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辨正

2022-12-17董芳芳刘爱军

学习与探索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国式内涵道路

董芳芳,刘爱军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飞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近来,一些学者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思考,提出了多种研究观点。客观分析和评判学者们的不同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为合理的阐释模式,同时对这种阐释模式的合理性进行系统性论证,构成了本文论述的基本内容。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的诸种论说

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问题的研究成为学界热点,而有关这一问题研究的最为基本的前提是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然而,恰恰是在如何界定这一内涵的问题上,学者们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接下来,笔者将对具有代表性的四种观点进行批判性分析。

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上的“四内涵说”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彰显了现代社会发展多元模式的存在,这表明,那种以西方现代化为唯一现代化模式的一元论或线性现代化发展道路理论是明显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客观事实的。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在坚持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共同规律的同时保持自身具体实际和文化特质,才能最终顺利完成自己的现代化事业。

有些学者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界定为四个方面。第一种“四内涵说”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归结为:这种现代化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统筹推进的现代化,是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原则的成己达人的现代化[1]。也有学者提出了与此稍有不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四内涵说”,即坚持人民主体、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独立自主、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坚持开放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的现代化,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化[2]。还有一种“四内涵说”是由北京大学刘军教授提出来的。他从内涵、动力源泉、领导核心、价值愿景四个方面进行了界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内涵上来讲,追求的是物质文明等五种文明相互协调和综合发展的一种现代化道路;从动力源泉上来讲,是坚持人民主体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从领导核心上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出来的现代化新道路;从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愿景来看,是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即和平、包容、共赢的现代化[3]。华南师范大学的刘卓红教授提出了第四种“四内涵说”,即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阐发为:(1)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2)坚持党的领导;(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

整体来看,四种“四内涵说”的内容绝大部分是重合的,即它们都是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共同富裕,从统筹推进、协调综合发展,从开放、和平、合作、包容、共赢这几个角度来进行阐发的。就四种“四内涵说”的区别而言,从内容上来看,第一种与第二种“四内涵说”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第一种“四内涵说”强调的是“五位一体”总体推进的现代化,第二种“四内涵说”只强调了生态建设的现代化。此外,第一种“四内涵说”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社会主义属性,第二种“四内涵说”强调的则是中国国情基础上的现代化。第一种“四内涵说”将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之一,这的确有助于把握由资本主义开辟的旧的现代化道路。无论是英美等原发的现代化道路模式,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后发现代化国家,走的都是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来定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质内涵,有助于从社会制度角度来区分不同制度类型下的现代化,也有利于以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来批判由资本主义开辟的、资本逻辑为主要宰制、霸权主义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道路所出现的种种问题。

然而,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归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虽然十分合理,但却没能揭示出这种现代化背后的真正的中国特色。就第二种“四内涵说”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或特质归结为独立自主和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而言,不能有效地标识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其他旧有现代化道路的区别。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带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都是在基于本国实际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现代化。就现代化道路本身而言,有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不同的具体的现代化道路。因此,从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角度来阐发这个国家现代化道路的特色,显然站不住脚。

就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现代化这一点而言,此种主张与第一种、第三种“四内涵说”相重合,只不过是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第三种“四内涵说”,从领导核心角度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之一界定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当然是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当然是由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现代化。就第四种“四内涵说”而言,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阐发为不断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的确有新意,不同于前三种“四内涵说”,但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这一点言说的显然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的问题,而不是对于这条道路本身是什么进行说明,因而也就不是对于这条新道路的真实内涵的把握。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中国式”和“新”,显然并不只是体现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方面,而是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后的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独特性方面。我们不仅要通过具有普遍性的现代化本身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还要通过普遍性背后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来进行把握。这是因为,苏联和东欧时期许多国家采取的也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后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这一条道路恰恰是被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的道路。再有,在当今世界,越南的现代化也属于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因此,尽管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但是这条道路的独特性是由其“中国式”和“新”来予以规定的。

2.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上的“五内涵说”

