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构建*

2022-12-17孙瑞英张朦朦

图书馆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场域十四五资本

孙瑞英,张朦朦

1 研究回顾

对未来五年文化和旅游发展谋篇布局是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顶层设计。本文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件研读,以场域理论为支撑,探讨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特点,明确“十四五”期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工作重点,提出构建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的建议,为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服务效能提供理论参考。

“十二五”开始,我国通过颁布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来规定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十二五”规划开始前,陈昊琳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美国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1]。申晓娟等从设施网络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建设、新技术研发与应用、法制化与标准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解析《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汪强提出4个关键词:保基本、强基层、普遍均等和政府主导,指出政府要保障群众获取文化权益,使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普遍均等[3]。在“十二五”规划收官之际,李国新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方向,明确目标是促进均衡发展并提升服务效能,表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动力是社会化发展、科技融合与创新保障机制[4]。柯平等制定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与分类指导。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十三五”规划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王世伟对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进行“五化”分析,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法制化、社会化、智慧化[6]。李东来等以东莞图书馆为例,提出“十三五”公共图书馆要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融合、与地方建设相融合,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7]。“十三五”收官之际,马丽娜分析28家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文本形态特征、策略前瞻、共性之处,认为“十四五”规划要构建新发展格局、制定科学性和可行性兼具的规划文本[8]。柯平在对图书馆2035年和“十四五”规划的研究中表示,要考虑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科技的变化,未来图书馆包括环境、场景和时间3个维度,图书馆未来发展战略是技术和服务、空间和资源的组合战略[9]。

2 问题提出

“十四五”规划是文化部和旅游部合并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很多部门和相关因素,它们在各自位置上存在客观关系,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依据布迪厄的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相对自治和独立的场域。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存在特殊规则,这些规则通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行动者的实践形成并维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的行动者,根据自己占有的资本和所处的位置,必然进行利益的争夺,甚至重新制定场域规则[10]。因此,健全“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要探讨“文旅融合视域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构型、场域内存在的力量、力量间竞争关系,决定竞争的资本以及各资本间相互转化关系。这样才能明确“十四五”期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重点,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逻辑分析框架

3.1 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最先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作为客观关系组成的一个网络架构或社会网的域理论,主要运用在权力场、教育实践、新闻生产等领域。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根据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场域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客观关系的空间,是行动者与组织为了某一特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具有共同价值理念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社会网络中,各相关利益者都需要遵守场域规则,在场域内各个位置的行动者与组织,利用一切资源来稳定和扩张自己的位置,或争夺占领别人的位置。资本是指在场域中的行动者与组织所拥有或掌控的各类资源,资本在场域内位置的建立、稳定和扩张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基于发生结构主义解读场域理论,布迪厄用公式概括实践、场域(网络结构)、惯习、资本之间的关系:[(惯习×资本)]+场域(网络结构)=实践。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实践,都是场域(网络结构)、惯习、资本之间互动的结果。场域为实践提供了场所,场域是力量的场域,是竞争的场域,主体为了在场域中占据某些位置,就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资本;场域的结构是由资本进行分配,取得暂时平衡而形成的网络空间。惯习包含着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一种建构的力量,是在场域的社会位置中获得的,是场域客观结构和行动者个人史的产物;惯习为实践提供原则和规则,而在实践的变化中又产生新的原则和规则;惯习与场域结构之间相互定义,惯习具有调节性的建构能力,塑造着场域结构,整合着资本之间的转化,而惯习又必须在场域中才可以形成。资本是特定场域中的有效资源,资本体现了积累性的劳动,以物化和身体化形式积累下来。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各种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特定的场域是由特定的资本类型和数量决定的,资本存在于场域中,与惯习相整合;对资本进行确定,必然受到惯习的规制。场域内各个位置的行动者与组织,为了稳定自己的位置,或者争夺占领别人的位置,必然进行资本争夺,资本为实践提供了动力。

3.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客观存在

场域是一个关系网或是一个构型,场域构建了惯习,惯习又赋予场域价值(意义),资本是场域运行的手段,每个场域单元根据其内在的客观关系,所拥有的资本多少决定其强弱[11]。据此,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必然存在支配者和被支配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机构,处于支配或被支配地位取决于形势、资源和行动者所选择的策略。图书馆公共文化场域中诸种客观力量构成了一个像磁场一样的生态系统,系统中存在某种特定的引力关系,这种引力被强加在所有进入公共文化场域的客体和行动者身上。图书馆公共文化场域是一个被结构化了的空间网络,由实体馆藏资源和数字资源、具有竞争与依存关系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的主体(图书馆管理者、用户、政府人员)占据不同的位置和资本,将决定采取不同的策略,形成不同的惯习,惯习影响主体对待文化知识的态度,影响图书馆服务效果[12]。许炜等将出行链理论与场域理论相结合,研究地理空间布局对公共图书馆访问便利性的影响,认为图书馆“场域”是根据出行链设定的图书馆地理布局,在这个客观的地理架构中,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资源分布不均,形成享受“场域”优势的行动者惯习,而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对图书馆这种“惯习”有一定的减弱,平衡“场域”中优势人群与其他人群之间的需求,使更广泛的人群参与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13]。倪代川等指出,大学图书馆场域为身处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共空间,同时承载着文化传播、素养培育等文化任务[14]。

