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五个难题及其改进路径*

2022-12-17叶世才高大洪

新疆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立场共同体中华民族

叶世才 高大洪

内容提要:当前,在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亟待破解五个难题,主要包括二元对立思维、二元民族认同、狭隘民族立场、民族识别逻辑、检验民族理论的标准等。面对这些难题,文章认为,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依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积极探索改进路径,需要做到四个转变,即思维方法需从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转变;认识民族关系的立场需从狭隘民族立场向中华民族立场转变;认识民族识别工作需要从“分”的逻辑向“合”的逻辑转变;检验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标准需从西方民族理论转向我国民族工作的成功实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故当下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核心话题亦在此。经查阅中国知网,输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关键词,2014—2021年,相关理论研究文章多达1110余篇。整体上来看,研究成果丰硕,启迪研究思维,探索路径多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学理支撑。然而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成果侧重于探索改进路径的研究,较少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即使个别研究成果涉及到,也只是泛泛而谈、不深入不系统,学理探索不多。

笔者认为,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题,既需关于实践路径的探索,更需深化对内核议题的研究。如果对内核议题研究不深入,未能洞悉问题本质,则提出的具体举措有可能浮于表面,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预期效果可能不尽如人意。理论自觉是行动自觉的逻辑前提。为了深入探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举措,本文以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及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事务实际,立足于当前研究成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议题归纳为多元一体思维范式、二元认同难题、认知历史立场、民族识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民族理论检验标准五个方面,力求客观分析这些核心议题面临的挑战,探索破解路向,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多元一体方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思维方法

关于方法在工作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功能,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作了通俗易懂的阐释。他把通过解决问题而要达到的目标比喻为“过河”,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喻为过河的“船”或者“桥”,如“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9页。。通过毛泽东关于方法与目标之间关系的论述可以看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同理,研究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的方法尤为重要。

目前,在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术成果中,仍然存在着二元对立思维方法的烙印,且影响还很大。如将56个民族之间的多元交互性关系简化为汉族-少数民族关系,并直接运用于分析研究我国民族事务,遮蔽各民族间立体多元的交互性关系,不利于多维度地探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举措。

从方法论上看,二元对立思维方法通常把研究对象在思维认知中简化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方是行为主体,另一方是行为客体,主体绝对支配客体,客体服从和服务于主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单向度的,交互性较少。如在A、B、C、D…H等多元关系体系中,为了研究分析方便,运用二元对立思维方法把这个体系简化为A与H,H强制性地替代了B、C、D,然后依据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将A视为主体,将H视为客体,A的特性决定了H的特性或者用A的标准衡量H,促使H向A靠近,最后A+H=A。反之亦如此。

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国家,均有二元对立思维方法的历史传统及其惯性影响。在我国古代民族政策演变史上,除了主流的民族平等思维范式外,还存在亚思维方式即二元对立思维方法,主要表现为“中心-边缘”范式。纵观我国古代王朝民族政策演变史,在主政者执政理念中,出于文化差异、节约行政成本等诸多原因,京畿地区与蛮夷地区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行政管理机构,无论是秦朝的属邦制度还是唐宋的羁縻府州以及元明清的土司制度,都与郡县制并存,体现了“中心-边缘”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西方亦存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如个人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殖民主义等。这种思维方法视某个群体为“中心”,视其他群体为“边缘”,然后以“中心”群体的标准为“普世价值”去衡量“边缘”群体,并通过文武兼备的手段“教化”“边缘”群体,为“中心”群体的利益服务。

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二元对立思维惯性与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当下我国学界和民众认识、分析民族事务仍有很大的影响。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亦体现在当下分析我国现阶段民族关系的个别研究中。为了研究方便,个别研究运用二元对立思维方法,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内的56个民族之间的多维交互性关系简化为:“汉族-少数民族”的分析范式,具体表现为汉藏、汉维、汉回和汉蒙关系等,遮蔽了我国各民族多维度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画面,未能充分彰显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人翁地位,不利于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由于二元对立思维逻辑的影响,在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一些学者与民众易产生如下错误认识:一是把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误认为是“同化”。在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并随着交往交流交融的范围扩大与内容丰富,民族之间的共同性不断增长,各民族不断融合,共同走向现代化。但由于“汉族-少数民族”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缘故,个别少数民族群众极易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误读为是用汉文化“同化”他们,遂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固化民族差异,筑起民族间的心理界墙,在多方面凸显他们与汉族之间的“不同”,客观上强化了本民族意识,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此同时,个别汉族群众认为,汉族聚居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于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贡献大于少数民族,“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看不起少数民族”(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年,第99、20页。,于是抛出了“把多民族当作包袱,把民族问题当作‘麻烦’,把少数民族当作‘外人’”(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年,第99、20页。,用汉文化“同化”少数民族等奇谈怪论和错误观点。二是误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在对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方面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另一种倾向是将少数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4)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第198页。。这两种错误倾向均认为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存在区隔,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而没有认识到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主干”与“枝叶”的辩证关系,没有从“共同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中认识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三是误解中国历史。习近平在2019年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国各民族都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的历史,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与发展根基。但在现实中,受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影响,在对待中国历史问题上仍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种倾向是误将汉族历史等同于中国历史。针对此现象,高洪雷指出,“迄今被我们称作中国史的,只能算是半个中国史。历史学家所记录的,大多是中原王朝的兴衰荣辱,各少数民族即使偶然被提起,也不过是因为与中原王朝的瓜葛而被迫匆匆地一笔带过”(5)高洪雷:《中国史另一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第7页。。另一种倾向是把其他民族的历史自外于中国历史。这两种错误倾向明显带有形而上学思维的局限性,孤立、片面、静止地认识我国历史,均忽视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多元多维互动事实,在思维中解构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危害甚大。