相当多的学者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内涵说”。王炳林、陈金龙、李建平、黄志勇等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内涵规定为:(1)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2)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3)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发展的现代化;(4)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参见王炳林:《充分发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李建平、叶静:《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路径和优势》,《当代经济研究》2022年第1期;董志勇、毕悦:《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逻辑、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基于文明新形态的视角》,《政治经济学评论》2021年第5期;周晔:《谈谈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红旗文稿》2021年第20期。与此相类似,刘守英也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如下五点:(1)是基于超大人口规模国情的现代化;(2)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推进和领导的现代化;(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4)是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现代化;(5)是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方位的、均衡的现代化[5]。第三种“五内涵说”是从与上述两种观点不同的指导思想、领导核心、宗旨理念、奋斗目标、文化底蕴五个方面来界定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的。这五个具体内涵指的是:(1)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科学理论成果作为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2)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3)以人民为中心、整体利益优先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宗旨理念;(4)以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5)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文化底蕴[6]。

“五内涵说”总体上是从五个方面来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由于学者们有关这五个方面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于是不同的“五内涵说”只是形式上的相同,具体内容阐发还是有区别的。除了个别字句的差别外,第一种和第二种“五内涵说”基本没有什么太大不同。稍有区别之处是,第二种“五内涵说”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政党属性与制度特色,即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发动、推进和领导的,而且这条道路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为了与其他现代化道路有效区别开来,我们更为关注的是究竟应该以何种标准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正是依据某种标准,我们才能够以某种方式和某些内容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与前两种“五内涵说”不同,第三种“五内涵说”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背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和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重要性,两种界定都突出强调的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政治性和政党性。然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现代化道路,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是文化建设方面所呈现的基本特征。现代化道路一定要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强调的是这种现代化道路的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就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而言,现代化道路不仅仅是由中国共产党这一政党力量领导下的现代化,更为准确地讲,这种现代化道路是由党的全面领导来规定的,以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中国特色才能彰显出来。

此外,以人口规模最大化的现代化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实际上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确是世界上人口最最多的现代化,这一客观实际情况不能否认。但是,从人口数量来谈自身现代化的特征似乎又没能切中问题的实质。例如,印度人口数量已经接近14亿,其现代化当然是人口众多的现代化。因此,不应单纯从人口数量区别中国与印度的现代化。客观上讲,现代化的指标并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的现代化的质量。此外,主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走和平发展现代化这一点界定也并不准确。早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的是侵略式或掠夺式的现代化道路,但是东亚韩国和新加坡等国的后发性现代化道路则推进的并不是这种类型的现代化。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流、主题和主线,在这一世界背景下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当然采取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因此,从和平发展角度来定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之所在,也是不准确的。此外,从文明角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主要关涉的是这种新道路所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问题,而不是这条新道路的科学内涵问题。即便是从文明角度进行规定,也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可缺少的政治文明、生态文明方面的含义。

3.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上的“七内涵说”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内涵说”和“五内涵说”,江西师范大学王水兴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解释为七个方面:(1)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世界各种文明交融互鉴、平等发展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3)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世界共同发展、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现代化;(4)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5)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共建共创共富共享的现代化;(6)中国式现代化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7)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和社会规模最大的现代化[7]。

整体来看,“七内涵说”中的后五个方面与上述“五内涵说”基本上没有区别。在此,就不再重复对这五点的回应。第一方面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要吸取域外文明成果。也就是说,这种现代化是在各种文明相互交融、交流互鉴、平等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此观点主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注重对域外文明的借鉴,是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助的基础上来完成的一种现代化。这一点强调的是这条道路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但同时也不是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关起门来进行现代化建设。在以全球化为主要标识的当代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显然离不开对已完成现代化国家的良好经验的借鉴。然而,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并不排斥其他文明,并且是在交流合作、互助互利、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来完成的,但是这并不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具有“中国式”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任何想要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当然要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前提下完成。而第二方面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人的现代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活动现代化,也显然存在不妥之处。此一方面实际上强调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实际上,现代化主要是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往往是从社会层面来评判的。当然,现代化社会中的人也会因为现代社会的来临而成为现代的人,即由传统社会中的传统人而成为现代人。也就是说,社会的现代化往往会带来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反过来也会成为社会现代化的动力。但是,将人的现代化归结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并不准确。即便我们将人的现代化视作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那么单单从人的现代化这一点也看不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新”在何处。这一方面所说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也不十分清楚。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指的是经济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还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不仅体现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上,即经济等方面的现代化,而且体现在各个领域文明之间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性发展方面。总之,以社会全面发展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不仅没有清楚说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全面”到底指的是什么,也没能点出社会全面发展背后各个方面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由此,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中国式”和“新”也就难以真正标识出来。