3.3 应用场域理论分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逻辑思路

将场域理论应用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有利于发现图书馆服务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对确定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核心要素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场域理论思考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结构和运动过程都是以关系为本质特征而存在的。应用场域理论分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第一,要呈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网络结构;第二,在洞悉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探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惯习;第三,研究场域内存在的力量和竞争,即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资本转化。因为决定场域内存在力量和竞争的逻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而资本的竞争是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因此,在捋清场域、惯习、资本之间的关系基础上,研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实践,需洞悉场域网络结构—探究场域惯习—推动资本流动。图书馆公共文化场域资本的快速流动,促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演进,本文从实践的角度,提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构建的建议。

4 基于文本分析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构建过程

文本作为一类信息载体,严格的审查程序和较高的用词标准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数据资料。本文选择《“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2021年6月2日正式发布)、《“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年6月10日正式发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2021年4月20日正式发布)、《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2021年9月17日正式发布)4个文本进行详细的分析研读,力争对各个文本内容进行深度剖析。

根据彼得的“目标管理”理论可知:任何工作必须先有目标,然后才能做好工作。在组织中,如果某一领域或环节没有目标,那么,这个环节肯定会被忽略。所以,管理是通过制定目标来进行的,确定目标后,要逐级分解,这样目标才能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为以后的考核和评估确定依据。如图1所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作为战略规划,明确了图书馆在“十四五”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为制定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提供了指引和规制,《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确定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4个文本确立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管控模式、组织结构、责权体系,使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控制更加有序。在此基础上,形成“金字塔效应”:推进图书馆工作的流程管理,使得采编、流通、咨询、技术等具体工作环节更加科学,提升服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明确图书馆组织机构中各部门、各人员的职责,激发员工潜能,充分调动了部门和个人的积极性,为人力资源和绩效管理提供了动力来源。总之,这4个文本为“十四五”期间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确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流程。

图1 4个文本的“金字塔效应”依据图

4.1 展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网络结构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对未来5年文旅发展谋篇布局,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了8个专栏和62个重点工程项目作为其实施的重要支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本内容,探究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场域的网络结构。图2呈现公共文化服务场域利益相关者在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等实践活动中控制与依存的网络结构关系。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是一种由各种社会地位主体所构成的多维度空间,具有开放系统的耗散结构、远离均衡态和非线性等特征。在公共文化服务场域这个社会空间中,图书馆作为行动主体和其他机构是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社会网络结构。“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国家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博物馆纪念馆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公共文化云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扶持、基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队伍培训)与“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优化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等实践活动共同形成“文旅融合”大场域网络结构。这些网络结构在发展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资本和惯习,资本和惯习共同决定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每个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这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位置,这种位置代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的能力,以及各要素在场域中的关系和力量。

图2 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文化场域所处的位置和关系网络图

笔者再以《“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第五章——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取公共文化服务子场域运行逻辑,依据场域理论,对关键词和单项条文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解读[15]。本文根据汉语语法结构及表意进行分词,分词步骤与研究路线包括:一是利用ROST-CM 6分词功能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第五章——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部分文本内容进行自动分词;二是结合学科专业术语和语义理解,对分词结果进行人工干预,剔除无用的虚词,保留有意义的实词;三是结合文本内容,对统计所得的实词统一分类;四是分析关键词的词频统计结果,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五是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展现关键词与《规划》条文间的关联程度,根据文本中关键词的分布情况研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网络结构呈现;“文化”“公共”“服务”“建设”等中心词在全文出现次数较多,予以剔除,剩下高频词见表1。表1呈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利益相关者在“健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等活动中控制与依存的网络结构关系。

表1 “十四五”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频词

4.2 探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惯习

惯习是一种主观性的性情倾向系统,是主体在场域中社会位置上形成的相对客观位置的主观调适。场域惯习可以理解为特定场域的一套运行规则。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惯习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的规则,惯习保障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健康、可持续化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读《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文化服务保障部分,探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惯习。《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共包含9个方面、22大类、80个服务项目。其中,文化服务保障有7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看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教育部、卫生健康委等21个部门共同研究起草,为各级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和人民享有相应权利的依据,成为公共文化场域的一套运行规则,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利于保障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网络框架缔结。明确现阶段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范围和底线标准,能在构建公共文化场域时清楚“重点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在实践中,社会文化组织机构通过多元互动,构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网络框架结构,在加速社会资本积累的同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高质量公共文化内容产品,有利于引导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

