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路径研究

2022-12-17

技术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词汇融合

赵 娜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13)

1 引言

2021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四项课程目标。其中,“多元文化交流目标”要求“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1]。这不仅为高职英语课程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体现出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具体要求,也让高职英语课程建设有章可循。为此,如何实现中国文化自然与有效地融合,已成为当前高职英语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2 高职英语课程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

笔者于2020 年对所在学校的部分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中国文化翻译测试,具体内容为要求学生翻译一些中国文化词汇,如春节、京剧、水墨画和中国结等,以及翻译黄山景观、北京糖炒栗子段落。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用英语描述中国文化以及文化内涵的词汇掌握得并不理想。由于学生不能用英语完整清晰的表达中国文化,说明高职英语课程中依然存在着“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究其原因,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学生中国文化知识常识缺失

根据测试结果,学生对于“七夕节”“造纸”“孔子”等常见的中国文化词汇,并不能给出恰当的翻译;约10%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直译的方法大致完成段落翻译,而大多学生却不能作答。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将汉语译成英语尚且困难,何谈用英语进行详细介绍。为此,笔者就此现象追根溯源,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得出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学生欠缺中国文化常识知识,因此无法理解文化内容的内涵;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的英语词汇中关于中国文化的比较少,因此不具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2.2 高职英语课程中国文化含量不足

高职英语课程中的文化内容多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并且无论是课堂、课后,还是作业测试都少有中国文化内容的拓展补充,再加上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内容零星分布,未形成体系,也没有出现相关词汇和表达指导,导致学生难以学到更多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方式[2]。这些也是学生中国文化词汇和段落翻译测试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同时,英语任课教师尽管在课堂上会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补充,但多为简单提及,并不全面,还缺乏理论与方法的具体指导,因此英语教师的相关文化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针对“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迫切需要高职英语教师根据新课标的指引并遵循课程思政的要求,及时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通过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3 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意义

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融合具有积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课标对于“多元文化交流目标”的要求之一。所谓知己知彼,跨文化交际是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国文化素养则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条件。在高职英语课程中融合中国文化,可以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并在学习中对比中外文化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不同文化进行客观地评价,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以适应多元的工作与生活环境,进而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

(2)培养中国文化自信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交织碰撞更加频繁。青年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并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往往更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和思潮的影响。因此,培养青年学生中国文化自信已经刻不容缓,英语教师应在课程中融合中国文化、增添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让学生领略到中国文化之美,增进其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从而继承中华优秀文化,并使之焕发新活力。

(3)实现课程育人功能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课程要回归育人的本源。当然,仅凭单一课程育人目标是无法实现的,而是每门课程都要体现育人的功能和价值。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丰富,极具育人和价值引领功能,也提供了宝贵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资源。因此,将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可以使高职英语课程的育人立意更加明晰、思政内容更加丰富。只有不时传递人文精神、适时体现思政元素,才能使高职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水到渠成”。

3 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路径

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融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课程资源、教师素养、课外活动与学习评价等路径进行。

3.1 教材增添中国文化元素

融合中国文化,高职英语教材是载体。为此,教材应增添并丰富中国文化内容,通过课文选篇、课后习题、项目活动和拓展阅读等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具体可从以下板块着手:

(1)课文选篇

选编中国的灿烂文化、故事与科技成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深层次理解中国文化。

(2)课后习题

增加段落翻译,如让学生翻译文化思想、绿色发展、中国节日与历史名胜等内容,学会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再如,增加时政词汇的互译,让学生学习有关词汇的表达。

(3)项目活动

围绕中国文化设计问卷、采访、讨论与信息收集等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阅读

每单元均增加文化点滴板块,并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3.2 开发中国文化资源

融合中国文化,就需要开发大量涵盖相关内容的高职英语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立足于教材,积极收集素材,并设计为以下几个模块:传统文化、中国成就、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地方文化。其中,“传统文化”模块涵盖中国节日、风物与文学艺术等内容;“中国成就”模块包含从古至今的伟大成就,如现代桥梁、杂交水稻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等;“中国智慧”模块包含“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中国贡献的智慧与方案;“中国精神”模块则以工匠精神、探月精神、丝路精神、敬业、自强不息等历久弥新的中国精神与品格为主;“地方文化”模块则根据地方文化特色进行开发,如笔者所在城市为吉林省吉林市就可以融入雾凇冰雪、造船、满族风情等地方文化内容。

