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诊断、疫苗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措施
2022-12-17高琳
高 琳
(辽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辽宁 辽阳 111000)
经由牛传染性鼻气管病毒(IBRV)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被称为牛传染性鼻气管炎,也称为牛疱疹病毒Ⅰ型感染、牛脓疱性外阴道炎、红鼻病等,在全球流行。IBRV是该病的致病病毒,是甲疱疹病毒亚科、水痘病毒属的疱疹病毒。IBRV在特定条件(50℃加热20分钟或者pH小于6)下会丧失活性。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消毒剂都会加速IBRV失活。携带病毒牛以及患病牛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最主要的传染源,并且患病牛会一直携带该病毒,对临床治疗造成一定困难。1950年在美国首次发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进而蔓延全世界,目前只有欧洲的瑞士、瑞典、丹麦、芬兰、奥利地消灭了牛传染性鼻气管炎。该病会减慢牛群的生长发育,会使患病奶牛产奶量急剧下降,该病的暴发和流行已对当代畜牧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影响,并且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所引发的呼吸道疾病已导致美国年损失5亿多美元,北美地区损失更为严重,高达10亿多美元。当病毒入侵牛体后,可潜伏在一定部位,进行持续性感染,导致病牛长期乃至终身携带病毒,给研究人员防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造成较大困难。
1 病原学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可抵抗外界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当环境温暖时,该病毒可存活半个月以上;当环境温度较低,湿度达到90%时,该病毒可存活一个月左右;在-70℃环境下,该病毒可存活两年以上;对84消毒液、过氧乙酸溶液等均为敏感,当环境温度为56℃时,20分钟左右即可使其完全失活。
2 流行病学
有研究表明,本病可通过空气、飞沫、物体和病牛的直接接触、交配而传播,但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该病主要感染牛只,不同性别和品种的牛都会遭受感染,其中肉牛最易感染,其次是奶牛,日龄越小越易感染,30~60日龄是最易感染期。由研究人员经临床试验发现,病牛、处于潜伏期的感染牛以及治疗康复的牛是最主要的感染源,并且治疗康复后的牛,体内病毒仍会存在一年半以上。该病毒可经由呼吸道、眼泪、唾液等排入环境,以空气中的灰尘、气溶胶等作为载体进行大面积扩散,从而感染健康牛。公牛感染后,精液中也能检测出病毒存在,母牛感染后其阴道分泌物也能检测出病毒存在,通过交配相互传染。该病的发生一般不受季节控制,其严重程度与养殖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及牛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如果牛群饲养密度较大,或者没有做好日常卫生清理工作,对牛的粪便没有及时处理,使得牛群生活环境恶劣,这样更容易导致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暴发及蔓延。经技术人员统计,在养殖场中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发病率最高可达到100%,发病后致死率最高可达到12.5%,因此需要相关人员高度重视。
3 诊断
该病主要发生于牛,以呼吸道、结膜炎、脑膜脑炎、生殖道等病症作为主要临床特征,可进行初次诊断,其具体方法如下。
3.1 电镜检查
采取病牛鼻液,呼吸道黏膜,扁桃体,心、肝、肺、肾等材料作为病料,随后立刻进行电镜检查,如果发现有囊膜、呈圆形的病毒粒子,方可确诊患有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3.2 病原鉴定
通常情况下,根据病牛患病后的不同表现症状采集不同部位的样品,如呼吸道型采集眼分泌物以及鼻液;脑膜脑炎采集脑组织;生殖道类采集阴道分泌物和外阴部的黏膜。采集到的病样需立即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IBRV的培养一般采用牛肾细胞来培养效果最佳,细胞感染后发生病变在4天左右,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细胞出现皱缩、变圆和似葡萄形状聚集病出现空洞等形态即为病变细胞。形态上观察为初步确诊为IBRV,想要进一步确诊是否感染IBRV需进行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以及单抗试验。
3.3 血清检测
在使用病原鉴定方法的同时,可以结合血清检测方法来诊断。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核酸探针检测技术、变态反应检查以及琼脂扩散试验等都是诊断该病常见的血清学手段。
4 疫苗研究进展
4.1 现有疫苗特点
4.1.1 弱毒疫苗 诱导免疫反应迅速、免疫期持久,可诱导局部粘膜免疫等都是弱毒疫苗的优点。研究人员经由牛鼻腔接种一种无毒活疫苗,接种后牛没有产生任何不良反应,一周左右可检测到抗体,2~3天鼻分泌物中可检测到大量干扰素,并且可持续10天左右,接种牛不会引发流产。虽然弱毒疫苗的大面积使用可有效缓解该病的发生,但是仍有一些问题存在,例如,某些疫苗因减毒较差,不能接种怀孕牛。
4.1.2 灭活疫苗 安全性高,不存在排毒、无流产和持续性感染的风险是灭活疫苗最大的优点,并且在某种情况下可替代弱毒疫苗使用,尤其是怀孕牛群和经济价值较高的牛群。但灭活疫苗免疫持续时间短,并且需要间隔3周左右的时间进行二次免疫才能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给接种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4.2 新型疫苗展望
常规疫苗都无法阻止IBRV的持续感染。Trudel等报道用纯化的Ⅰ型牛孢疹病毒囊膜糖蛋白与一种新型佐剂ISCOM混合作为亚单位疫苗免疫牛后用强毒攻击得到保护,但仍无法完全阻止病毒持续感染。Srikumaran等报道过针对Ⅰ型牛孢疹病毒glV的抗独特性抗体制剂在鼠体内可诱导产生抗Ⅰ型牛孢疹病毒的中和抗体,但真正用于牛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所以未来研究高效、安全、彻底能消灭该病的疫苗是兽医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
5 防治措施
5.1 做好预防工作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重要措施。首先,养牛场应选择在地势高并且气候或者环境干燥,排水便利,远离人群生活区及化工厂、皮革厂等,交通便利,距离主要公路500米以上,水质符合条件的地方建立厂房。养牛场内应设立办公区、员工休息区、生产区等区域,生产区内应设立隔离区、发酵区等。生产区内需配备专用的运输车辆,方便物品运输。养牛场门口应设立消毒设备,进出养牛场的人员及车辆必须全面消毒,并且不允许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养牛场,减少一切有可能造成感染的外来因素,最大程度上提高牛自身的抵抗力及免疫力,进而减少该病的发生次数。其次,不从外地养殖场引进牛只,防止新来牛只携带传染性疾病。如必须引进牛只,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了解该养牛场是否有疫病发生,并且经过相关部门检疫合格后方可进入隔离场。在隔离期间一定要实时监控,定期进行监测,保证日常营养所需,生活环境舒适,经过一段时间精心饲养后,检验牛只没有任何疾病后,才能混群饲养。
5.2 加强饲养管理工作
在日常饲喂草料时,必须保证草料能满足牛只的营养所需,并且没有出现任何发霉变质及有毒有害物质存在的情况,草料营养丰富、足量其满足各种牛所需的营养物质,以保证牛只可以健康成长;饮水方面需要符合我国水质卫生标准,重金属离子、大肠杆菌等均不可超标。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牛发生应激反应,定期清理牛只生活场所,保证其干燥、舒适,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牛只生长发育,减少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