(2)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利于发展场域主体的新文化惯习。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流程管理提供重要依据,有利于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供给,推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确立人才、资金、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等保障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场域良好新惯习的形成,即形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的规则,推广全民阅读、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

(3)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有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实践治理能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范、各种资源和服务的运行规则等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底线标准,是公共文化机构向民众做出的庄严承诺,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推动城乡居民文化保障制度更加成熟稳定,有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3 促进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资本转化

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16]。场域和资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占有资本是场域内各种力量竞争的目标,各种力量通过资本进行对抗,占有资本就意味着把持场域中专门利润的得益权,占有资本决定场域中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资本也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经济资本是指各种物质与社会资源,社会资本包括关系网络等,文化资本重点是指人力资本,是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关键性资本,也是其他各类资本发挥作用和价值的基础与前提,质量不同的人力资本其使用价值也不同,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稀缺”特征,具有边际报酬递增形态,而同质型人力资本具有边际报酬递减形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汇聚专业文化人才、各类文化辅导人员、遍布各个领域的志愿者,这些人员不仅学科范围广泛,而且具有高学历、高智商,同时具有创新精神。笔者使用ROST CM6对《中国图书馆学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词频分析。由于《纲要》的对象为图书馆事业,所以“图书馆”“事业”的词频自然较高,予以剔除,其次将“推进”和“推动”、“中国”和“国家”“全国”“我国”等词意相近的词合并,分别用“推进”和“中国”表示,最终选取排名在前30的高频词,如表2所示。

表2 《纲要》排名前30的高频词

然后使用UCINET6绘制《纲要》前30个高频词与《纲要》5个部分:“十三五”时期事业简要回顾、“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十四五”时期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之间关系图,如图3所示。图3中,节点为白色圆圈代表《纲要》5个部分的标题,其余黑色小方块则为30个高频词;节点越大表示该部分涉及的高频词越多,或该词出现在每个部分的位置越多。《纲要》主要从“加强党的领导”“加强会员服务”“优化学术环境”“对接社会需求”“凝聚行业力量”“深化合作交流”等方面对“十三五”时期图书馆事业成果进行总结。《纲要》“‘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部分,提出加强“学科引领和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事务和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全民阅读促进与专业指导中心”“图书馆对外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心”“会员服务与行业发展协调中心”等建设,体现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文化资本、社会资本、象征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纲要》“‘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环境”部分,界定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外部环境,包含图书馆公共文化场域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流动。为了应对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图书馆行业创新了管理理念、服务方式,利用技术手段来加强行业韧性和竞争力。新技术需要经济资本的支撑,经济资本又会促进社会资本的协同发展,在已有的图书馆制度、技术、人才等资本的不断交融下,给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持续输送动能。“‘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和“规划纲要的实施保障”,这两部分作为象征资本,给图书馆事业提供了指导和后期保障,也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更新完善。

图3 《纲要》排名前30的高频词与5个部分的关系图

4.4 明确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实践逻辑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来揭示《“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本传达的意图。把《“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3章14条文本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通过仔细研读,梳理每条文本的观点和内容[17],依据OTSQ编码体系对其进行分类;把握《“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文本内容的复杂背景和思想结构,从实践角度提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实践逻辑。在OTSQ编码体系中,“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的目标O(Objective)包括:服务布局均衡、服务水平提高、服务供给多元、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任务T(Task)包括:城乡一体化建设,以人为中心的图书馆建设,繁荣群众文艺,增强服务的时效性,推动服务社会化发展,服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进区域均衡发展;保障S(Support)包括:文旅行政部门加强领导、完善公共文化经费保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在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遵循制度经济学理论,从“制度”“技术”两个维度[18]寻找构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Q(Question):从“制度”维度看,服务均衡理念淡薄、法律规则不完善;从“技术”维度看,网络设施不健全、服务技术落后;从“制度”和“技术”综合维度看,信息服务供给能力不强。通过OTSQ编码体系的分析可知,要构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必须解决上述问题。

5 构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建议

在洞悉“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实践逻辑的基础上,依据“制度”“技术”双轮驱动,构建“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的网络结构,促进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资本间相互转化及新惯习形成,推动图书馆公共文化场域资本快速流动(见图4)。由此,促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向“高品质”“强均衡”“开放和融合”方向演进,更好地满足民众需求。

