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阜阳市渔业高质量发展

2022-12-17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2期
关键词:水产品渔业水产

王 林

(阜阳市水产发展中心,安徽 阜阳 23600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渔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市渔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及发展途径。

1.渔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已经取得渔业工作成就基础上的发展

“十三五”以来,阜阳市渔业坚持因地制宜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养殖,强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较好地推进了“十三五”期间各项既定目标。

1.1 渔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全市水产品总产量、渔业经济总产值保持稳定增长,渔业在繁荣社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食物结构、保障市场供给、促进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产业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一是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市已有省、市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龙头企业较2015年的12家增加了3家。二是水产品加工有了新突破。2021年全市水产品加工产值1.43亿多元,比2015年的1.24亿元增加了0.2亿多元。三是水产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全市发展水产养殖大户1000家、水产专业合作社500家,直接带动近4000户农户从事水产业,比2015年扩大1.25倍;四是休闲渔业蓬勃兴起。全市共创建休闲渔业基地37家,其中省级8家。全市以垂钓、餐饮、观赏为特色的休闲、旅游,年经营产值超过3亿元。

1.3 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向好。一是渔业绿色健康养殖发展迅速。全市已创建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场39家,市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15家,水产健康养殖面积达9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面积2.3万多亩,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7万亩。二是“三品”认证步伐加快。颍上八里河渔场、雨跃水产养殖公司两家企业已被认定为有机水产品基地,认证有机水产品10个。全市另有绿色和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各4家、13家,“三品”水产品认证100个,“三品”认证养殖面积达到8万亩。

1.4 渔业物质技术装备推陈出新。一是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鱼模式。建点7处,25条养殖槽,3260平方米,5760立方米。二是加快渔业物联网应用。全市应用主体从2015年底的1家发展到目前的14家,监测养殖水面面积近5000亩,养殖水体环境及水质监控水平的及时性、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养殖效益平均提升12%以上。三是推广渔业养殖新模式技术。全市共推广测水养鱼面积4650亩,微孔增氧2260亩,草鱼免疫1600亩,推广通威365养殖模式260亩,建立水产动物疾病监测测报点35个,面积10万亩。

1.5 渔业资源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一是坚持禁渔制度。在全市27处、24万多亩的重要河段水域常年实施为期3个月(淮河4个月)的春季禁渔期、禁渔区制度。二是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十三五”期间,每年坚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科学增殖放流鲢鳙青草鳊鱼类12000多万尾,渔业资源逐步恢复,渔民捕捞收入稳定增加。三是大力推进捕捞渔民退渔减船。“十三五”期间全市共退出和拆解捕捞渔船313艘,安排补助资金1518万元。四是积极开展橄榄蛏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开展了淮河阜阳段橄榄蛏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宣传、禁捕执法、苗种繁育、生态栖息环境治理等保护工作,橄榄蛏蚌人工繁育、稚蚌早期培育、人繁苗种池塘网箱养殖关键技术取得突破。2020年、2021年向保护区水域增殖放流了10余万只橄榄蛏蚌苗种,保护区种质资源修复工作步入正规。

1.6 渔政执法监督工作全面开展。一是开展禁渔期执法检查。实施年度禁渔制度期间,以淮河、沙颍河、泉河等天然水域为重点,组织全市渔政人员开展执法行动,打击违法行为,督促检查禁渔制度的落实。二是持续开展“中国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活动。在全市主要河段内清除违法违规渔具,严厉打击电毒炸鱼行为,查处渔业水域污染行为。三是开展渔船年检工作。对全市所有渔船开展年度年检,按照“通过五个一、实现二个帮、把住三道关,实行一把尺子量全市”的工作方法,保证公平公正,提升了渔船检验工作的质量。

1.7 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稳步开展。一是签定责任状。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施“一岗双责”和“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开展监督检查。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结合全市渔业工作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大检查,确保了全市渔业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渔业安全生产形势良好。三是开展安全生产培训。采取渔业安全生产会议与渔业安全生产理论和技能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渔业船员进行年度安全培训,培训人员达1600多人次,确保了渔业安全生产无事故。

1.8 养殖证制度全面实施。市、县两级人民政府都出台了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养殖证发放工作同步开展,全市发证面积近90%。

1.9 惠渔政策落实有效。按期完成了314户、1263人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有序推动解决渔民户籍、子女上学和医保、低保、养老、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保障问题。通过实施市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渔业奖补项目和省级财政水产产业发展项目,推进了全市渔业绿色健康养殖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2.对渔业高质量发展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

在渔业高质量发展上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统一,要进行科学分析和判断,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2.1 科学分析。一是政策导向转型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大力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名优水产品养殖、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农业农村部等国家十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中,要求加快构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渔政执法能力建设,确保十年禁渔令有效落实,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以上政策均为现代渔业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政策发展环境。二是统筹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完成,农业农村部门由“行业管理”过渡到“行业+功能双重管理”,在渔业产业规划、土地综合利用、养殖基础设施、项目资金整合等多个方面比以前具备了更强的统筹能力,有助于渔业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三是发展空间拓展。低洼地综合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以及铁路公路修建等工程建设、稻渔综合种养推广普及,全市渔业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调整。休闲渔业进入新一轮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展了我市现代渔业发展空间。四是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人们对优质健康水产品消费的需求、休闲观光渔业的参与都呈逐年增长趋势,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五是生态环境安全提出新要求。以渔养水、以渔净水,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水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相互映衬。六是开放合作具有新优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随着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及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到加速推进,我市渔业在“大循环、双循环”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已具有新优势。