在“汉族-少数民族”二元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如果任由上述错误倾向发展,在外部反华势力的怂恿下,狭隘民族主义的认知就会对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造成严重威胁。习近平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6)《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克强主持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汪洋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我们应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这个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重,坚决反对上述两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可掉以轻心,不能厚此薄彼,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

综上所述,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局限性十分明显。那么,是否存在适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情的思维方式呢?答案是肯定的。

众所周知,在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民族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民族理论,费孝通先生创立了“多元一体”思维方式,破解了二元对立思维困境。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和55个民族同属于一个层次,它们相互结合而成中华民族。”(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1页。后来,依据费先生的经典论述,学界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归纳为分析、认识我国民族事务基本样态的一种思维方法即多元一体方法,其特点是在“多元”的基础上强调和彰显了“一体”。

在多元一体理论视野中,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无论各民族的人口多寡,他们拥有相同的各项权利,大家是平等的,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是各具特色的。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各民族相得益彰、相互借鉴,大家都是主体,不存在谁“同化”谁的现象,只存在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携手走向现代化。

王希恩教授强调,“多元一体主义是一种思维方式,树立它有助于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结构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正确看待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样有助于正确看待全部民族现象的现状和未来。”(8)王希恩:《再倡“多元一体主义”》,《学术界》2018年第8期。新时代,立足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国情的多元一体思维,不仅适用于观察、分析我国民族事务,同时还可拓展用于观察认识诸如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全球议题,有效破解二元对立思维引发的世界性的民族问题。

二、凸显中华民族特性是“二元”民族认同难题的破解之道

“二元”民族认同问题是指,在我国一些群众的意识中存在对中华民族认同和对本民族认同并存的现象。对此,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周平等认为,“如果某个民族群体的民族意识过于旺盛,对国家或者其他民族群体缺乏认同,或者民族群体的自身认同大大高于、强于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群体的自身认同就会产生一定的排他性,进而削弱或侵蚀业已存在的国家认同,国家认同问题便会产生。”(9)周平:《民族政治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150页。部分学者则认为,我国不存在二元民族认同现象,因为中华民族位阶高于56个民族,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都认同中华民族。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理,笔者认为,“二元”民族认同现象是由我国共同性与差异性并存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决定的。习近平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10)《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李克强主持栗战书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汪洋讲话》。增进共同性就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引导、宣传,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就是要尊重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差异,保护和传承好各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笔者认为,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阐释其合理性、自洽性,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分析,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整体是由部分有机组成的,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二者密不可分,相伴相生,没有整体,也就谈不上部分,同理亦然。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是整体;每个民族是中华民族统率下的部分。中华民族是个大家庭,各民族是大家庭中的家庭成员。当家庭成员团结和睦时,大家庭的未来就会蒸蒸日上、前景光明;当家庭成员关系不睦龃龉不断时,不仅大家庭的整体利益会受到破坏,各家庭成员的具体利益也会遭受损害。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中华民族与各民族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与价值。

(二)凸显中华民族的特性是破解“二元”民族认同自洽难题的根本之道

目前,关于二元民族认同现象,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逻辑上是自洽的,但是这种自洽性的依据何在,学界则论述不多,追问不深,给人留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意犹未尽。事实上,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整体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与特性。据此,笔者拟尝试探索二元民族认同现象的逻辑自洽性的深层原因。