4.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上的“十内涵说”

也有学者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归结为十个。第一种“十内涵说”的主张者是兰州大学的王维平教授。他从十个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了阐释:(1)一条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于一体的现代化道路;(2)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3)一条坚守社会主义属性的现代化道路;(4)一条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5)一条以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引的现代化道路;(6)一条以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色的现代化道路;(7)一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道路;(8)一条不断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9)一条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10)一条坚持和平主义的现代化道路[8]。清华大学的胡鞍钢教授提出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第二种“十内涵说”。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基本国情和条件、基本性质、发展本质、经济基础、城乡同步、创新绿色、民族复兴、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十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即中国式现代化是:(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2)基本国情和条件与西方国家大为不同;(3)基本性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4)发展本质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经济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6)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7)创新绿色的现代化;(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9)开创了世界大国和平发展的道路;(10)人类共发展、共命运的现代化[9]。

从这些表述来看,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两种“十内涵说”,有五个方面的界定基本上是相同的,即都是从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性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角度进行阐释的。就两种“十内涵说”的其他五个方面来说,它们是否是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就第一种“十内涵说”而言,从基本国情和条件与西方大为不同这一点来阐发,说的是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之间有很大区别,其所进行的工业化时间较晚、发展起点较低等。这些区别当然是中国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相区分的重要标识,但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新”的本质并不体现于此。应当承认,中国的确是工业化较晚的现代化国家,但世界上也还有一些国家没有实现现代化。而且,我们并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就发展起点较低而言,这当然也不是中国所独具和独有的。就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是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是同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言,也不构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本质。现代化国家往往都是以工业化、信息化、数字化、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这些要素并不是中国所特有的,当然也就彰显不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不同之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依据的价值理念是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现实,以上的这些界定虽然与中国社会现代化息息相关,但是很显然并不是内涵所在。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上的“五坚持说”

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与如何理解这一内涵有效区分开,是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可以从中外比较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即这种现代化除了具有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具有依据自身而存在的独特性,这条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是对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翻版,不是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再版,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模板。我们可以从古今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的各种现代化方案与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的现代化道路的比较中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更可以从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继承与发展问题,但这些从不同角度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阐释,都不能代替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内涵本身的诠释。

针对上述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内涵说”“五内涵说”“七内涵说”和“十内涵说”,笔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坚持说”。“五坚持说”实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五内涵说”,但这一提法与上面的“五内涵说”有区别,所以将其称为“五坚持说”。“五坚持说”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新”或“中国式”到底体现在哪里。

1.从经济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模式既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也与以挪威为代表的北欧国家注重政府功能和社会福利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不同,更与以日韩为代表的注重政府主导市场的模式不同。这种市场经济模式实现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制度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有机统一。社会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体现便是市场化,即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到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展现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张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坚持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注重的是市场和计划作用的协同发力。

2.从政治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来实现,而没有中国式的民主政治,便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政治发展道路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的是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始终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式民主政治发展的领导力量,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具有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政治选择。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不仅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也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基本遵循的一种现代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所形成的民主制度体系,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势。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能够得到根本落实和保障。党的百年奋斗所探索、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具有勃勃生机、强大生命力和中国特色的民主形式,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具有的鲜明中国特色,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根基,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中提升了国家的治理效能,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

3.从文化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文化的现代化与文化的民族性相统一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文化建设,当然要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一种充满现代性的文化,需要通过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来实现其现代性的转型,实现由农业文化到工业文化、由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转型。文化的现代化彰显的是文化建设中普遍性的一面,而这种普遍性的文化现代化又是在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来进行的。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文化的民族性。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和文明传统的中国,具有文化现代化建设上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建设所坚守的基本文化立场,这一点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民族性特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会在新时代发挥独特的文化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中心任务,其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奋斗新时代的时代新人。

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的发挥也十分必要。现代化当然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在新时代中国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协调推进的过程中来实现人的思维方式的现代化和人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培养时代新人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现代化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点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政治属性。当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作为支撑,不断发展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最终促进人的现代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4.从社会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不仅体现在城市化方面,更体现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上。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快速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东部地区创新优化发展,体现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共同发展格局,建立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互助扶持机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区域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均衡发展、实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和粮食补偿机制、建立对口支援帮扶合作机制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公平正义的发展原则。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建设中的中国特色,也体现在共享的发展理念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永远没有终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现代化,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注重现代化发展背后的公平正义理念。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展现的就是平等与共享的发展理念。从社会建设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的参与而展开的。因此,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最终是以人民的发展为目的的。“是否以人民为中心是衡量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尺度。”[10]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也定位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品格体现于人民性,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的定位,当然少不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这一社会建设的核心主题。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和战略性目标是达到小康社会水平。在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五大将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作为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发展战略目标。此后,党的历届党代会有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支撑下,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从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都体现了这条现代化新道路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

