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与农民幸福感的研究
2022-12-17程寒露张疏淮
□刘 爽,程寒露,张疏淮,戎 畅
(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2016 年9 月,G20 峰会上发布《G20 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201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规避的现实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此背景下,课题组对数字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如何影响农民幸福感进行调研。
2021 年7 月上旬至8 月中旬,小组成员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小伊乡、赣榆区海头镇、柘汪镇共回收问卷152 份,同期在辽宁省铁岭市铁岭县阿吉共回收问卷68 份,在辽宁省葫芦岛市羊安满族乡、元台子满族乡共回收问卷98 份。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36 份,回收问卷318 份,其中有效问卷256 份,问卷回收率94.6%,其中有效回收率76.2%。调查范围涉及两省三市,见表1。
表1 问卷回收情况
文章基于对江苏省连云港市以及辽宁省铁岭市、葫芦岛市的数字农业现状和幸福感问题进行调查,探讨如何改善农业数字化程度和提升农民幸福感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江苏省、辽宁省数字农业以及农民幸福感现状
1.1 调查地数字化农业程度相对偏低
整体来看,江苏省和辽宁省约90%农民务农时使用农机,机械化程度较高。分析实地调查收集到的问卷后发现,受年龄、生活年代等因素影响,样本点受访农民对于智慧农机了解程度普遍不高,62.8%的江苏省样本点受访农民以及77.7%的辽宁省样本点受访农民对智慧农机表示完全不了解。对于了解智慧农机的农民来说,获得智慧农机的信息方式基本是由当地相关部门组织农民进行学习培训。大中型农场主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引进智慧农机,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时接触并学习相关知识。
1.2 调查地农民年龄及收入情况
江苏省的样本点受访农民年龄集中在45~60 周岁,平均年龄为53.3 周岁;辽宁省的样本点受访农民年龄集中在55~75 周岁,平均年龄为60.54 周岁。调查地受访农民平均年龄较高,两省受访农民平均年龄相差达7 岁。
江苏省样本点受访农民收入普遍在5 万~10 万元,而辽宁省样本点受访农民收入普遍在1 万~8 万元,两省平均收入相差2 万~3 万元。受地理位置、机械化程度、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尽管两地受访农民收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差距依旧较大,并且有逐渐拉大的趋势。
1.3 农民幸福感总体偏高
调查地样本点受访农民关于幸福感的评价基本都比较高,对于未来期待值较高,幸福感也较高。江苏省农民和辽宁省农民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如图1、图2、表2 所示。
表2 调查样本中农民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
图1 江苏省农民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
图2 辽宁省农民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价
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原因,辽宁省样本点受访农民的经济地位明显好转,农民经济收入普遍得到不同程度增加,43%的农民反映与3 年前相比,经济地位得到提高。由于地区发展、政策支持等原因,江苏省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77%的江苏省样本点受访农民反映经济地位得到提高,经济收入也大幅提升。
关于社会公平感和自身幸福感的评价,两地农民都普遍反应比较公平和比较幸福。但关于社会信任感,辽宁省仅有38%的农民认为比较具有社会信任感,绝大部分农民认为社会信任感一般;江苏省绝大部分农民对社会信任感的评价较高。从影响幸福感的邻里关系来看,仅有29%的江苏省农民认为邻里关系比较和睦,而56%的辽宁省农民认为邻里关系比较和睦。
1.4 数字产业兴起,“渔网”连上“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数字农业的兴起,“渔网”和“互联网”不断融合,新一波经济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来临[1]。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农村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融合了线上线下多渠道、多主体、多业态的优势逐渐展现出来[2]。
一方面,通过深挖农产品产地、特色、资源等优势,利用相关数据分析和帮助农民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消费者偏好需求,以便作出更明智的业务决策,从而减少时间成本,找到致富之路[3]。
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利用物流和冷链运输业的发展,农村电商规模迅速扩大,农村经济状况改善[4]。农民借助电商平台让数字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有力地推动了产业创新,实现农民增收、就业,同时满足了多样化的消费需求[5]。
在连云港市海前村的调研过程中,调研人员看到最多的就是主播、物流、包装加工等与电商相关的元素。渔民上岸后转变成为各大平台的带货主播,将海鲜送上千家万户的餐桌。从传统的销售模式向电商销售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农民与消费者直接交易,消费者获得了更加物美价廉的产品,农民也能获得更大的利润[6]。
电商销售模式的推广不仅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创业,也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拥有了现代化的厂房、专业的电商产业园以及成熟的电商孵化中心。实现收入大突破后,人们幸福感显著增加,对未来也越来越期待,产业数字化正在悄悄改变这个小渔村。互联网经济带动电商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在加快产业数字化的进程,朝着数字农业不断前行[7]。
2 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化程度不高
