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圈的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共同体构建
2022-12-17党中华翁政魁
党中华,翁政魁,毛 杰,邓 超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2.嘉兴东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嘉兴 314000)
随着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教融合将学校的教育教学、素质培养、技能训练,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经营和教师的社会服务融于一体,打破了教育与就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屏障,使行企校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
由于政策配套不到位、校企利益诉求不一致等原因,人才培养供给侧不能有效对接产业需求侧,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产教融合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系统,存在有限理性,会遇到不确定性,有行为投机性和“小数现象”等问题[1-2]。为解决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学者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构建了产教融合生态圈,从制度保障、校企协同等方面系统性促进校企良性互动[3-5]。生态圈各主体之间制度为保障,以共识为基础,通过协同和互动实现共同发展。作为复杂系统,生态圈功能具有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体现为产教融合项目受内外部因素影响大,一个主体退出,项目可能取消,系统会处于停摆状态。
为了解决校企合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叶鉴铭等[6-7]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实体运行的校企共同体,推动校企合作模式向深层次、更紧密的产学企共同体模式过渡。
工业互联网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工业互联网产业链上游是网络层,中游包括边缘层、IaaS 层、平台层(工业PaaS)、应用层(工业SaaS),下游由应用企业组成,产业链结构非常复杂。如此复杂的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需要建立一个复杂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更需要校企联系更紧密、实体化运行的产学共同体有来提升系统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一、产教融合生态圈的特征
生态圈是一种生态系统,指生物体之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复杂的物质之间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送等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稳定、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8]。一些学者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社会系统研究中,用于揭示人与环境、事物之间的关系[9]。寇福明等[5]在研究生态系统理论发展应用基础上,从高等教育的角度,将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定义为,一定时空区域内,高校内部、校企之间,以及高校与周围环境之间通过复杂的交互和连接作用,形成的高等教育生态圈。
产教融合生态圈内,主体间密切联系、依存竞合,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动态平衡。产教融合生态圈有以下特征。
1.要素整合与功能融合
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之间、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主体与环境之间进行交叉融合,表现为校企之间、教学与生产之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融合等,根据系统功能定义对多要素进行全方位整合[5]。功能融合的范围会延伸到产业价值链,从而形成共同体,例如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等。
2.主体间相互连接
在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政府、行业、企业和院校四个宏观主体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管理人员、员工、教师和学生四个微观主体密切配合、互动交流。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院校和企业内部各要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生态圈的融合发展。
3.动态演化
产教融合系统处于不断变革、演化中,表现为产教融合系统具有复杂的动态组织结构,其发展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成为助推高等教育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1,5]。
4.自维持、自调控
在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中,职业教育要适应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变化,需要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控;专业建设也需要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教师需要根据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园区产教融合生态圈
开发区(产业园区)是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在浙江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我国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经济开发区以约占浙江全省7%的土地面积,贡献了约40%的税收收入,50%的进出口额、60%的实际外资和70%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根据浙江省商务厅发布的《浙江省开发区(园区)名单(2021 年版)》显示,浙江全省开发区(园区)总数整合至134 个。截至2021 年8 月底,浙江省134 家开发区中,共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2 家,数量居全国第二[10]。产业园区由政府引导,园区主管,园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部分园区还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园区是比较理想的产教融合载体。
园校产教融合生态圈中,政府(园区管委会)、行业协会、院校和企业等形成生态库,它们是库中四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由于职能不同,生态因子既是独立的,又相互作用。从结构和功能上,园区产教融合生态圈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在宏观层面上,政行企校四方形成生态库,政府起着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中观层面上,行企校三方共建生态基,行业协会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引导院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衔接;在微观层面上,校企形成生态核,两者密切结合共同成长。在三层次结构中还包括其他要素,共同组成了一个园校合作育人生态圈,其结构如图1 所示[8]。
