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2022-12-17钱徐悦
梁 文,钱徐悦
(浙江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2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因此,在流域规划管理的过程中,我们要探究更先进的方式,以此保护流域周围的环境和生态。建立环保目标评价体系,才能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政策,推进流域经济开发和文明建设。
1 流域规划政策分析
在现阶段河流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重视河流区域范围内的水生生态资源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相关部门需要在规划之前对流域资源进行进一步的调查,结合以自然特性和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流域资源工程方案,对流域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与此同时,还要从经济建设角度强化资源的规划使用,使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化。上世纪30年代左右提出了流域规划政策,一些发达国家尤其重视流域周围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借助于流域完成了航道、运输、水利、防洪、农业灌溉等各方面的工作。与此同时,流域规划可以与水力发电相结合,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电力需求。由于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在流域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意识比较薄弱,改革开放后期资源和经济出现失衡才被重视,提出了《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开始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就是流域资源的利用、设计、保护和开发,利用专业的规划确保技术开发更为合理[2]。
2 流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2.1 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2.1.1 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流域规划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尤其是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在长江上游地区的流域规划以通天河上河段保护为主。对于通天河以下至宜昌河段的流域进行开发,会使天然水位变高,下泄水量发生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宜昌以下河段,会受到三峡水库以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工程的影响,导致汛期流量减少,非汛期流量增加[3]。对于支流、干流控制性枢纽以及大型水电工程的建设,会使主要支流和长江干流的水文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需要将其列入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之中。由于很多流域的河段会形成梯级水库,其流速会降低,水面宽度,纵向和横向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因此,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方案,对水库群进行联合调度以实现调节作用。根据水资源、发电、防洪、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安排放水、蓄水时机,使枯水期径流量增大,丰水期径流量减小[4]。
2.1.2 对水资源的影响
流域规划还会对水资源产生影响,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确保在2030年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可以控制在25%~30%,对河道内生态环境进行明显的改善和控制[5]。
2.1.3 对水环境的影响
流域规划还会对水环境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水温和水质。在流域规划过程中,很多干支流控制性枢纽会出现水温分层的现象,由此会改变下游河道的水分。若是处于鱼类繁殖期,会对鱼类的繁殖带来不良影响。此外,低温水也会对农业灌溉产生不良影响。流域规划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通过实施保护性规划可以改善水库、江河、湖泊的水质,使水功能区的水质达到规划目标[6]。由于在规划过程中水库的蓄水被改变,使流速减小,水位抬高,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导致在库湾、支流回水区出现水华现象。在运行期和汛末蓄水期会出现下游水质变差,下泄流量也会明显减少,对局部河段水质将产生不利影响。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流域规划过程,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生态系统、陆生生态以及水生生态都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由于流域是由水生和陆地生态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因此其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平衡状态的,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净化水源等作用。在实施流域规划后,流域的生态系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一般来说,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以林灌、农田为主,因此在流域规划过程中,其自然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原样,但是河流的服务功能会增强。若是规划项目涉及占地和淹没,那么会对森林、灌草丛等生态系统产生影响[7]。
2.2.2 对陆生生态的影响
在实际规划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工程项目的建设会涉及移民、安置、占地、淹没等各个方面。因此,会对陆生的植被有着不良影响。与此同时,对河流进行梯级开发也会对疏生林、河谷森林、灌丛等产生影响。一般来说,长江流域有很多珍稀濒危植物,它们大多分布于海拔较高的地带,因此它们受淹没的影响比较小。在实施规划方案后,可能会破坏植被、扰动地表,导致水土流失情况的出现,使一部分区域的陆生生境发生明显的变化[8]。但是整个变化面积是比较小的,且不会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造成改变。由于工程实施建设过程中涉及移民、淹没施工等,那么会对陆生动物产生一定的影响。梯级河段的开发影响的是两栖类、鸟类、兽类、爬行类等动物。但是由于兽类、鸟类的迁徙能力比较强,相对来说受的影响较小。
2.2.3 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在具体实施流域规划方案的过程中,整个河流的连通性会有显著降低的情况,自然水文情势和水体理化条件都会有明显的改变,使水生生物的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在流域规划过程中会涉及到建坝工程,这些工程会改变河流的横向连通性和纵向连续性。例如,在干支流开发的过程中,会导致河流的生态系统被破坏,对半洄游鱼类、洄游鱼类的繁衍带来不良影响。由于鱼类生态环境被影响,种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基因交流都会受到影响,降低物种生存力。与此同时,在水库建设的过程中,缓流区和静水区对鱼类的种群增长是有利的,但会缩小上游适应急流环境的特有鱼类,如裂腹鱼亚科鱼类、约亚科鱼类、鲤鱼等。临近江段的水文节律也会受到改变,使鲢、草、青等经济鱼类的自然繁殖受到影响。一般来说,长江干流上游局部河段属于禁止开发区,这些禁止开发区有利于对特有鱼类和珍稀类鱼类的保护[9]。