教师可以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网络资源,如China Daily 和CGTN 等网站就不乏中国文化的优秀短视频、纪录片、双语新闻和阅读材料等资源;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课程或线上平台上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视频材料、拓展阅读与课件等资源作为补充。

3.3 提升教师文化素养

融合中国文化,关键在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为此,要提倡和鼓励教师“融通中外”,并通过课余自学、课题立项与合作交流等途径,提升自身的中华优秀文化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余自学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丰富自身文化内涵,如关注热点新说、治国理政、文化与地域风情、学生身边的故事等,为高职英语课程注入中国文化“源泉”;还可以利用慕课等线上平台,学习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方法、中国文化融入课程的方法与中国文化教学资源建设方法等。

(2)课题立项

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进一步探索中国文化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有效路径。

(3)合作交流

积极参加各种实例研讨、专题培训与合作交流活动,学习和汲取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设计理念与实践优秀案例的成功经验。

3.4 开展课外主题活动

融合中国文化,需要适量的课外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为学生搭建学习中国文化的平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开展情景对话等体验式高职英语课外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丰富内涵;开设文化讲座,拓展学生在颜色蕴意、节日风俗、名篇英译与智慧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以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开展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中华诗词诵读、词汇大赛、阅读大赛、英语话中国创意大赛等社团活动,让学生沉浸式地体验中国文化魅力,领略中国文化与英语融合的创新性发展。

3.5 建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

在学习评价中增加中国文化评价项目,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中国文化,提高其学习效果。高职英语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其中,过程评价内容包括线上学习、课外阅读、作业和项目成果等方面:“线上学习”的评价由线上教学平台根据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微课和课件以及完成测验等实际情况自动完成;“项目成果”的评价由教师按照学生每学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学、表达、合作创新等综合素质来进行。结果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在评价内容上适当增加关于中国文化的词汇应用、阅读理解、段落翻译与口语表达等方面,以体现高职英语课程对于中国文化知识和语用能力的考查。

3.6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来传授文化知识,还要与时俱进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实现中国文化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1)文化对比

运用文化对比的方法,辅以讨论,以点带面地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用“美美与共”的视角看待文化差异。

例如:在学习Food(食物)时,可以设计一个让学生分别找出中国、英国午餐文化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中所蕴含的思维、价值差异。中国人的午餐一般较为丰盛,大家常围坐一桌,并且在饭后还会散步;英国人的午餐相对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份三明治加一小包水果或薯片等,一般不聚集吃午餐,时间也只需要30~40 分钟左右。这些差异显示出中英两国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方面的差异。中国崇尚以“和”为贵,聚在一起是为了增进感情;而在英国文化中,个人价值至上,具体体现在分餐的方式。

再如,在学习数词时,可以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字,通过对比相同数字在英汉习语中的不同文化意蕴,来讨论文化差异的根源。“六”在中国除了表示相应的数量,还具有吉祥的文化含义,像习语中的“六六大顺”就表示百事顺意,而英语中的“six”却往往并不受欢迎,这从six penny(不值钱)、at six and sevens(杂乱无章)等习语中就可见一斑。究其根源,在于文化心理上的差异,中国文化以和谐为美,对双数更是格外钟情;英国文化则一向以不和谐为美,常视单数为吉。

经过这种文化对比学习,不仅令学生对于不同文化产生更深层的理解,还在学习过程中渐进培养了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词汇联想

