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蒋光慈:在奋斗中活出自己的人生

2022-12-17陆其国

检察风云 2022年24期
关键词:左联

文·图/陆其国

现代知名作家蒋光慈

提起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成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估计知道盟员蒋光慈的人不多,这显然与他英年早逝有关。即便如此,我们今天提起左联作家,蒋光慈仍是一位值得一说的人物。

从懵懂少年到进步青年

蒋光慈,本名蒋如(一作儒)恒,生于1901年,祖籍河南省固始县,因祖父避匪患逃到安徽霍邱,后代遂定居于此。蒋光慈是现代知名作家,被推为“革命文学第一声”,也是“革命+恋爱”写作方式的创造者。

蒋光慈十三岁(一说十一岁)时,父亲送他进入离家五十多里外的河南固始县立志成小学读书。蒋光慈在那里受到胸有抱负、好打不平的进步教师詹谷堂的引导,读到了一些进步书刊,获得了精神营养、扩大了视野。詹老师还利用假期,到周围乡村搞调查,向农民宣传“耕者有其田、打倒列强”的观念。这些观念同样也深深影响着蒋光慈,为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思想基础。其间,蒋光慈尤其爱读那些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游侠小说,并将书中的英雄引为榜样。

1916年夏,蒋光慈考上河南固始中学。但就在第一学期即将结束时,他因不满校长刘春节对待贫富学生有失公平,出于义愤,同其他同学一起打了校长。

被学校开除的蒋光慈回到家后,一边自学古诗文,一边帮母亲做点家务。多年过后,他的胞妹蒋如香依然记得,当年她哥哥蒋光慈在家自学和帮做家务之余,常常一个人来到家附近白塔畈旁边的一个乱坟山上,在那里一坐就是老半天。回到家后,他便会向家人述说内心的感慨:乱坟山上既无穷富之别,也无贵贱之分;那里没有恃强凌弱的现象,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王国。

蒋光慈在家的日子并不很长。第二年夏天,他经结拜兄长、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学生自治会会长李宗邺的推荐,进入芜湖第五中学就读。该校前身是清末皖江中学,历任教员中有章士钊、陈独秀、柏烈武、苏曼殊等名流,他们在从事教育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孙中山的同盟会活动,进行革命宣传。该校还聘请有着强烈爱国思想的留日学生、在教育界深孚众望的刘希平和《新青年》编辑高语罕担任教师;另外胡适也曾来校讲过学。他们都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文化,蒋光慈深受他们的影响,并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其时的蒋光慈充满豪情,自号侠生,说“将来一定做个侠客,杀尽这些贪官污吏,削尽人间不平!”蒋光慈发表的这些文章,引起了河南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和比蒋小两岁的开封省立第一师范女学生宋若瑜的注意。当时曹、宋这些学生刚成立“青年学会”,意欲冲破禁锢人们身心自由的思想桎梏,宣传民主科学,追求真理。蒋光慈知道后,希望能让他以外省学生的资格,加入他们的学会,一起携手前进。此后,他还积极为该会会刊《青年》撰稿。因为思想契合、文字投缘,蒋光慈和宋若瑜不久就建立起了联系,两人开始书信往来。

就在蒋光慈在芜湖五中的最后一学期,对他已深有观察且信任的进步教师蔡晓舟,有一天找他和另一个学生吴葆萼秘密约谈,嘱他们离开芜湖去上海找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联系,并交给他们一封密信。之后蒋光慈他们便来到上海法租界环龙路(现南昌路)渔阳里二号,在这里见到了陈独秀……

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8月,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培养选拔一批优秀青年赴俄学习,作为中国革命的新生力量,这个小组还办了一所“外国语学校(社)”,当时有团员二十余人,负责人为俞秀松。蒋光慈到上海后,即被安排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先后来到这里学习俄语的还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曹靖华、韦素园、吴葆萼、许之桢、彭湃、罗亦农等。除了学俄语,他们还阅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书籍,此皆为不日赴苏俄学习革命理论做功课。

蒋光慈于1921年5月前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当时他与宋若瑜依然缘悭一面,而且自从赴苏后,两人便失去了联系。

1922年1月,东方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蒋光慈、刘少奇、萧劲光、吴葆萼被安排为大会服务。

