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为何爱歌舞?
2022-12-17谭保罗
□ 谭保罗
很多人一直有疑问,为什么印度电影总是这么多歌舞?
网络上有很多分析,大概有三种:
一是文化传统。在历史上,印度多次被来自中亚的民族征服,深受中亚文化影响,中亚民族多半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听起来也有热闹、响亮的特点。此外,本土印度教对艺术的表现形式一贯很重视。所以,外来和内生的文化元素叠加,使得印度电影天生就有歌舞基因。
二是社会原因。印度的观众很穷,买一张电影票不容易,因此要让他们觉得“物超所值”:一是电影的时间要长,二是艺术表现形式要花样多。这样一来,厂商便选择了用歌舞来对电影进行填充,让观众感觉到电影从业者的诚意。
三是“生理原因”。印度的公共厕所很拥挤,观影中途上厕所要排很久的队,所以电影厂商们就顺应国情,体贴观众,用很长的歌舞作为“休息时间”,让观众有充足时间去排队上厕所。
显然,第三种分析有些不靠谱,第一种和第二种分析有些道理,但也可以提出异议。
比如,和印度北部地区有浓重血缘关系的中亚国家,或者热爱音乐的意大利和南美国家,他们的电影也没有出现这种到处是歌舞的情况。另外,非洲国家也很穷,观众买电影票也有高期待,但南非、埃及出产的电影,也没有穿插歌舞,对吗?因此,文化传统论或社会原因论也并不能完全站得住脚。
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宝莱坞崛起以来,印度电影就一直都是这种热爱歌舞的“产品模式”。在我看来,任何产品的形式确定过程,背后都有经济理性的考量。基于市场特殊性的考虑,最大化生产者的利益,才是印度电影产品很特殊的核心原因。
电影是一个有着“大国红利”特别是“人口红利”的产业。拍电影给一位观众、一亿观众或者十亿观众看,制片方所耗费的成本都是一样的。市场的观众基数越大,均摊后的成本也就更低,厂商就越能赚钱,这是一个简单的边际成本问题。
印度无疑是中国之外人口红利最大的国家。最新的2021 年人口统计显示,印度人口已达到14.16 亿人。
不过,印度的人口红利可能只是一种潜力,而不是现实。有统计说,印度女性的文盲率超过30%,男性为20%,这个国家成年人文盲人口约有3 亿,是全球文盲人口唯一过亿的国家,占全球文盲人口近40%。实际上,正是因为劳动人口识字率和文盲比例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并不认为“印度制造”将可以媲美“中国制造”。
回到电影行业,电影的观众如果文化程度过低,那么他们对情节的理解会有一些问题。显然,和知识分子相比,识字率不高的人更难去体会那些复杂的情节,更不会去观赏文艺片。
实际上,印度的观众还远远不止识字率不高的问题,这个国家还存在语言分割。印度有1600多种方言,印度的货币上更印着14 种语言,它们在全国的使用范围都不小。如果不借助于英语,印度一些地域和族群之间,根本无法进行现代社会的正常交流。
也就是说,识字率不高,加上语言分割的原因,使得印度的电影行业要吃到“人口红利”很不容易。因此,它们必须把电影形式变得更加“普适化”,让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语言的观众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于是,歌舞成了最好的工具。
歌舞可以跨越文化层次,即使文盲也能从歌舞中找到很好的感官体验,而歌舞也可以跨越语言隔阂,就好比中国人不一定理解拉丁文化,但对浪漫的吉他舞曲,依然可以充满幻想。
市场决定产品,在任何行业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