图1 园校产教融合生态圈
政行企校生态库包括职教政策、职教资金、校企资源、金融税收政策和评审机制等其他要素,在政府的支持、协调下,打造产学研创校企合作平台[8]。宏观层面的目标是建立协调可持续的产教融合内外部发展环境。
行企校生态基包括职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课程标准等要素,行业协会在其中发挥产业指导作用,引导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学徒岗位标准、工业互联网卓越人才岗位标准等[8]。在中观层面还包括产教融合基地、共同体等校企合作载体,这些载体发挥了集聚资源要素、推动校企深度合作融合的作用。中观层面的目标是建立专业与产业对接的产教融合载体,实现人才链、技术链与创新链的有效衔接。在产教融合实践中,部分产教融合基地、共同体的功能和资源量级等指标已经超出了中观层面,但主体要素仍然是为专业链(或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提供支撑而聚集的。
校企合作生态核包括参与专业、课程、校企师资、参与学生、实训教学、企业生产项目和校企文化等要素[8],以及各种产教融合项目。微观层面是参与产教融合项目实施的各种要素,在生态系统的进化过程中体现为共建共享,目标是推进产教融合项目顺利进行,满足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
三、工业互联网校企共同体
工业互联网要统筹产、城、教、科融合发展,政行企校多元联动,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和同频共振。
由于主体间存在协同联动阻塞、迟滞,系统要素间出现协调互动不合拍等现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往往表现为脆弱、低效,产教融合系统建设乏力[11]。当前工业互联网人才严重短缺,坚持多元共建、协同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理念,通过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的产教融合各要素“共同体”,让产教融合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校企共同体是指企业、院校之间联合,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成立的运营实体。校企共同体通常以共同利益作为合作基础,前提条件是优势互补或资源共享,合作方能接纳或包容对方的文化,师资队伍作为共建的核心任务,合作内容包括共建课程、合作教学、共建基地等,有合作目标明确、责权利清晰,合作方按照计划和约定投入资金和技术,有共同参与的意愿,能共享成果,有能力和意愿共担风险[6]。
校企共同体建立在价值共识基础上的实体,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新范式,通过责任共担,实现互利共赢。校企共同体的建设任务包括实体平台、治理机构、双元育人机制和校企合作文化等[12]。
校企共同体从宏观上体现为院校和企业深度融合的模式,从内涵建设上,又划分为人才培养、文化建设、产学研用、创新创业及协同发展等领域,形成中观或微观的共同体[13]。
(一)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构建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共同体
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专业建设,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是校企共同体建设的基础和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满足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创新创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需求。
构建园区、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多元治理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开展“点对点”的校企合作、“点对线”的校行协合作和“点对面”的校园(区)合作,不断深化“点、线、面”结合,多元共融、协同发展的产教融合机制。以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方式,开展以现代学徒制为主的工业互联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构建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通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校企共建课程、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匠师协同”的教学团队、共建产教融合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度合作,提高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性,提升校企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增强文化认同:构建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文化共同体
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引入国内知名企业先进文化理念,合作开展以创新融合、协同发展为主题的文化共同体建设。
共同开展党建文化建设。开展共建校外建设党员教育基地、党建合作与交流,开展“学党史、增信心、促发展”等活动,开展各种主题党日活动,对双方在职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培训等,开展“党员结对”等共建活动,促进校企党建活动常态化。
共同建设专业文化。将本地优秀企业文化厚植于专业人才培养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体现专业文化,企业专家进校讲专业文化,在现代学徒制班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中开展专业文化专题培训,校企合作开展文化教学活动。
将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等融入校企共建课程与教材中。在校企合作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资源中融入岗位标准、技术标准和企业文化。校企联合承办技能竞赛,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将企业标准、企业项目、技能竞赛项目和1+X 标准引入专业教学、专业文化建设中。
共同打造教学团队创新文化。引进工业互联网领域高层次人才,建立能工巧匠、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工作站,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创等。
(三)实现成果转化:构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用共同体
在政府的支持下,与工业互联网头部企业合作,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校企协同开展新型智能产品、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的探索与推广,以企业为主导,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与资金链的整合。
