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互动的幼小衔接教研策略研究
——以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为例
2022-12-17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汤颖华
□福建省霞浦县实验幼儿园 汤颖华
2021 年5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应融入幼儿园三年保教工作全过程,就幼儿园与小学的“断层”与“接口”问题,需幼儿园与小学双向互动,以及幼儿园、小学、家庭的三方共育,共同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创造良好条件,实现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霞浦县实验幼儿园作为福建省幼小衔接试点园,与霞浦县第三小学结对试点园(校),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引,以儿童为本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展开了为期一年的互动合作式教研探究。
一、以《指南》为导向,重视幼小联合教研
幼儿园将幼小衔接工作常态化,作为常规教学列入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同时,在学期初与霞浦县第三小学根据两校(园)的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制定幼小衔接联动机制,分别是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联合教研机制、课程双向互动机制、幼小班级联谊机制等6项机制,以此促进两校(园)间联合教研常态化。
(一)巧借力,促提升
首先,更新观念,助推“衔接”赋能。利用暑假、双休日等时间,通过对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的高效培训,更新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了解幼儿园着眼于良好的学习品质与生活习惯的养成,渗透必要的前书写和前阅读准备;小学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方式,强调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为采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做准备,从而拉近幼儿园与小学的距离。例如,大班幼儿处于口语学习和口语表达的高速发展时期,而语言能力的发展正是在交往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教师需抓住这个关键点,借助幼小衔接这一关键时期运用多种方式来丰富幼儿的词汇、提高幼儿口语的表达能力,以此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幼儿园教师需根据小学语言课程标准,对照《指南》,找到促进幼儿口语提升并逐步转为书面语的突破口。以了解小学的播报活动为契机,促使幼儿完成“说清一句话—设计播报台—绘制播报稿—‘写话’播报”过程,在游戏活动中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促使幼儿更加了解小学,消除对小学的陌生感,激发入学的积极情感。
其次,推动幼小学段互通互融。幼儿园与小学加强合作与研究交流,从环境入手,调整区域材料、改变集中教学的形式,为幼儿进入小学的适应教育做准备;运用线上沟通、线下互联方式探索幼小科学衔接的途径和方法。园校要做好线上线下有效衔接,拉近园校之间的距离,科学规划有效利用时间。
最后,积极务实地开展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是科学衔接探讨的助推器,联动教研要借助课题研究,通过专家引领,借助省级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入学准备的研究”深化科研,以日常课堂教学研究为载体,根据幼小衔接工作的特点确立研究方向,以联合教研为核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教学能力、引导能力。
(二)多主题,挖深度
在《指南》引领下的幼小联合教研活动呈现诸多创新与变革,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研讨,而是转变教研模式,力求全面有效地呈现与诊断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调整,安排了多项主题式教研,联合教研转向多元深度研讨。例如,幼儿园的教研内容从学科研讨开始更多指向《指南》、幼儿园游戏、儿童特点等,如基于幼儿园语言活动核心经验的幼小衔接教研活动、同课异构研讨“对比幼小儿童的学习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异同”等;教研形式从听评课转向有目的的观摩、同课异构、主题沙龙、专题讲座等,如邀请福建师范大学吴荔红教授作“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专题讲座等;教研人员从幼儿教师拓展到小学教师,每次的教研活动从这些不一样的主持人身上挖掘不同的热点话题引发大家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如由小学教师带领大家讨论“幼儿园前识字的利与弊”。通过联合教研的形式,幼儿园、小学逐渐达成共识,萌生双向融合思想。例如,在区域游戏研讨中,幼小教师逐渐达成共识:幼儿园游戏不是盲目地“玩”,而是在游戏的氛围中融入相应知识点,让儿童在快乐中学习,到了大班下期要逐渐减少区域活动的时间和次数,一年级上期可适当开设区域活动,满足儿童自由自主选择的需求。通过联合教研小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将幼儿园、小学原有对幼小衔接零散性、随意性的认识逐渐系统化、规范化,助力幼小科学衔接。
二、以《指南》为准则,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要减缓幼儿园与小学断层的落差,应从做好入学准备与适应准备为落脚点。《指南》的颁发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指引,以“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为基本原则,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建立合理期望,为减缓幼小衔接坡度做好准备。同时明确幼小衔接应遵循幼小过渡期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好幼儿学习成长每一个阶段或每一个转折点的教育核心,并不仅仅是在大班进行,而是贯穿于幼儿园的三年,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幼儿园、小学层面
1.问卷调查,科学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星、入班采访等形式对大班幼儿、家长以及一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20%的儿童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新生适应问题,这主要反应在社会适应的指标上,例如,上课状态不佳、小组合作不积极。30%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后存在作业拖拉、做事磨蹭、无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等问题。幼儿园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针对幼儿困扰的、疑惑地、欣喜的等问题,聚焦幼小科学衔接的课程实践,开展系统规范有效的研究。通过研讨计划“3+1+1”模式,即幼儿园三年、大班一学年、一年级一学年,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教育侧重点,根据幼小衔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商定应对策略,通过多元的方式共同推进幼小衔接教育课程改革。例如,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幼儿存在对幼儿园不舍的情绪,针对这情况开展“画画美丽的幼儿园”“拍摄我喜欢的人”“说说我与老师(同伴)”的故事等活动来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力求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在幼儿教育工作全过程中。
2.幼小联谊,互访互帮
