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进市域生态保护路径创新研究
——以J城市为例
2022-12-17曹克亮
曹克亮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1 系统观念的内涵及其对生态保护的意义
坚持系统观念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和强调“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之一,五个原则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其中,提出坚持系统观念在党的中央全会和党的重要文件中是第一次。“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全国一盘棋,更好发挥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1]。这是对如何坚持系统观念做出的基本阐释。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世界是物质性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做任何事、采取任何行动都要从整体出发、善于抓住整体事物中的主要矛盾,才能有效解决事物的发展问题。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整体思维和系统思维。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更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秉持系统思维,才能防范化解生态系统的风险挑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筑绿色屏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坚持系统观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这些系统观念下的生态保护理念是做好生态环境治理,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之路。
坚持系统观念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首先,有利于站在历史思维的高度和视角,看待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历史的视角与系统的视角是相互联系,动态一致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史。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唇齿相依、不可分割。从历史和现实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对依靠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的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欠账最多,可能也是最薄弱的一环。我国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虽然一直在推进和改善,但是,系统性的生态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显然还处于探索和进一步深化阶段。历史积累的问题还需要通过在历史进程中加以解决。
其次,有利于从结构性思维的高度和视角,看待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基础。结构性思维是系统思维的重要方面。要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全面布局中的价值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要将生态要求和生态目标全面融入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为我们系统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开局谋篇”[3]。因此,要立足社会有机整体,看待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环境保护路径奠定合理化基础。
再次,有利于从整体性思维的高度和视角,看待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选择。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实的基础作为支撑,既要考虑环境和生态,又要考虑经济和民生。生态文明建设要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保护民生,从生态经济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因此,要“明确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总体定位,促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要素支撑,把握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4]。生态环境保护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推进、相向而行,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中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的全新路径。
2 J 城市在生态保护中运用系统观念的现实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后,J 市生态环保部门陆续出台了各种针对本市生态治理和保护的制度文件20多项。相关政策制度见表1:
表1 十八大以来J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文件汇编(部分)
2018年6月,J 市出台了《J 市建立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试行)》,《意见》以“着眼常态长效,将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和工作机制,巩固形成制度规范加以落实,切实提升工作质效”为总体目标,从协调保障机制、宣传发动机制、问题发现机制、攻坚克难机制、督办考核机制和责任倒查机制等六个方面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这6个方面的建设目标与制度设计本身蕴含了系统观念、系统理论、系统方法,这些制度文件对于J市忠诚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提供了重要生态支撑和保障。通过制度设计和实践效能来看,我们认为J市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的四种关系系统的联结与协调推进:第一,协调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路径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按照J 市最新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点,统筹推进市域内生态保护政策和制度设计的延续性和创新性。第二,协调生态安全与生态发展的相互支撑关系,借助生态优势推动生态经济和生态发展再上新台阶。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安全的需要。第三,协调生态自主保护与生态开放保护的主客关系,划清生态保护红线,梳理生态治理主客关系及其职责,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四重生态保护主体格局。第四,协调生态保护策略与美丽生态建设的远近关系。推动形成策略向战略的转变,搭建长期保护的政府组织架构,围绕生态城市构建长期的美丽生态发展格局。
另外,J 市需要在生态保护的路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三种认知:第一,生态保护关联性认知,理清生态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从政策协调的上下关联性,保护与发展的左右关联性,历史与未来的前后关联性认知生态保护和生态治理。第二,生态保护过程性认知,从生态治理到生态保护,从生态保护到生态开发,树立过程中治理、治理中发展、发展下保护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第三,生态保护层次性认知。树立生态治理和保护主客关系的主体层次,治理领域的结构层次,工作推进的系统层次,制度文件的组合发力层次。
3 以系统观念推进J 城市生态保护的路径思考
3.1 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市域范围内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将系统观念运用于具体工作,是党员干部应对风险挑战,推动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石。“越是逆风逆水,越是风高浪急,越要坚持系统观念。对于每一名党员干部而言,坚持系统观念,善于运用系统方法抓改革、谋创新、促发展,既是时代的客观需要,也是提高工作本领的题中应有之义。”[5]推动系统观念在市域范围内生态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落地生根,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党对生态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和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责追究的生态保护领导体制,加强一把手管生态、守生态的体制机制建设。二是扩展生态保护竞争机制在市域范围内生态治理实践中的应用,加强规范监督。重点是通过提高地方政府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收益支出比,使得生态保护与本地区高质量经济发展的联系度、紧密度更加深化。三是推动和强化基层生态保护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和信息公开,建立环境执法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提升“群众-组织-企业-政府”四重监管能力建设。四是实施生态保护评估指标公开及问责制度,以第三方生态评估和公开问责推动生态保护向高质量落实,严格落实企业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职责,对重点企业实施不定期监督检查,实施重大污染问题一票否决。
3.2 以系统观念推进市域范围生态保护路径创新的建议
市域范围内的生态保护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推进,采取符合本地特点和治理方式的有效路径。一是要强化环保网格化监管力度建设,压实网格下属地环保责任,推动构建督察常态化的环保协调保障制度,不断扩大监督反馈和处罚的宣传发动机制。二是要加强本区域内环境生态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生态环保问题发现、追踪、处理、反馈过程的科技应用。积极引导环保人士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机制的培育,通过生态问题整改工作清单制度、定期分析研判与通报制度、定期疑难问题攻坚机制实现生态治理的严格化、常态化、科学化。三是建立生态保护责任追究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企业主体生态责任,搭建领导领办督办、督察反馈、督查督办专项行动,实施群众满意度测评督办考核和责任倒查机制。
总之,市域范围内把握系统观念视域下的生态保护需要立足三个着力点:第一,立足市域范围整体看系统生态保护,着眼于市域生态保护整体的效益和功能。同时要结合省域范围、国家范围内总的生态保护要求,推动建设本市特色的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第二,立足协同看系统生态保护,着眼于系统保护工作框架下各要素间的关系协调机制。把生态保护路径优化和结构调整作为体现生态保护系统治理效能的基本途径和着力点。第三,立足于开放眼界看系统生态保护,着眼于生态系统自身与外部治理环境的开放特征,把有益的制度、信息、人才、市场作为生态保护路径创新的攻坚点和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