一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系统,建立多主体共同体的治理机制,实现以成果转化为目标、以服务产业需求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技术(产品,项目)研发为手段、以技术(产品)应用效果、用户需求为评价标准的建设目标[14]。
二是建设成果转化与服务平台。以政府为引导,以项目为载体,建立成果转化与服务、跟踪平台,实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跟踪[14]。
三是建立成果转化协同机制。多主体协同推动成果转化,达到服务产业、技术创新目的[14]。
四是建立产业服务平台。以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建立产业服务网站,提供人才、技术、产品、培训和咨询等线上/线下服务[14]。
五是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既鼓励创新应用,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机制,保障参与主体的利益,降低风险,促进共同体可持续发展[14]。
(四)培养双创人才:孵化工业互联网创新项目
以科创项目、企业孵化项目或有市场前景的工业互联网产品技术(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导,建立企业创新孵化器围绕“建平台、享资源、拓渠道、引人才、创机制、活成果”六大功能,打造创新链、产业链、孵化链协同发展的双创共同体。孵化器联合院校,以先进的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理念,构建“众创空间起步—孵化器孕育—加速器生长—产业园区成型”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为在校大学生培养双创能力,打造双创环境,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五)强化协同发展:构建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联盟
面向地方产业发展,立足产业园区建设,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理念,建立协同发展共同体。建立和完善涵盖政行企校高层协同机制、工作推进机制、项目联席机制,形成四向发力、横向联合、上下联动的运行模式。以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联盟为载体,统筹多方资源,发挥集聚作用,创新支持政策,提升功能配套,营造协同育人体系,编织创新创业服务网络,打造产业升级的创新平台[13]。
四、产业园区产学共同体建设实践
在产教融合生态圈内,政行企校协同构筑协同育人、专业建设、师资共享、技术研发功能,实现院系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标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衔接,最终实现各参与主体共生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一)建设跨企业培训中心、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通过政校行企深度合作,学校与国家经济开发区A 产业园及周边企业构成产教融合生态圈,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共建校企合作共同体和建立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了学校办学与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协同进化,促进了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和产教融合生态的良性循环。
1.跨企业培训中心:五心育人,培养“软件学徒”
由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等三所中高职院校与国家高新企业嘉兴东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嘉兴东臣“互联网+软件”跨企业培训中心,合作主体企业投入运营经费。跨企业培训中心以产业园区人才需求为目标,与欣禾职教集团成员结成合作伙伴,以软件与信息服务类技能人才培养为纽带,积极探索软件与信息服务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为软件与信息服务类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岗位关键能力”的培养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提供新平台。
嘉兴东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拥有ORACLE 技术与课程资源优势,以公司自主研发产品和外包业务为基础,在专业共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与湖南、浙江、江西和福建等省院校合作,开展以“关键岗位能力培训”为重点的人才联合培养/培训。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匠心研发、细心授业、耐心辅导、爱心育人、初心不忘”的“五心”育人理念,以专业水准、职业态度和工匠精神研发课程体系;由技术骨干组成教学团队细心授课;以“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教学态度,耐心辅导学生;以“人人都可成才”的教育情怀,关心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由高职院校牵头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和使命。近5年里,跨企业培训中心共培养现代学徒制学生200 多人,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等大专院校参与岗位能力培训的学生超过5 000 人次。
2.学校创业园+教师企业实践工作站:匠师协同,双能支撑,双创联动
学院在产业园区骨干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工作站,培养教师的工业互联网应用与创新能力,建设匠师协同的教学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匠师协同”即企业能工巧匠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着力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双能支撑”是指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拓展能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参与科创项目或企业孵化项目,提升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双创联动”即校企合作开展双创人才孵化,学生可以选择参与企业孵化项目,也可以在学校创业园内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加强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吸收学院教师赴企业教师实践工作站进修,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职业规划导师,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围绕企业产品升级换代需求,开展科技攻关,助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建示范性实训基地、产业学院