2.3 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长江流域周围的平原和山丘地区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灾害,在规划实施后,通过增加灌溉面积,能够更好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林牧生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因此,在流域规划实施后,借助于保水、保土、保肥等措施,改善土地的利用,促进农林牧综合开发。对于长江流域易涝区,需要进行防洪防涝,环境改善后,虽然整个流域的受洪涝灾害的影响会逐渐减少。但是,在对流域进行规划的过程中,整个项目的建设会对占用土地,会对土地资源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对于生态敏感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整个长江流域上游地区主要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因此需要在流域规划过程中避开这些区域。在对水力发电规划的过程中,要避免对自然保护区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在中下游河段河道、河口整治等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会对附近的水生生物栖息地、水域、洲滩等产生影响。这一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区[10],因此需要进行合理控制。
2.4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4.1 对经济的影响
在流域规划过程中,还需要关注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淹没、移民以及人群健康。首先,是经济方面。由于流域规划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差异会变大。因此,需要注重东西部地区的优势互补以及资源配置,通过跨流域调水改善西部地区缺水的情况,更好地促进可持续性建设。一般来说,在长江流域,主要经济重心在于武汉城市群、长江三角洲都市、全长株潭城市群等,这些经济圈主要集中于中下游保护区内。因此,通过对中下游地区干流规划以及防洪规划,可以有效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更好地为人们的财产安全提供保障。此外,在对灌溉和水土保持等规划实施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控制水土流失,更好地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保障[11]。
2.4.2 对淹没和移民的影响
在河流干支流区域进行开发,还会涉及到移民安置和淹没问题,同时影响到人们的传统习俗、生活质量和社会关系等。一般来说,移民若是涉及到少数民族,那么会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不良影响。对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更好地为移民提供生产生活安置等各项保护措施。通过后期扶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和谐。
2.4.3 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在流域规划的过程中,还会对人群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需要注重水生态环境保护、城乡供水规划等各项政策,更好地保障居民用水的水质安全、用水量。可以通过压缩流行区范围、减少钉螺面积等措施降低人畜感染率,更好地保障人群健康。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减缓对人群健康的不利影响。
3 流域环境影响评价下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流域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这不利于水生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控制。流域开发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流域环境保护和流域资源的利用,这是流域规划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可以确保流域内经济和环境的更好开发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对流域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探究。
3.1 确定环境保护目标
在实际领域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要基于国家整体的要求,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为区域经济做出指导,明确在流域规划过程中各个领域的最终功能。在实际规划的过程中,注重多方面的要求,例如灌溉问题、防洪防涝问题、航运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水土保护问题,实现生态优先、绿色开发、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流域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使流域规划变得更为科学[12]。
3.2 确保评价内容的可持续性
基于现阶段的《江河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其中就明确提出在流域规划的过程中,坚持可持续性是十分必要的,其对于城市经济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要从宏观角度出发,确保整个评价过程的全面性。例如,其中会涉及到流域资源、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等各种问题,而水资源优势是关键。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加强对责任主体的明确。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流域规划、环境评价,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流域经济增长。
3.3 保护水资源
在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其开发利用会对水资源质量和管理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流域环境建设中,水质是评价水资源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水资源管理中,可以提高水资源开发的效益。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资源库的整体利用和更合理的开发。同时,必须设定适当的目标,确保更合理的施工来保护水质。通过流域规划、建立水资源净化系统,在水电站、土木工程项目建设完成过后,要重点清理受污染水域。
3.4 建立水生生物保护目标及措施
水生生物是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起到分解水体污染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造水生环境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保护水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好地解决环境保护问题,实施更合理的资源开发。在环境保护措施实施过程中,定期对流域内的水生环境进行检查,有效合理地完善植被和水环境数量,更好地利用水生生态环境。
3.5 建立自然保护区
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充分保护流域环境,特别是具有特殊地理位置以及高海拔的流域。由于这些区域的动植物较为稀缺,很多植物拥有良好的防风固沙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创建生态功能区,实现当地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更科学地评价流域规划的环境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流域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需要重视流域环境的保护。对流域开发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用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来推进流域规划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