幼小联谊是指幼儿的一个大班和小学低年级的一个班级结对,形成联谊班级,每月开展一次联谊活动,定期开展互访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合作的平台。在近距离交流中,幼儿向小学生咨询心中疑虑,小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幼儿解答。例如,“课间十分钟玩什么?小学老师凶吗?小学作业多吗?小学生能吃点心吗?为什么要戴红领巾?”针对幼儿的疑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系列活动,例如,校门口的礼仪、整理小书包、学看课程表、课间十分钟的安排、学戴红领巾等,并且通过混班社会实践活动、联合运动会等形式带领幼儿参与小学生的活动,让幼小衔接的“陡坡”变成“缓坡”。
3.创设环境,亲近校园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新生亲切感是减缓幼小衔接坡度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和幼儿园的异同点,为小学入学新生设置学习准备期,我园在每年的 4 月、5 月、10 月、11 月举办专项研讨教学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校园,通过进校体验活动,让大班的幼儿充分感受到了学校环境的优美整洁,体验到了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初步感知“幼儿园、小学大不同”。 在一年级新生刚入校后,由高年级的学生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带新生逛校园、谈校史,和校园标志进行合照等破冰体验,让新生入学更有驱动性。
4.游戏为主,尊重规律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仍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尊重、关注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习特点、兴趣取向,从而了解幼儿的智能发展与活动水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提倡纵向比较,切忌“一刀切”的方式来比较不同的幼儿。
以体验的方式搭建最近发展区的阶梯,小学一年级阶段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多以游戏化的形式组织课堂,通过走进小学活动,引导幼儿逐渐转变对小学及小学教师的刻板印象,利用体验课堂等方式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进而喜欢小学。例如,户外自主角色游戏是儿童非常喜欢的游戏,为了缓解幼儿对上小学的焦虑,减少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压力和负面感受,开展以小学模拟课堂的角色游戏,通过以创设心中的小学教室为出发点对幼儿进行正面引导,以此强化幼儿的入学期待,更好地帮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上小学的愿望。又如,在幼小衔接中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中专注力培养可以将目标物化为材料,通过游戏的形式运用不同游戏材料开展专注力训练,如“数独”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逐步发展,喜欢这种具有挑战性和竞赛性的游戏,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九方格”(3×3)作为最初级的数独游戏。从实物、符号到数字;从集体、小组到个人;从易到难的层层升级。幼儿通过“数独”游戏引发幼儿竞相意识,鼓励幼儿独立思考、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观察分析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还可以让幼儿从中体验到成就感。
(二)家庭层面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有效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家园形成合力才能事半功倍。我园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家长课堂,幼小衔接家长会、家长沙龙等培训活动,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掌握有效的策略,让家长以轻松平和的心态面对幼儿入学。经过一年的研究,我园以线下家长课堂、线上家长双管齐下,家长从最初的关注的问题集中在“学什么,怎么学”,后来慢慢转变为“幼儿的身心是否适应、是否会与人交往、如何学着管理时间、如何更好地与幼儿沟通”等入学适应问题。另外,学校还通过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近距离地了解孩子的表现与点滴进步。此外,我园还从幼儿、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制定不同对象的幼小衔接指导手册、宣传手册等,以此帮助家长更快、更全面、更细致地协同减缓幼小衔接坡度。
三、践行《指南》要求,构建幼小衔接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已逐渐熟悉幼儿园的课程模式,而进入小学后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对幼儿来说都是陌生且困难的。如何双向科学构建幼小衔接课程,让幼儿自然轻松地过渡,课程的实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双向”不是指在幼小衔接阶段所构建的课程中,幼儿或者小学的课程向对方单向靠拢,而是指幼小双方的课程彼此双向靠拢,避免课程建设上的单向靠拢所造成的课程断层。
幼儿园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构建幼小衔接课程,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大块入手,从儿童的眼中发现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存在的异同,强调课程要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将幼儿的生活经验视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在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前、中、后挖掘有价值的幼儿自发生成的课程。例如,大班开展“走进小学”参观活动,参观回来后幼儿自发生成自主游戏“小学模拟课堂”,讨论布置教室需要什么到设计小学教室,到小学上什么课,再到小学教师怎么上课等问题,课程内容都是由幼儿自发生成。教师将自己变成和幼儿一起成长的伙伴,在自主游戏中循序渐进推进小学生活,营造温暖、轻松的小学教室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游戏中通过体验小学课堂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小学课堂、邀请小学教师来园沟通、指导家长同步跟进了解小学的生活与学习要求,强化幼儿的入学期待,为顺利进入小学做好了身心方面的准备。
小学需弹性调整一年级的上课时间与课程内容,增加自主活动的时间,使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和小学的课程共存于同一个课程体系中,保证幼小衔接课程的相关性与连续性。课程作为幼小衔接的载体,只有先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发挥课程本身的价值,才能促进幼小衔接活动的真正开展。例如,从没有严格作息时间要求的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必须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制度的小学生活,这种转变对幼儿来说是一种考验。根据调查反馈,大部分幼儿时间概念模糊,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进入小学后会难以适应小学严格的作息时间制度。以开展“做时间的小主人”活动,通过倒计时、沙漏等具象的事物,物化抽象的时间。通过一日生活各环节来感受时间的变化,从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中感受时间的长短,在有一定时间管理的能力后,自行制定作息时间规划,学会管理时间,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形成做事有计划,遵守时间不拖拉的好习惯,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做好科学衔接。
四、结语
花开有时,衔接有方。以幼儿为本,搭好幼小过渡桥梁,就创设幼小衔接环境创设、良好习惯养成、以儿童为本的课程设计等方面做更深入的交流,构建科学的衔接机制,让儿童在园、校、家共育中积极做好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帮助幼儿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