B 产业园坐落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内,是地方政府与中国电科推进全面战略合作的示范项目。产业园设立了桃园数字应用研究院、桃园数字学院,拥有国家级工业测试中心、智能制造共享基地、工业计量测试中心,积极与数字中国城市实验室联动,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推动数字经济立体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目前,产业园在数字经济领域集聚了“智安街道”“智慧公交”“城区一体化新型智慧农贸”等项目和企业,逐步形成了以数据为基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应用为主业的智慧应用产业链。
1.示范性实训基地:政行企校协同,教育链对接产业链
作为嘉兴市最大的产业集聚区之一,B 产业园区科技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创新创业环境条件优越,但存在人才培养与供给短板。为解决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吸引和集聚更多数字应用高端项目和人才,政校行企协同打造产学研创生态系统,打造以数字产业和新产业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圈,以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以建设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为载体,建设高水平、高能级、高规格的实训基地(如图2 所示),推动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图2 产教融合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框架
一是打造产教深度融合高地。产业园区内汇聚了一批充满活力的高科技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产业园区为院校、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以“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形式开展双元育人,实现校企“双主体”“双导师”“双身份”“双场所”“双评价”育人。
二是建成青年创新创业集聚地。产业园区内集聚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产业园区——中电科(嘉兴)智慧产业园已被认定为嘉兴市级孵化器、嘉兴市域外孵化器、嘉兴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三星级小微企业园、浙江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双创示范基地等。嘉科孵化器围绕“建平台、享资源、拓渠道、引人才、创机制、活成果”六大任务,致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孵化链协同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高地。产业园区将联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嘉兴学院、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和嘉兴南湖学院等院校,深化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理念,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为在校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的理念,营造创新创业的环境,提供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
三是建成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产业园区内集聚了数字经济全产业链企业,入驻企业近300 家,总投资超百亿。园区内涵盖了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小区、智慧医疗和智慧水务等全链条数字经济相关企业,可为在嘉高校机电类、信息类、经管类与设计类等专业的学生提供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岗位。
四是打造数字经济研究先行地。为推进嘉兴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园区设有数字应用研究院,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为企业服务”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切实增强产业谷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桃园数字产业谷数字经济聚集和裂变发展,加速政府数字化变革和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园区内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 人,省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2 人,产业园区内企业、在嘉高校,联合组建创新团队,共同开展数字经济关键领域的项目研究、技术创新、专利成果转化等科技合作,打造数字经济研究的先行地。
2.产业学院:园校融合,培养“数字工匠”
桃园数字产业学院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嘉兴桃园科技有限公司和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桃园数字产业学院,围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着力培养“复合型、专门化、创新型”的高素质“数字工匠”人才;构建职业院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和园区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创新“数字工匠”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数字人才职业培训中心,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水平;创新政校协作、多元办学主体共商共管的运行机制,形成现代产业学院服务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根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趋势,新建区块链技术应用、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形成专业—产业学院—专业群—产业群良性互动、协同发展模式。与园区、主体建设单位合作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对接、企业资源与教学资源互用,积极开展专业认证培训,提高专业建设的标准化、国际化水平。
以服务企业需求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个办学主体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建立跨学科、跨专业新型“产业班”、现代学徒制班等,探索“园中院”等多种校企合作模式,试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教学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衔接。
五、结束语
政行企校是产教融合的主体,要推进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深入发展,需要以面向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园区引领,形成校企协同、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良性循环生态圈。
职业教育是开放型教育,其发展离不开内外部资源的共同施力、协同作用。打破边界、搭建平台,构建利益共同体,推动校企合作由人或产品为纽带转向体制机制保障,由多元协同转向实体运行,实现校企共生共赢,服务地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