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范式
2022-12-17李由
李 由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六韬》有言:“凡兵之道,莫过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用兵者强调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必然能无往而不利。2021 年国庆期间热映的电影《长津湖》,讲述了抗美援朝的一段历史,当时中国志愿军部队装备落后,缺衣少粮,但是最终取得了胜利。胜利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军队思想的统一以及坚定的信仰,能够把军人士气激发出来,最终实现以弱胜强。现在已经进入了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类思潮在网络上奔涌、碰撞。面对新时代的青少年,如何给思政理论赋予时代气息?如何让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如何把思政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移动互联时代,互联网信息对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
1997 年10 月,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一次互联网统计报告,当时网民数量仅为62 万,互联网普及率只有0.03%,网站1000 多家。现如今,社会已经越来越互联网化和数字化了。根据第4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统计,截至2021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1]。在城乡差异方面,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拉平。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在上网设备方面,手机已是首要上网设备,未成年人拥有比例高达65.0%。智能手表在未成年网民中的拥有比例也已达到25.3%。随着互联网在未成年群体中的高度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当代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社交、娱乐工具,在其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但是互联网和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具有传播快、受众面广、成本低等特点,能够有效地扩展青少年的知识面以及视野,为青少年的交流提供更加便捷的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实现了互联互通,各类不同的思想文化交融、碰撞,网络斗争呈现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相互联通,网上与网下相互联动等新特点、新动向,网络攻击和网络安全态势不容乐观。思想政治领域的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止。
随着互联网传播渠道迅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青少年好奇心重,信息捕捉能力也强,一些负面思想往往会趁虚而入,容易误导青少年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2]。如近些年,少数网络直播平台的露骨表演、娱乐明星的高调炫富等丧文化、低俗风气传播极快,对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不良影响。加之青少年思想单纯、理性不足,容易受一些政治谣言和信息的蒙骗蛊惑,从而影响理想和信念。
此外,政治和文化的“泛娱乐化”现象也比较严重。信息技术催生了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随着国家对新媒体产业政策的放开,大众媒体市场化经营程度很高,各类新媒体在满足人们猎奇、消遣的同时,也使“泛娱乐化”现象日盛。一些电视和视频媒体、自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博大众眼球,制造铺天盖地的娱乐内容,明星“离婚”“出轨”事件经常上热搜、上头条,影视节目被“恶搞”,导致正面的历史文化、思想道德教育等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
当前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不足与改进措施
互联网是各种文化交流、思想碰撞的地方,更是重要的意识形态和舆论斗争的阵地。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没有正面的教育引导,很容易被错误思潮影响、带偏,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但当下的思政教育仍存在以下不足。
1.内容缺乏创新,把改革开放显著成绩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优势还不够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对象,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提高人的思想觉悟,指导人的行动。长期以来,中小学政治课程进行方式通常以理论灌输为主,老师上课多数时候是进行说教、照本宣科,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缺乏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当今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追踪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传播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学生提供令人信服的理论和现实答案。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事实说话,用现实的力量说服人、影响人。因此,要想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能够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作为教育的鲜活案例、生动素材引入教学工作,从而提高青少年对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先进性与优越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大家对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底气和信心。
2.教育手段缺乏创新,没有把科技创新技术发展转化为思政教育的方法优势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多停留在强制灌输传统理论上,老师多数时候还是以说教为主,依赖板书与PPT 文件,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及时有效巩固教学效果[3]。学生容易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失去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仅仅当作一门考试,如此一来就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背道而驰。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仿真、区块链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方式。科技向善,我们也可以通过使用这些信息技术,和思政教育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在思政教育的方法上进行创新发展,从时间和空间上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让思政理论切实入心入脑。
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2021 年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新命题,也为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提供了方向和遵循[4]。新时代的青少年,基本上可以被称为网络的“原住民”,他们是思想活跃、易受干扰的一代,但也是可塑性强的一代。因此,要根据教育对象的这些特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思政教育工作范式,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1.大数据+思政教育
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以及其他智能终端都成为了数据的载体,也为数据“井喷”创造了条件。挖掘和分析这些数据,能够更精准地反映和还原事实真相,可以深入理解行为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模式,发现行为人的关注点,更好地理解行为人在想什么。通过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和思想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调整和选择,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此外,现在各校基本都有了智慧教学平台,生成了大量的文字、音频、视频类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可以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全国性或者区域性教育资源管理平台,把各地区各类学校教学平台的数据进行整合,此举可极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复用性,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实行持续跟踪,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指导学生健康发展。
2.互联网+思政教育
互联网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特点,“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之下,青少年获取资源、发表观点以及交流情感的路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受到影响的还有他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因此,要主动创新形式,灵活通过微电影、微视频等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深入洞悉青少年的思想动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制造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正面的思想引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要实行网上网下联动,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经常上网了解和回应青少年的关注点,并给予正确指导,输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导向,通过跟帖、发帖引导他们理性表达,及时发现苗头、消除隐患。
3.人工智能+思政教育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各类网络平台向用户推送他们喜好的信息,算法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必然带来信息资源的逐利化和泛娱乐化,从这个层面看,人工智能算法代表了一种“信息权力”,给思政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要坚持算法必须符合主流价值导向的原则,算法平台和算法建构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树立底线思维,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算法核心,以价值理性约束算法工具,使思政教育资源能够实现充分引流,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同时,要优化网络空间思政教育资源的推荐机制,依托合理的算法机制推送优质思政教育内容,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有效性,从而起到充分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4.虚拟仿真+思政教育
互联网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场景”,主要是指由信息与技术构建的无形的虚拟情境。即依托大数据、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传感器和定位系统等技术要素,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创新,把思政教育内容置于虚拟场景中,打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其成为青少年进行多方感触和体验的“思政场景”,从而增强教育效果。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摆脱以往思政课程的“精英式实践”的困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感受到参与体验的趣味,能够有效拉近思政教育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总之,新时代需要我们善于把国家发展优势、技术创新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优势、方法优势,使思想政治工作新起来、潮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