在对智慧农机的认知上,江苏省样本点,农民完全不了解比例达62.8%,稍微了解和比较了解比例仅约9%;辽宁省样本点,农民完全不了解比例高达77.7%,稍微了解和比较了解比例仅有6%。在智慧农机的应用上,江苏省样本点农民使用智能农机比例仅6.6%,辽宁省样本点农民使用智能农机比例仅有5.9%,智能农机使用比例普遍不高。
在智慧农机的大规模运用上也出现了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智慧农机的使用只应用于少量的大中型农场以及国有农场中,并且由于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与之相比,由于耕种土地面积普遍偏小、智慧农机成本过高、农机使用的操作难度、维修农机的成本等因素,传统农机仍然占据主流。农民普遍使用传统农机辅助生产或者不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导致智慧农机使用程度不高,推广难度较大。
同时,农民的数字化素养相对偏低,获取数字化知识的方式往往依靠当地农业部门的宣传以及当地数字农业培训中心的培训,但是农民主动参加培训的意愿比较低,这也造成了农民数字化素养普遍偏低的现状。
2.2 数字农业服务不普及、不深入
对于农民了解数字农业服务情况,江苏省样本点农民不了解比例高达92.6%,辽宁省样本点农民不了解比例达84.4%。对于农民在当地的数字服务站解决问题的情况而言,江苏省样本点农民在数字服务站解决问题比例仅6.6%,辽宁省样本点农民在数字服务站解决问题比例仅3.7%。
一方面,普通农户对于数字农业服务非常陌生,问题主要在于数字农业服务宣传不普及、不深入,以及愿意主动咨询、解决生产问题的农民较少,导致数字服务站的建设对普通农户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数字农业配套服务不够完善,站点分布不均,数量不足,基层农户难以解决自己遇到的农业生产问题,从而导致基层农户对于数字农业服务更加不了解,造成数字农业服务的窘境。
2.3 幸福感等有待提高
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幸福指数虽然有所增加,但是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乡村配套文娱设施不足、乡村环境卫生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加剧等。随着国家数字乡村计划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农民幸福感仍有上升空间。
在幸福感、社会信任感和邻里关系上,虽然大多数农民反映较好,但是也有一定数量的农民感到不幸福,不信任社会,认为邻里关系冷漠。对于这部分农民,需要加强社会关注,并且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
3 政策建议
3.1 农业建设
及时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增加补贴的有利时机,加大对农业生产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8]。在农民层面,农民应该加强创新能力,打造农村新业态,加快数字化在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9]。在政府层面,可以致力于改善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强对普通农户的机械化生产宣传,并适当给予补贴来引领农业机械改良升级,向数字化农业进发[10]。
此外,还要加大对智慧农机的宣传力度,给予智慧农机补助,对数字农业进行补贴资助,引导农户进行农业数字化生产,对形成规模的数字农业进行集约化管理建设,从而打造由政府引领、企业自主生产的农业生产模式。
3.2 新农人培养
基于我国当前农民基本劳动素质的要求,应当加强对农户的劳动技能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设置更多的培训渠道,使更多农户转变为新农人,加强数字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数字农业发展。例如“e 起致富”苏货主播新农人培养行动启动暨公益直播电商培训、苏货新农人APP 等,有效提高农民的数字素养和劳动素质,加快数字化进程发展。
此外,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促进电商与农业深度融合[11]。为顺应时代潮流,政府应积极培养新型电商农民,使农业产品销售更便利,在获取消费者偏好的同时,生产出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使农业生产更精细化,满足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劳动岗位,缓解就业紧张的现状[12]。
3.3 提升幸福感
为提升农民幸福感,使农民真切地感到幸福,政府应努力改善农村环境,治理卫生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建立农村文化广场、图书角等基础设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增进邻里关系。加强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使更多农民享受数字红利,加快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13]。
对处在脱贫边缘的低保户、建档立卡户实施救助,帮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发动先富带动后富,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同时,促进幸福感的提升和邻里关系的改善。表彰积极生产、努力致富的先进模范,以更好地发挥榜样模范作用,激励农民生产,实现整体提升[14-15]。
4 结论及展望
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农村依旧表现得最为突出,因此,我国是否能进入社会主义中高级阶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随着数字农业和“互联网+”的兴起,我国农业不断蓬勃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助力脱贫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农产品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让广大农户培养了互联网思维,也对该行业中的农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民收入不断增长,幸福感越来越高,对未来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同时,国家加强对数字经济的建设,致力于农民增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的生活将越来越好,在全面小康的宝贵成果上,稳步向着共同富裕全面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