职责评价。
(二)健全预算管理机制,纵深推进全过程闭环管理
高校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形成事前决策、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全过程把控。一是预算优化编制方法,细化编制内容。严格执行学校预算管理制度,根据业务实际情况选择预算编制方法,常规性业务选择增量编制、新增项目采取零基编制或滚动编制。强调项目申报和绩效目标填报,要求各部门详细、规范地填写预算申报依据,加强可行性论证,财务人员协同相关部门进行考核目标制定,确保指标的科学合理。二是把控预算执行,规范资金支出。建立预算执行预警和问责机制,保证预算执行科学权威。及时把控预算执行动态,细化预算下达指标,分解预算执行进度,重点关注高校年度重大预算项目和事项,定期通报学校预算整体执行情况。严格实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财务一支笔”制度及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加强资金的报销审核,监管经费支出明细情况。三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强化支出结果导向。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坚持将学校发展规划与教学单位实际相结合,根据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科学合理设立绩效目标,探索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完善相应的奖惩机制,将下年度预算配置、年终部门考核等与绩效考评挂钩,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质增效。
(三)深化业财融合信息建设,软硬件协同发力共筑成果
高校应利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契机,加强业财融合的信息化平台建设。一是积极调动财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的积极性,通过多方调研、多轮探讨搭建安全、科学的财务信息化硬件环境,循序渐进地加强财务硬件设备的更新升级,为财务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条件,充分考虑未来财务治理功能的提升空间,确保财务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二是完善财务系统与业务部门信息系统的对接机制,通过系统路径设计,充分整合业务端和财务端数据,搭建互联共享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最终完成数据流、业务流、资金流一体化,实现预算申报、批复、执行、监督、评价等预算闭环管理。加强对共享数据信息的监控分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预算管理透明规范,从而带动各部门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为学校提升财务治理能力、战略发展决策提供财务支撑。三是高校应紧跟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充分借助业财融合优势,构建一体化信息平台,从财务活动角度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作用,将高校的战略发展规划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