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农”问题的研究及财政对策分析
2022-12-17史梦芊
□史梦芊
(山东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将重点放在“三农”问题上。2021 年,国家重点放在推行乡村现代化、实现全方位的乡村振兴,使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有效成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推进[1]。文章从“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以乡村振兴作为切入点,研究解决“三农”问题的财政政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就业、收入、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问题阻碍我国经济向前发展,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
城乡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城市和农村在收入、医疗、教育、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就业等方面享受不均等的待遇,造成农村和城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导致大量青壮年迁出农村去城市工作,留下了老年人和儿童在农村,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问题严重[2]。
以农养工和以农补工为基础的问题严峻。我国一直重视发展制造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由农民利用耕地生产农产品,带动制造业发展,但城乡分离户籍制度,使农民在住宅、医疗、就业、粮食供给、教育等方面享受不到更好的待遇。
1.2 研究意义
一是“三农”问题关系国家安全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是近年来,国家强调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解决“三农”问题。
三是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拉动内需,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积极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规范农产品种植数量与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生产专业化技术水平。在农业发展中,将先进的现代技术、科技知识融入农业生产中,使农民向专业工人转换。工业和农业无缝衔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机遇,特别是国内大循环的建立,加大了扩大内需消费规模的紧迫性。
四是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3]。
2 “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困境
2.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农村自然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管理机制与管理效益明显提高。无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使用还是肥料、农药的创新,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除农村基础产业外,农村还在积极发展旅游业和农村网络电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也在不断发展。
部分农村区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建设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青壮年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和儿童,工作能力较弱。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开发农村地区的资源,人口向城镇流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贫富差距。
二是农业产品没有集合统一的营销渠道,所以农产品收益较少,与进城打工的收入相比,留在农村的人口收入较少。同时,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与国际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农业品牌竞争力的供应量与产品价格波动性也较大。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部分乡村环境治理与自然恢复项目仍需要大规模建设,优质、环保的农村开发模式还未完善。
2.2 “三农”问题困境的具体表现
“三农”问题困境的具体表现,如图1 所示。
图1 “三农”问题困境的具体表现
2.3 “三农”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低。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是目前农产品模式发展的基本体现。但目前国家农产品的生产规范化程度不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方面,没有龙头企业引领,缺乏“领头羊”,导致农民产业化意识较差,部分民企缺乏发掘农村剩余劳动力潜能的意识。同时目前在传统农业地区的民企呈现分散化、规模小的特点,无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农产品的产业链缺乏整合。从生产、加工到营销的各个环节都较分散,农户和公司之间的协作机制并不健全,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收益共享和经营风险共摊的激励机制,造成农业上、下游关联不紧密。
二是农民信息水平不足,缺乏专业的农业人才。随着数字经济与各个行业的融合发展,电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途径。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获取信息的能力不足,“数字鸿沟”现象突出,农民从数字经济发展中获取的红利较少。同时,农村缺乏专业的人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力度不足,这也是限制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产业链不健全。在乡村寻求高品质发展的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产业链。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比较落后,在农作物种植业发展的过程中,保水灌溉是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工程,如果缺乏良好的灌溉条件,影响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保水设施建造成本和维修费用相对较高,我国许多乡村地区没有进行全面、整体规划,缺少完备的保水灌溉基础设施,直接制约了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是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农业科技也是重要的基础,目前我国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在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技术,导致生产力效率低,粮食产出量较少。在农业技术建设上,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农学研究的时间成本高、周期长;另一方面,农学技术推广力度不够,大部分人对农学研究存在排斥心理,基础设施设备不够先进,导致科研项目不能持续稳定地进行。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完善,许多人不认可刚研发出的新技术,认为使用风险较大[4]。
五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财政资金在农村地区投入较少,社会资本对农村投资的积极性较低,农村农业发展没有充足的资金来源,难以扩大再生产[5]。
4 关于“三农”财政政策的分析
发挥财政管理效能,增强和保障农村地区基础管理实力,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共同富裕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和改善党对乡村基层管理工作的全方位统领,进一步提高乡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质量,为城乡繁荣创造强大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保障。财税措施将着重从完善和提升农村基础管理力量入手,为改革健全农业地区基层党建制度提供保障。具体来看,各级财政资源要更多向基层单位倾斜,当地各级财政部门应优先保障乡镇基层党组织运行支出,适当考虑提升基层村干部的基本待遇和生活补贴,最大限度地利用财政手段提升和保障乡镇基础管理力量。
提高我国乡镇区域基础配套工程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是实现人类共同富裕的基石。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农业公共财政措施的公共性,有效改善我国农村地区基础配套工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政府工程的重心放到农业,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继续用力,重点是抓好普遍性、兜底性、基本保障民生项目。当前城乡、区域发展差异过大,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供给水平差异较大,严重限制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以来,乡镇地区的工程建设受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性较大,以及目前在我国基础与服务工程建设中普遍需要大量资金,其建设周期长、投资收益较少,使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层次水平不高。为此,在财税措施上要将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用工程建设服务水平作为主要着力点,通过设计优化地方财政支出架构、确定重要阶段性主要突破点,进一步增加对农业重大短板工程项目的财政投入力量。
财税措施和金融服务政策协同配套,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资本导向、杠杆撬动、投资风险兜底的功能,为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助推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充分利用当地政府的投资主体与功能,充分利用金融资本的引导与协调。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资金,政府财政投入应当与金融服务政策协同配套,以政府财政投入为锚、以金融手段为杠杆,采取有效手段确保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量,使广大农民、农户可以更加方便地得到金融服务,这是稳定国家基本盘、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
完善农业财政经营风险补贴、经营风险分担制度,合理提高农业财政的补贴标准和分担比重,以充分调动农村金融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其在有效承担农村金融服务信贷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村、农业金融服务水平。通过设立由财政直接出资的担保机构,适当增加农村扶贫贴息贷款总体规模,以撬动更多信用资金,扶持农村农户发展和就业创新。另外,将审慎考虑增加农村专用债发债规模,并适当增加农村专用债券项目范围,为形成农村多元化投资布局提供资本保障。
构建产业振兴和人员复兴的循环格局,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健康发展提供重要助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农村主导产业,顺应行业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立足本地特点资源,推进农村主导产业壮大,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格局。全面推行共同富裕,努力把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变成具有潜力的新业态。另外,财政政策还要为农村高质量快速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提供财力保证,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协助农村中小企业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给予学校优秀毕业生、技术人才、科学家、小微创业企业、村民等就业创业的财政补贴以及优惠政策,进一步激活农村人员创业活力,促进农村特色行业的发展。
5 结束语
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虽然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但在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我国仍然与其他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进口农产品价格比本土产品实惠,导致人民对海外食品的需求量较大,而对本土食品需求量较少,导致出现如今“种不如买”的尴尬局面,所以国家一再强调要发展农业。由于农业和制造业发展不匹配,导致粮食安全问题严重,在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病肆虐的背景下,大部分粮食出口国都限制了本国粮食出口,造成一定的粮食危机,所以如何提高农业生产力,解决国人对口粮的需要,成为国家发展重点。
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要改善粮食产能,充分运用现代科技与“互联网+”等手段,与现代农产品机械加工相结合,提高农业产出经济效益;健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五大网”问题,补齐服务水平发展短板,进一步改善教学、就医、养老生活、文娱体育公共服务,加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