1922年在苏联学习期间,蒋光慈加入了共产党。此时他的写作兴趣已主要转向文学,他广泛涉猎苏俄新旧名著,进行新诗创作。另外,除了满腔革命热情,他也开始憧憬爱情。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安娜的苏联姑娘向蒋光慈抛出了橄榄枝。然而,这时候他不由想起了久疏联系,甚至还没有见过面,却令他一直难以忘怀的远在国内的另一位姑娘宋若瑜。于是,他忍痛婉拒了安娜的爱情。

一心想做“中国的拜伦”

1924年春末夏初,蒋光慈和萧三、尹宽等人一起回到国内。不久,经瞿秋白介绍,他来到上海大学任教。创办上海大学最初的动议起于孙中山,据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回忆,当年孙中山想在上海筹办一所新型大学,为北伐培养人才。孙中山要求这所大学在人事上要兼容并包、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并请于右任来操办主持。尔后,李大钊向于右任推荐共产党人邓中夏来校担任教务长,瞿秋白担任社会学系主任。此后,张太雷、恽代英、萧楚女都在此任教;蒋光慈既执教社会学系,也教外文系俄语。

随着盛夏来临,爱情的热血在蒋光慈身上涌动。终于,他忍不住再次给宋若瑜寄去了一封充满热情的信。这以后他俩开始鸿雁往来。他俩在信中互称对方为“爱友”。宋若瑜在信中吐露了她内心对婚姻的困惑:“几年来我的同志友人有许多已经嫁了人,她们现在不惟得不到什么快乐,并且得到了许多苦痛!我很可怜她们……因为这个缘故,我很希望我能成一个独身主义者,以免去这些无味(谓)的苦痛!”另外她还在信中告诉蒋光慈,她的身体已大不如以前健康。

1925年对于蒋光慈还有值得纪念的是,他的第一部诗集《新梦》由上海书店印行。这部诗集收录了1921年7月至1924年7月他在苏联留学时期创作的四十一首诗,不少都体现有他的革命心迹。《新梦》在当时影响深广,钱杏邨称它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开山祖”“不啻一颗爆裂弹”。孟超回忆他曾因《新梦》等诗歌而触发了革命热情,“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

留有蒋光慈创作印迹的著作和期刊

《新梦》发行后三个月,即1925年4月中旬,蒋光慈被组织上派往中共北方局工作,随后由李大钊安排他到冯玉祥部担任苏联顾问的翻译。

这年七月,宋若瑜终于由母亲陪同,专程从开封乘火车前往北京住了半月,与正在那里的蒋光慈相见。两人互诉衷肠,并商定了终身大事。两人表示要“永远地相偎、相抱、相聚、相恋以终古”!

同年十月,一心向往做个革命文学家的蒋光慈重返上海,继续在上海大学执教俄语。当时他居住在民厚里的亭子间里,与瞿秋白、张太雷成为邻居。也是由瞿秋白介绍,蒋光慈在这里与孟超相识,后者后来担任中共上海大学区分部执行委员、上海市特别党部宣传干事。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后,蒋光慈抓住这一题材,写出了中篇小说《短裤党》,孟超称它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中长篇小说的开路之作”。后来他们还与阿英等人组织“太阳社”,开办书店和创办《太阳月刊》;共同发起成立左联。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表。

且说1925年下半年,宋若瑜因医治肺病也来到了上海。当时她一边治疗,一边去美术专科学校听课。蒋光慈白天或在外教书,或在家写作和翻译;宋若瑜在家时或操持家务,或帮蒋光慈抄稿,经营着属于他俩的“二人世界”。这年岁末,蒋光慈写出了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小说甫一出版,即受到广大青年读者青睐,“汪中的形象鼓舞了许多生活在黑暗牢笼中的苦恼、忧郁、彷徨不前的青年,投入滚滚的革命洪流”。《少年漂泊者》也曾让陈荒煤“感动得落下泪来”。1980年胡耀邦在一次谈到作品的社会影响时,也谈到他当年就曾受到像《少年漂泊者》等一些优秀作品的影响,开始投身革命。