2.2 科学判断。一是渔业转型发展不断加快。主要在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和技术上不断优化,池塘绿色健康养殖成为水产品养殖模式和方向的主导,鳜鱼、黄颡鱼、鮰鱼、泥鳅、黄鳝、甲鱼、河蟹、青虾等名优水产品产量和面积持续扩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的实施,将全面规范全市可养水域渔业养殖生产。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不断强化。社会公众对水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绿色健康水产品成为市场消费主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为农业农村部门常态化工作。三是渔业品牌建设不断提升。在名优水产品品牌、虾稻米品牌上,结合专用品牌粮建设,形成拳头品种,可望有新突破。四是渔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禁捕退捕、增殖放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等工作不断推进,都将促进渔业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创造了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条件。五是渔业生产秩序越来越规范。随着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渔业行政执法、渔业生产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渔业绿色发展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2.3 存在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和抗灾能力不强。二是渔业生产性投入不足。三是渔业转型发展有瓶颈。四是良种体系薄弱。五是渔业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六是渔业发展空间拓展存在一定难度。

3.制定渔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措施

3.1 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时期末,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力争达到11.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力争达到54亿元;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稳产保供、创新增效、绿色低碳、规范安全、富裕渔民”的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基本实现;力争创建国家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区2个、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以上、新创建现代渔业生产基地15个以上;新创建省级水产良种场2个,优质良种覆盖率达85%。

3.2 主要措施

3.2.1 稳定水产养殖发展空间。依据《阜阳市水域滩涂规划》,落实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完善重要养殖水域滩涂保护制度,依法依规核发养殖证,做到应发尽发,切实保障生产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稳定池塘养殖面积,继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规范发展,坚持“一水一策”合理选择大水面生态渔业科学发展方式。

3.2.2 全面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贯彻落实《阜阳市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渔业绿色健康养殖模式攻关,推广良水、良种、良法、良制“四良”养殖模式。继续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聚焦 “五大行动”,提升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水平。分年度持续创建一批国家级、市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现代渔业生产基地,推动养殖区域布局科学化、景观化、景区化。加强水生动物防疫能力建设,开展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推进水产苗种产地检疫。进一步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监管。

3.2.3 推动水产养殖规模化集聚发展。推进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完善循环水和进排水处理设施,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加快实现水产养殖尾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以环境和质量为重点,依法清理整治小散乱养殖。积极培育和壮大新型水产养殖经营主体,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水域滩涂经营权集中流转和社会资本投入,推进现代水产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集聚发展。

3.2.4 积极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抓住社会消费升级机遇,积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名优品种,促进水产品结构升级。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3.2.5 着力形成“一带三镇多点”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发展势态,结合自然区域特征,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带,建设橄榄蛏蚌小镇、锦鲤小镇、现代渔业小镇,建设众多现代生态渔业示范点及特色渔业示范点,促进水产产业全产业链发展。

3.2.6 推广先进适用水产技术。一是稻鱼、稻虾、稻蟹、稻鳖等综合种养技术。二是发展池塘健康养殖、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圈养桶、集装箱养殖、大水面生态增养殖、鱼菜共生等绿色养殖模式。三是推进橄榄蛏蚌产业化发展。开展橄榄蛏蚌人工繁育和示范养殖,推进橄榄蛏蚌人繁苗种池塘规模化养殖生产、橄榄蛏蚌加工销售、品牌文化等产业化发展。

3.3 重大工程

3.3.1 绿色健康养殖工程。一是重点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综合治理。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2个。二是因地制宜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工厂化养殖、集装箱和圈养桶等陆基设施化循环水养殖。三是以优势水产品为重点,推进数字渔业发展,打造智慧渔业平台。

3.3.2 现代良种繁育工程。重点建设颍上四大家鱼、阜南橄榄蛏蚌、颍州观赏鱼及颍上、阜南小龙虾等一批“繁育推一体化”现代渔业种业骨干企业,力争2025年新创建省级良种场2家,市级良种场5家。

3.3.3 淮河生态养护修复工程。强化保障淮河等重点水域禁捕秩序,加快恢复水生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水域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3.3.4 水产品牌提升工程。加快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水产品牌体系。各县(市、区)重点培育1-2个企业产品品牌。通过参加和举办国内外大型水产展会、渔博会、农交会、线上新媒体推介、电商品牌活动展示等,线上线下两方面开展品牌推介活动,重点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的拳头产品。

猜你喜欢

水产品渔业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冰岛2020年水产品捕捞量102.1万吨
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水产品批发市场价格行情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