文化的内涵和差异通常体现在词汇层面,因此在讲解词汇和短语时,要关注词汇的文化内涵,即其联想意义。笔者认为,还要讲透内涵意义,并介绍或提供相应的背景知识,通过对比词汇联想意义的异同,让学生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在学习Types of music(音乐类型)时,讲到blues(蓝调),就可以先启发学生对blue(蓝色)一词展开联想,再讲解其内涵意义。蓝色在英语中表示“忧伤、忧郁”,而在中文中别具韵味,表示的是“清澈、悦目”。同样的“蓝色”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只有点明这层内涵,学生才能对blues 缓慢忧伤、充满深情的音乐风格有所了解。

再如,学习Summer(夏天)时,学生一般会联想到“酷暑、骄阳”,而英国的夏天则是“宜人、宁静”的,往往令人心旷神怡,因此英国诗人常把心爱的人比作夏天——可爱温煦[3]。之所以会带来差异很大的联想,这与两国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不同有着密切关系。

(3)拓展阅读

围绕各单元的主题,选用或推送一些阅读资料,供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与阅读,并建议学生在阅读后,总结与文化有关现象、书写阅读笔记,或者摘抄喜欢的句子与词语等,旨在通过拓展阅读,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

例如:在学习Food(食物)时,还可以选用与食物相关的资料《清明美味小点和北京冬奥会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由于学生对于节令食品已经非常熟悉,再拓展到学习相关食品、烹饪方法与食材等的英语表达,就实现了在积累新词的同时,品读中国文化。

再如,在学习Traveling(旅游)时,可以向推送学生阅读资料《远离人潮的旅行地》。这篇文章采用双语形式介绍了丝绸之路、胡杨、长江与青海风光等,让学生在感受中国山水和生态之美的同时,明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责任,并掌握使用英语介绍中国风景和中国文化正确方法。

(4)项目学习

根据高职英语课程内容设计一些项目,让学生丰富表达方式与文化知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做到以行求知、知行合一。

例如:在学习Beijing 7 Days Tour(北京7 日游)时,在学生初步学会表达北京景点和旅行计划后,教师可以布置项目学习任务——通过Top China Travel(中国华鼎旅游网)查阅资料,再用英语介绍北京的某个景点或某种美食。学生还可以通过运用旅游和文化词汇来设计和汇报文创作品,不仅可以培养信息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学到更多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逐步树立文化自信。

(5)信息技术手段与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仅体现在合理利用微课、网络课程等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还体现在建设和开发线上教学资源方面。为了辅助学生学习,可以选用恰当的资源呈现方式,如将视频、图片、文本、实景等图文并茂或可读可视地结合起来,从而多维、立体地呈现中国文化,让学生如临其境地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真正实现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的自然融合。

为了打造开放、交互的学习环境,还可以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以及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互动,这样就可以与教师的面对面指导互为补充。具体实施过程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线上完成背景知识、词汇和微课的学习,实现了学习的前移;课中,学生反馈预习效果、学习重点知识,教师则组织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各类学习活动,并予以指导和点评;课后,教师推送线上拓展学习资源,学生完成作业、翻译练习和阅读。

4 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保障

中国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融合,既需要教师持续的实践探索,也离不开有效的保障。笔者认为,至少需要以下几方面:

4.1 教育研究

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优势,鼓励教师开展中国文化教育研究,增加对相关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提升相关理论的研究水平,创新中国文化融合高职英语课程路径。

4.2 督导评价

对高职英语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如在学校、院系、学生三方评价中设置“中国文化融入”评价指标,对课程实施、教材使用等方面开展督导和评价,以保障教学过程的实施质量。

4.3 师资水平

组织职业院校英语教师参加针对性培训,尤其是适当增加中国文化、跨文化培训内容,通过专题授课、工作坊建设、网络培训和体验活动等方式,打通每名英语教师的思路、明晰具体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升文化素养。

5 结语

中国文化与课程融合的根本意义在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高职英语课程应润物无声地自然融合中国文化,做到融之有度、合而无痕,这样既可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进程,又可以落实中国文化的传承,二者相映成辉,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词汇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融合》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