图4 “十四五”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场域构建建议路径图

5.1 健全基础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是“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实践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中,作为行动主体的图书馆和其他机构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社会网络结构。国家级文化设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公共文化云等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是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网络结构的基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博物馆(表1中高频词包含“图书馆”“设施”“博物馆”“文化馆”等),说明图书馆为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网络结构的主体之一,应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加快实现文化资源网上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建立健全承接主体资质评价机制等(表1中高频词“推动”“推进”“加强”等)。此外,还应建成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样板区,确保公共文化设施的开放时间、直播卫星广播电视服务覆盖、保障每名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2次优秀影片;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书刊,并免费提供借阅服务;通过有线、无线、卫星等方式提供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提供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的、价格适宜的常用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数字出版产品;提供少数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活动。

5.2 落实多层制度保障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表征的是社会博弈规则,包括正式规则(宪法、法律、标准)和非正式规则(道德、习惯、行为准则)。《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并以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为最终目标,向全体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常用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数字出版产品等)和服务(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少数民族特殊服务等)的系统总称。《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要增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保障,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要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建设与社区融合共生的主题性阅读场所,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是《公共图书馆法》规定的公共图书馆职能,树立“大阅读”“悦读”理念,培育城乡阅读品牌(表2与图3《纲要》“十四五”任务中“全民阅读促进与专业指导中心”建设),推动阅读推广理论研究、完善阅读推广活动成果评价机制,开展古籍普查来掌握海内外古籍存藏情况,加强古籍分级分类保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教育”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机制与研究机制(表2与图3《纲要》“十四五”任务中“学科引领和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图书馆理论研究和图书馆发展战略研究,建立重要数据和研究成果权威发布机制,完善科研项目资助制度,体现象征资本的反哺作用,发挥社会资本的促进作用,深化文化资本的积累。

5.3 践行均衡强基层理念

表1中的高频词“全国”“基层”“群众”“全民”“城乡”“参与”“社会”“普及”等说明公共文化服务场域的辐射作用,需从区域布局来补齐区域差异,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服务目录);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均衡发展,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聚焦供需矛盾,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补齐城乡基层短板,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以标准化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有机统一、相互衔接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创新协同发展机制,通过总分馆制、城乡对口帮扶、文化惠民工程、流动文化服务、文化志愿服务等形式,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辐射和延伸。充分盘活和利用乡村传统文化资源,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塑造城市人文环境。引领群众文艺创作者创作出高质量群众文艺作品,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度,打造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提升广大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与艺术修养。

5.4 坚持技术创新驱动

图2中强调“加快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表1中高频词包含“智慧”“数字”“创新”“鼓励”“推进”“资源”等,说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服务要借助技术手段。保罗·罗默等提出新增长理论和知识溢出模型,指出内生的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条件的不同会影响文化需求的变化,贫困地区用户受到贫困经济场域的影响,难以适应数字环境的文化资本。而文化资本是用户主体与图书馆产生联系的重要基础,在落后的技术环境中,文化资本得不到有效积累,其文化价值理念、文化发展信念和文化行为也会呈现消极状态,从而导致文化需求不高。因此,要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加强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数字资源建设,综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融媒体传播。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体系,依托各级文化单位沉淀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数据统一标准、共享和利用,并进行实时监管、预警、分析,为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决策提供支撑。运用“5G+VR/AR/XR”技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应用场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互动性和趣味性。推动文化场馆服务与体验智慧化,打造“智慧型”文化场馆,让场馆成为文化消费新地标、新文化休闲场所。开展公共文化品牌活动线上传播推广,以数字化推进资源的共享,推动服务的均等化,拓宽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与服务智能化。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表2与图3《纲要》“十四五”任务中“图书馆对外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心”建设),推动我国图书馆机构、专业期刊国际化步伐。

5.5 推进多元化服务供给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实效性的“核心任务”是提高供给能力,要从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免费开放管理机制、完善延时错时保障机制等7个方面,提出增强供给能力的实现路径。抓住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新期盼,完善“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面向残障群体、老龄化群体打造无障碍服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场域要覆盖城乡,服务要实现“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重实效”,就要深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文化类社会组织是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力量[19]。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聚焦“政府购买”“社会参与”“志愿服务”3个方面,充分体现图书馆场域中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提升主体的能力,更有利于各个图书馆承担智慧图书馆建设任务。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举措包括:举办全国或区域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采购大会,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事前、事中和事后要进行监管,完善承接主体资质评价和约束机制(表2与图3《纲要》“十四五”任务中“公共事务和决策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包括:采用服务外包、项目授权、财政补贴等方式,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文化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表2与图3《纲要》“十四五”任务中“会员服务与行业发展协调中心”建设),用好政府购买服务的杠杆撬动和激励作用,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生态环境[20]。

猜你喜欢

场域十四五资本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场域视野下的射艺场建筑文化探析
激活场域 新旧共生——改造更新项目专辑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资本策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