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身份色彩,看“双一流”不应分三六九等
2022-12-18
协商论坛 2022年2期
2 月14 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147所高校入选第二轮建设名单。某知名中文互联网问答社区中,“如何看待某某大学落选”一度位居热搜榜单前列。上榜落榜大学、学科数增减变化,地域层面高校资源的比拼,学科内部间的竞争,时时牵动高校师生的敏感神经,高校舆论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大学生,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结果?
据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双一流’重点在‘建设’,学科为基础,而不是人为划定身份、层次,派发‘帽子’,更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评价结果并非一锤定音、一决高下的排行榜,而是按不同维度、不同类型,以区间和梯度分布等形式综合呈现、不计算总分的“诊断报告”。它综合呈现了高校自我评价、动态监测评价、专家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的结果。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评价视角的多元性,教育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甚至是一道“世界难题”。譬如,教育有些方面可以量化比较,有些方面却是不可比较的。因此,评价结果可以提供参考,却不是“唯一正解”。总体而言,评价是手段,服务于一定的目的。
在建设好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的同时,不忘改善普通高校待遇及对其各类职业前景的定义与规划,才是国家教育改革车轮滚滚推进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