笔者认为,与我国56个民族相较,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国际性。从国际社会和民族国家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是代表我国的统一称谓,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而56个民族中的任一民族都不具备这一特性。二是包容性。虽然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识别了56个民族,但还有一小部分群众因为文化特性不显著而难以归类,如西藏的僜人、夏尔巴人,贵州的穿青人,云南的摩梭人等,目前这一群体约有60万人。虽然这些群众没有归类到56个民族中的任一民族,但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均认同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民族能够满足所有国民归属认同的情感需要,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三是开放性。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不断深化,愈来愈多的国际友人通过就业、婚姻、移民等途径依法在我国定居生活,放弃原国籍而加入我国国籍。这部分人虽然是移民,但是热爱与认同中华文化,愿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生活,中华民族大家庭对这部分符合法定条件的移民亦乐意接纳,体现了广阔的胸怀与自信开放。四是统战性。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中华儿女分居在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两地,两岸同胞对两岸的政治社会制度存在认同差异,加之“台独”分裂势力挟洋自重,“去中国化”行径日益猖狂,人为制造障碍分隔两岸同胞交往交流交融。尽管台湾地区一些同胞不认同大陆的社会制度,但两岸同胞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两岸同胞在这个层面上有可贵的默契。中华民族的国际性、包容性、开放性、统战性表明,中华民族具有56个民族并不具备的特性,赋予二元民族认同逻辑的自洽。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特性来看,由于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位阶不同、作用不同,二元民族认同不存在矛盾与冲突,具备逻辑上的自洽性。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是认识我国民族事务的根本立场

立场问题亦称价值判断问题,是指认识分析问题时所持有的价值倾向。在社会科学领域,立场问题是指研究观点为谁服务、替谁说话,其核心是为谁的利益进行科学辩护,驳斥歪理邪说。骆郁廷认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立场说到底是一种阶级立场,它是阶级利益的反映,从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11)骆郁廷:《论立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9期。面对同一事物,人们所持立场不同,认识和分析问题时得出的结论亦不同。而在科学研究中,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

立场问题在涉及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研究中亦十分重要。“看待民族和民族问题,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认识问题,总是与如何处理此类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站在什么立场上看问题,不仅得出的结论会有很大的不同,处理问题的思路更是大相径庭。”(12)周平:《民族政治学》,第238页。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的立场是什么?从全人类视角来看,是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全人类解放;从国家视角来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等,体现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从民族国家视角来看,体现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是认识和分析我国民族事务的根本立场,舍此无他,否则就会走向狭隘民族立场。

目前,学界研究民族事务主要有两种立场。一种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另一种是狭隘民族立场。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聚焦我国各民族互动的积极面与共同性。若持狭隘民族立场,则更多关注我国各民族间的差异性,造成各族群众间的“区隔”,强化对“他民族”的疏离性认知,弱化消蚀共同性认知。

在研究过程中,面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立场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如在认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和魏、蜀、吴“三国”时,持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与狭隘民族立场会得出不同结论。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来看,中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拥有14亿人口和9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中华民族的国家,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13)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第65页。,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先民生活过的地方及其创造的文明成果都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宝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七雄”、“三国”不是所谓的民族国家,而是中华民族的先民在某个区域建立的区域政权,都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反,如果从狭隘民族立场出发,极易产生“七雄”、“三国”是所谓独立的“民族国家”的错误认知,把他们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明史中剥离出来,割裂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脉络,破坏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性。类似的案例还有关于吐蕃政权的历史地位问题。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来看,吐蕃政权是唐朝时期的一个区域政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从狭隘民族立场出发,则会产生“吐蕃王朝是‘独立国家’”的错误认知,进而拿来为“西藏自古以来是所谓的‘独立国家’”等错误观点辩护,寻求分裂国家的所谓“历史合法性”。

一段时间内,史学界较为流行的“征服王朝”、“内亚史观”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狭隘民族立场,有意遮蔽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认为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南北民族之间是对立的,特别是北魏、元朝、清朝等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民族政权二者是二元对立,看到的是各民族之间的张力与隔阂。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分析与研究我国民族事务必须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立场出发,自觉摒弃狭隘民族立场,通过透视中华民族发展史,展现我国历史上各民族生产生活中交往交流交融的画面,培育各民族风雨同舟、同仇敌忾、砥砺前行的爱国主义精神,呈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美好,不断增进共同性的同时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首要地位,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四、民族识别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将民族识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统筹起来研究的学术成果很少。经查阅中国知网,输入“民族识别”这一关键词和“2014—2021年”的检索年限,仅检索到西南林业大学李正亭教授的《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识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篇文章,探讨民族识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学界关于民族识别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系的研究成果如此之少?笔者认为,主要与民族识别的逻辑前提、价值归宿的认识有关。目前,社会上甚至学界存在着一种默认的观点,即认为“民族识别”遵循“分”的逻辑,强调民族间的差异性,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合”的逻辑,强调民族间的共同性,两者似乎存在逻辑悖论,因此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一笔带过,于是乎出现了上述现象。