5.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条现代化道路

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成为这种类型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西方的第一次现代化发展阶段,即由工业革命推动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现代化,是一种先发展后治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现代化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由工业社会到知识社会、由工业经济到知识经济的现代化,生态现代化成为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一种主导性模式。然而,这种新的现代化模式是以一些产业的海外转移,即以破坏域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同时,采取这种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肩负起全球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人们美好幸福的生活离不开拥有美丽生态的自然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后发现代化,坚持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注重在发展中保护自然环境,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携手世界各方力量来共同保护人类地球家园,注重肩负起世界生态保护的大国责任担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采取的生态绿色发展,不仅是为了本国人们的利益和生活,更是始终携手世界各方力量而推动构建一种全球性的地球生命共同体的现代化。

总体来看,“五坚持说”与上文其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诠释模式并不相同。此种诠释模式不仅仅是在数量上不同于“四内涵说”“七内涵说”“十内涵说”,更体现在诠释理念上的不同。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不仅要关注对这条道路的一般性表述,更要阐释清楚这条新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所设想的现代化道路、当代新儒家的儒家式现代化道路、以苏联为代表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道路、以英美等为代表的国外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只有把握住这些本质性区别,才能弄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式”和“新”到底在哪些方面。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内涵阐释的“五坚持说”,即是本着这样一个基本理念而提出的。

三、以“五坚持说”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学理依据

“四内涵说”“五内涵说”“七内涵说”“十内涵说”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提供了帮助,但是不同的解释模式也给我们带来了理论上的困惑,即究竟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标准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以下笔者将重点围绕“五坚持说”何以可能,或者说“五坚持说”提出的标准及学理依据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

1.“五坚持说”提出的根本依据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尽管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于究竟何谓现代化和现代性,众说纷纭,但现代化概念是一个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体现出来的发展观,不是单一的生产力的发展或物质文明的发展,而是物质文明等五种文明之间协调发展带来的全面社会进步;不是单一的体现在物的发展上,也体现在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上。以“五坚持说”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其学理上的根本依据或基本标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对现代化最为显著的总体性特征的把握。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独特性,在于这种现代化是一种整体性的现代化,也就是说,此种现代化模式不是单纯从经济的现代化或文化的现代化等方面来实现现代化的。在此,我们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思维来思考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采取的是经济等五个方面建设协同推进的现代化模式,此种现代化模式不仅仅具有当代的世界历史价值,更具有开创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意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以“五位一体”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进程的历史演进。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诠释中国社会现代化新道路可以更加清晰和准确地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核心和实质。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中国式”和“新”,集中体现在五大建设和五种文明上。

基于“五位一体”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可以将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区别开来,也可以将党的十八大前后的现代化道路内涵区别开来,从而突显新时代以来我国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从理论逻辑来看,以“五位一体”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整体性和总体性思维,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全面生产理论。从实践逻辑来看,以“五位一体”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价值旨归,即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心任务。

以“五个坚持”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具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学理上的依据,而且可以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内涵,从而能够更好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的“中国式”和“新”。

2.“五坚持说”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现代化内涵

尽管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早在18世纪后半叶便已经开始,但是“现代化”这一术语一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才在世界上被普遍采用。随着时间的发展,现代性已经从它的欧洲起源地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表达。然而,“现代性虽然起源于欧洲或者说西方,但我们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11]中译本前言。现代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个根本性后果便是全球化,其是一种具有普遍特质的现代化状态。现代性“是世界相互依赖的形式和全球性意识”[12]。现代化带来的全球状态虽起源于欧洲的现代性,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却被来自不同历史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国家和民族重新塑造。“认识现代化所固有的全球化特征并不意味着采纳欧洲式的方式,乃至也不意味着建议过渡到现代性的唯一蓝图。相反,它意味着认识到进程的单一性以及通往现代性的不同道路的独特性。”[11]16全球现代化带来的是多重现代性的出场,而不是西方现代性方案的同质化与霸权化。