然而不幸降临了:宋若瑜被确诊肺结核第三期,医生建议她到当时医疗条件最好的江西牯岭医院治疗。于是,蒋光慈开始在上海与牯岭之间往返。即便这样,宋若瑜最终还是没能战胜死神,于1926年11月6日,在庐山疗养地不幸逝世。悲痛之下的蒋光慈把亡妻安葬在了云雾缭绕的庐山山峰上,并在宋若瑜病逝两周年忌日那天,写下近八十行的《牯岭遗恨》一诗,倾诉了对亡妻的无尽情思。

1927年1月,由瞿秋白题署的蒋光慈第二部诗集《哀中国》出版。其中收录了作者作于1924年7月至1926年10月间的诗作约二十首。蒋光慈宣称自己就想做中国的拜伦,为争取自由而战。也唯此,《哀中国》在宁汉合流后即遭到查禁。

其时郁达夫出于对好友感情世界的关心,想让蒋光慈重启家有爱人的烟火生活。他觉得妻子王映霞的同窗好友陈锡贤人很不错,便在和王映霞商议后,决定把陈锡贤介绍给蒋光慈。

蒋、陈相识后,两人最初相处得不错。郁达夫曾经写信对王映霞说:“他(蒋光慈)觉得陈女士纯洁,很可佩服,便更觉得陈女士态度好,以为是一个未经世故的可爱的少女。大约蒋先生对她是已经拜倒裙下了。”

但不知是郁达夫当时对陈锡贤了解不深,还是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总之,不知为什么,蒋光慈和陈锡贤还是遗憾地没能一路携手走下去,更遑论修成正果。

成为左联进步作家

两年后,蒋光慈的长篇小说《丽莎的哀怨》问世。小说描述一个白俄女子在十月革命后流浪到上海,为生活所迫,含羞忍辱出卖自己肉体的哀怨故事。结果有读者认为作者表现了没落阶级的哀怨和绝望的情绪,流露出没落阶级的感伤情绪;尤其是革命文艺界对这部作品的批判和指责,让他郁闷不已。加之,当时蒋光慈也不幸感染上了肺结核,于是他便去日本东京待了三个月。

然而,在异邦,蒋光慈却心心念念记怀着受难中的祖国。1929年11月8日,他写出了于他一生而言极其重要的一首长诗《我应当归去》,并于年底回国。

回到上海后,受组织委派,他和钱杏邨到“南国社”与田汉建立了联系。田汉见蒋光慈独身多年,便把“南国社”的才女吴似鸿介绍给他。

那是1930年元旦过后的一个上午,蒋、吴初次在金神父路(现上海市瑞金二路)田汉家里相遇。打那以后,蒋光慈便展开了对吴似鸿的热烈追求。后者被蒋光慈的真诚和才华所打动,1930年春节即将到来时,两人的爱情之果终于瓜熟蒂落。

不久左联召开成立大会,选举鲁迅、夏衍、冯乃超、钱杏邨、田汉、郑伯奇、洪灵菲七人为常务委员,周全平、蒋光慈为候补委员。蒋光慈还负责主编大型文学期刊,也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月刊。吴似鸿后来回忆道:“1930年春节前几天,我与蒋光慈结婚了。有一天晚上,蒋光慈从左联开会回家,他对我讲:‘鲁迅真正是作家,端先(夏衍)是左翼翻译家(当年夏衍尚未搞创作)杏邨(阿英)是左翼批评家(当年阿英未搞创作)……’”

1930年11月,蒋光慈完成了他最后一部以大革命前后开展的农民运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但是这部作品遭到当局查禁……

1931年6月,蒋光慈因病情突然加重,被急送医院。两个月后,终告不治,逝世时年仅三十一岁。蒋光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毕竟奋斗过,且在奋斗中活出了那个年代属于自己的人生。1957年2月,安徽省民政部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猜你喜欢

左联
“左联”党团书记考论※
四十年“左联”研究情况流变新见
——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为例
鲁迅人格就这样渐高渐大
从“文艺讲座”到“前哨”
从一首无题诗谈鲁迅和郭沫若之关系
中国共产党以怎样一种领导方式推动了左联的成立
姚辛:穷尽一生为“左联”
论革命文学思潮
揭秘左联期刊反“围剿”出版传奇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