事实上,民族识别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应该亦无法绕开的环节。因为,如果跳过“民族识别”环节,就无法理解“统一多民族”的国情,无法解释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56个民族的由来,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空壳”、成为“想象的共同体”,而不是客观的共同体,继之而起的是虚化、泛化、窄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种观点。

笔者认为,从党的民族政策发展史来看,“民族识别”工作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展开的,反过来又有利于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为,在民族识别的过程中,实现了交互式认同,即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

具有临时宪法地位的《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均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宪法框架下,各民族依法平等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权利,依法平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等义务。各族群众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对我国民族基本情况掌握不全面不系统,难以准确界定行使与履行上述权利义务的主体。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中谈到,“西南的少数民族究竟有多少,现在还不清楚……我们对少数民族问题不仅没有入门,连皮毛还没有摸着。当然经过三两年工作之后,对各个民族有可能摸清楚。历史上弄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可能弄清楚。”(14)《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1—162页。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摸清楚”我国各民族基本情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原则,依据民族客观特征与主观意志,先后组织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西南、西北、中南、东南、东北、内蒙古等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这项工作从1950—1979年持续了30年,精准识别出56个民族,摸清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中华民族不再是“想象的共同体”,而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实实在在的共同体。这为各民族平等享有权利与平等承担义务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并完成,各项民族政策亦在逐步落实完善,最显著的成果之一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据统计,我国民族地区先后共建立155个民族自治地方(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其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民族识别工作完成后,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得到精准贯彻落实,各民族快速发展经济,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步入小康社会;各族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大幅提升,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些发展成果反过来又进一步增强了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

从以上分析来看,民族识别工作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体现,认识了各民族的先天优势与文化特征、历史传统以及发展中的掣肘因素,明确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着力点与切入点,为新时代在尊重和包容差异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了基础。

五、民族工作实践是检验我们党民族理论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充分证明,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是可行的,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是科学的,探索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但是个别学者无视我国民族工作成功的实践,对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极度的不自信,生搬硬套地以西方的民族理论和处理民族事务的模式为标准来审视与评价我国的民族理论与工作实践,妄自菲薄;个别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视而不见,而是到其他国家寻找评判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依据与标准,拿“别人的尺子”来衡量判断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正确与否。

笔者认为,个别学者之所以青睐西方民族理论及处理民族事务模式而轻视我国成功的民族工作实践,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西方民族理论先入为主形成的偏见。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曾主动引进并翻译了大量的西方民族理论专著与教材,这些书籍成为专业人士学习成长的重要知识来源。受到这些理论熏陶和滋养的专业人士,也必然形成了相应的思维逻辑,并用以认识和分析我国的民族工作,不自觉地强化了对西方民族理论的认同而弱化了对中华民族理论的认同,从而导致个别学者对我国民族理论的不自信,存在“质疑、批评、甚至否定、抹黑我国民族工作”(15)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第258、259、43、259页。的“杂音”。二是一些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片面宣传的误导。新时代,世界传播格局仍然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国际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16)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华社,2013年8月19日。。这种非对称性的单向舆论传播方式导致国内个别学者“偏听偏信”,陷入西方话语“窠臼”而无法自拔,认为西方的民族理论能够“包治百病”,能够解决全世界的民族问题,于是出现“一些人对我们处理民族问题的道路不自信,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出现了摇摆”(1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第258、259、43、259页。。

事实上,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均存在民族问题,“处理好民族关系,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模式,关键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正确道路”(1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第258、259、43、259页。。环视全球,通过对比发现,“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是正确的,我国民族关系总体是和谐的,我国民族工作做得是成功的”(19)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增订版),第258、259、43、259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是检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科学与否的唯一标准。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工作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是科学的,得到各族人民的认同,值得我们自豪自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亟需对我国成功的民族工作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在充分借鉴吸收我国古代民族政策、西方民族理论有益因素的基础上,坚持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强国家认同为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着力点,完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对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

笔者认为,要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宣传教育,培育时代新人,坚定社会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实践成就的自信,为世界其他国家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而不是把西方民族理论奉为圭臬,误“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21)《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11页。。如果套用西方民族理论来“裁剪”我国的民族工作实践,无异于削足适履,得出的结论必然是:中国的民族理论政策甚至连中国的民族工作实践都不符合西方民族理论。而这也正是西方反华势力攻击、抹黑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惯用的伎俩,我们务必高度警惕。

统一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生长的“土壤”,是检验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科学性的唯一标准,研究民族理论、分析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基本国情。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遵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维度分析我国交互性的民族关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坚定自信,走自己的路,用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分析处理我国民族事务,深入探索有效举措。同时,积极借鉴西方民族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使西方民族理论“中国化”,服务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

猜你喜欢

立场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武术研究的立场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扬 善
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