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融合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

2022-12-18孟静

中小学电教 2022年9期
关键词:科学融合实验

孟静

(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江苏 徐州 221000)

学生智力发育、思维启蒙的重要阶段即为小学阶段,因此,教师在此阶段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地应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就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后续的科学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形式

小学科学教学同信息技术的融合形式主要分为如下几种:

第一,直观演示。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最基础层次融合即为直观演示,备课阶段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素材或相关软件的应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内容搭配,将教材内容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以此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这种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黑板、粉笔无法代替的。

第二,辅导交流。通常情况下,教师辅导学生的方式一般仅局限于知识点的抽查及作业的检查,而教师将信息技术同小学科学融合后,便可借助学习型软件的合理使用,引导学生自行巩固、掌握知识点,为后续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及目标。

第三,资源共享。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校园网、局域网及互联网等获得高速的发展,推动学生学习资源由纸质教材转变为开放性、多样性及密集型的资源库,借助丰富学习资源库的应用,学生学习接收量、教师教学知识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

第四,合作探究。其中所指的合作探究即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互相合作,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互相合作。对学生来说,借此可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讲,教师借助信息化合作探究活动的开展,可打破传统闭门造车教学方式的弊端,可开展远程探讨、跨校研究及同校合作等诸多合作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二、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原则

教学实践中,教师为有机融合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须遵循如下几项原则:

第一,协调统一原则。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非仅指简单地以信息技术为途径传授小学科学知识,而是要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两个不同学科的融合,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挥主体作用的并非信息技术,实则是小学科学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切不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应将课程目标的实现作为设计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结合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二,信息筛选原则,教师在融合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时,须开展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整理活动,选取恰当的信息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在相关网页上设置浏览权限,自动筛掉垃圾信息,以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

第三,妥善处理人机关系原则。教师在小学科学学科与信息技术融合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非课程与信息技术本身,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者两者间的矛盾。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是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而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有部分教学观念落后的教师将信息技术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忽视信息技术,难以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大优势,还有部分教师盲目推崇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限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偏离了教学本质,甚至成为信息技术的表演专场,上述两种情况均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应重视人机关系的妥善处理。

三、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这也是学生健全自身认知体系、掌握技能、学习知识的重要动力源泉。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因此,教师为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须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重点内容,教师应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为依据,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设计,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将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巧妙融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凸显学生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重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充分展现,这也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是推动教育事业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科学应用,可将抽象、复杂的科学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充分感知学习科学的乐趣,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并积极主动开展科学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时,应重视多方面媒介元素的应用,渲染学生情感元素,以此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讲述到风、岩石的形成过程、日食及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内容时,该部分知识学生无法直接接触,若借助传统教学模式,仅由教师口述或利用图片展示,并不具备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针对此部分知识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氛围枯燥乏味,教师很难将其中蕴含的复杂知识清晰地讲解给学生,而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则可将漫长的气候变化以动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展示出来,或可将人眼无法观察的岩石形成过程呈现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知识灵活应用能力

分析小学阶段开展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的,即为帮助学生对于科学形成大概的认知,了解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利用、探索、保护、改造等,推动学生基本科学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用科学、学科学、爱科学的能力及志趣,推动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从本质角度出发,为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科学素养,学生可在应用中领悟科学知识,在应用中发现科学问题,并在应用中创新思维,这也是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为学生提供探索及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此学习环境中,学生可变动信息、重组信息,以此除可丰富学生信息量外,还可帮助学生加强新知、旧知二者的内部关联,有助于学生信息的保持与获得。此外,教师还应以教材为依据,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索的方式自主收集资料,获得新知。教师还可将网络中所涉及的科学教学资源应用到课堂中,打造开放及动态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都会遇到描述动物生长或植物生长的教学内容,以养蝌蚪为例,借助多媒体的应用将此过程动态且连续地呈现给学生。教师在此过程中,除可将青蛙生活习性、生理结构、生存环境等知识展示出来外,还可帮助学生了解青蛙的发育及繁殖过程,学生通过此动态课件的观看,还可获取饲养蝌蚪的知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技能。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则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完成合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可仅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展开教学活动,应重视现代信息资源即时性、丰富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保障知识获取的及时性,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仅为老旧的知识,以此还可进一步拓宽教师知识视野,促使教师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教材中,可凭借应用信息技术提升自身的教学魅力,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美丽的大自然”内容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将壮丽、优美的风景呈现给学生,随后将被后人破坏的环境现状图片展示出来,如生态圈、森林、河流、大气层的破坏等新闻图片,以此除可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外,还可帮助学生清晰认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随后,教师可将生活中力所能及的环保行为向学生告知,帮助学生养成热爱环保的好习惯,如不可乱丢垃圾、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健全学生知识体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4.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分析科学课程发现,其所涉及知识内容范围尤为广泛,但因此阶段学生知识认知能力有限,使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借助互联网教学则可为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创造良好交流环境。互联网交流平台,具备交互方式灵活且交互性强等优势,还可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搭建良好的平台,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多种可能及广阔空间,将个性化学习变为现实。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电子邮件或QQ 群、微信群将同科学相关的问题、知识发布在群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小苗的诞生”内容时,其中便涉及研究种子萌发外界条件的科学实验,教师便可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将自身生活体验作为依据对种子萌发条件加以探究,学生可借助QQ 群针对自己的设计方案、发现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予以适当的评价及指导,对学生给予鼓励,树立学生积极参与的自信心,强化学生内在参与动机,推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增强班级凝聚力。

5.设计信息化的科学实验

在素质教育理念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影响,使课堂实验教学仍停留于教师示范、学生观察的初级阶段,此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探究兴趣,阻碍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探究。为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须勇于放手,鼓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自主实验,探索科学知识,只有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水平,全方位提高学生科学学科的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滑轮组”内容时,为增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教师可先利用视频播放的方式让学生观察两套不同的科学实验,随后关闭视频,让学生依据记忆与观察重现刚才两个实验中的任意一个。学生在听到教师提出的要求后,开始自主回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回忆开始逐渐清晰起来,纷纷递交实验设计报告,教师针对学生提交的实验设计报告给予简单的指导,并将实验中须注意的事项清晰告知学生,随后让学生按照需求拿取所需的实验器材,自主开展实验。学生通过亲身实验的方式探究科学知识,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实验过程并未直接点评,而是再次打开视频让学生针对视频中的实验步骤细节进行详细的观察,比对自己的实验流程,观察两者的区别,并思考自己在实验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在结束对比研究后可鼓励学生参与小组探讨,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此种教学方式下可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还可有助于学生提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6.加强课程目标的分析与理解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现代教育设备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部分新入职教师因自身对于课本研究深度不够、教学经验欠缺,因此将自己高效教学的希望寄托于信息技术使用上,致使很多教师在课堂中大幅度应用信息技术。但信息技术的教育优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科学课堂主次不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向学生播放有趣的视频及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教师在将授课内容由图片转移至科学知识时,学生注意力仍然无法集中,此种做法势必会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的影响,并对教师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形成阻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须注重课程目标的分解,在授课前明确教学规划,将趣味图片有计划地穿插于科学知识的讲述中,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项必备手段。而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教师则应充分认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形式,只有如此,才能推动信息技术、小学科学课堂二者的有机融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科学融合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科学拔牙
让合作探究走进实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