由现代化所形成的现代社会展现了种种现代性特征,对于这些特征,不同的学者提供的是不同的答案。例如,深受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影响的马克斯·韦伯,便是以理性化和合理化角度来阐释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的。但是,现代性与理性主义的历史语境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现代化并不是欧洲独享的事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面对的一个阶段。不管学者们对现代社会的特征有如何不同的界定,我们还是可以把握与传统不同的现代社会所呈现出来的一些基本方面。于尔根·哈贝马斯将这些基本方面概括为:“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利用;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民族认同的塑造;政治参与权、城市生活方式、正规学校教育的普及;价值和规范的世俗化;等等。”[13]这种关于现代化概念的理解总体上来讲是客观准确的,此概括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阐发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现代化实质。资本积累与生产力发展显然是从经济建设方面来概括现代化的,而我们今天往往以市场经济模式来描述现代化过程。集中的政治权力和塑造民族自我认同、政治参与权,显然是从政治建设方面来概括现代化的,而我们今天往往是用与专制相对立的民主来描述现代化过程的。价值和规范的世俗化这一点,显然是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审视现代化过程的,即现代化指的是世俗文化瓦解宗教文化或精英文化的文化现代化过程。城市化和普及学校教育这一点,显然是从社会建设方面来描述现代化过程的,也就是说,现代化既是农村人口不断缩小规模和城市化不断加剧的过程,也是带来教育普及化的一个过程。现代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是以科学理性主义、实用工具主义、世俗主义为内容的文化精神,是以市场驱动、民主政府、公民权利、科层管理为内容的制度秩序。

在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中,中国已经找到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并适合自身发展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仍在进行之中,但是现在中国已经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家。”[11]中译本前言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阐释内在地包含着世界性与民族性、全球化与地方性的辩证统一。当我们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这种现代化背后的中国特色一面,也不能忽视现代化背后的普遍性一面;既要考虑到现代化的民族性一面,也不能忽视现代化的世界性一面;既要考虑到现代化的中国性一面,也不能忽视现代化的共性本质一面;既要考虑到现代化本土化和在地化一面,也不能忽视现代化的全球化一面。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辩证法,共性包含着个性、个性也包含着共性,因此,在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候,既不能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共性,即过分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而忽视现代化这一共性本身,也不能过分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而忽视了现代化的共性一面。“五坚持说”能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背后的共性一面,即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化、文化现代化、城市化社会以及生态现代化。

3.“五坚持说”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社会主义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符合中国具体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其本质规定性体现在其社会主义属性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质的规定性,它首先要通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来确立和保证,又必须通过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的百分比来体现和实现。”[14]党的百年奋斗史所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经验便是:拯救中国只能靠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只能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形成和发展的。”[15]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都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关键和核心作用,这一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性特征与制度上的优势。通过坚持党对经济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保证了政府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发挥更适合的作用,确保了经济发展能够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发展目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采取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的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政治发展过程和目标的首位,将人民群众看作是各项事业的创造主体、发展主体和治理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中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是十分明显的。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目的,始终强调的是文化发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以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的。党的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社会建设,始终关注和重视民生,着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的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其目的便是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可见,从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社会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到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加的现代化。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是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现代化,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活环境期待的现代化,是以构建全球历史发展生态体系和开展全球环境治理合作的生态共赢的现代化。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无一不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背后所含蕴的社会主义特质。

结 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科学内涵必将持续和长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条正确道路,也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形态。新时代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研究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这条道路背后的“中国式”到底体现在哪里?这条道路背后的“新”到底体现在哪里?学者们依据不同的视角对此提出了各种观点,其中代表性的有“四内涵说”“五内涵说”“七内涵说”“十内涵说”。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阐释的不同立场客观表明:依照何种标准和理由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科学内涵已经成为学术界必须作出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五坚持说”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其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为诠释模式的根本标准。“五坚持说”依据这一标准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内涵的理性阐释,坚持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背后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法。“五坚持说”既没有忽视具有普遍性的现代化本身,也充分考虑了普遍性背后的具有个性化的民族性诉求。当然,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才是常青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作为这种推进和发展结果的思想理论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于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涵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守正创新,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遵循。

猜你喜欢

中国式内涵道路
夏粮丰收: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内涵漫画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