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治理现代化探究

2022-12-17罗志军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22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

罗志军

(中共眉山市委党校,四川 眉山 62001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

1.乡村治理现代化现状、问题与成因

目前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处于低水平起始阶段,缺乏综合体系建设和机制运行的灵活性,缺乏乡村治理现代化统一标准的认识。乡村治理形成难度跟区域发展不平衡、环境差异、人员素养等关系影响相关。

1.1 乡村治理现代化现状与问题

乡村治理现代化处于低水平起始时期,面临着治理现代化运行体系、机制资源缺乏整合,聚集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影响治理。

1.1.1 乡村治理现代化现状简述

乡村治理现代化在欠发达地区基本处于萌芽状态。在发达地区及其城郊附近,乡村治理现代化处于起步时期。

一是发达地区乡村具有乡村治理现代化特征。体现在治安防范建设采用先进监控、报警设施;公路设施、娱乐设施、养老设施具备较高层次;文化素养表现在受教育普遍率高,受教育时间和学历更高;产业发展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垃圾处理技术更高、防治环境污染能力更强;住房建造布局更合理、环境打造更优美、富有特色;水电气丰富并使用现代型家居设备,能够使用机械耕作设备。

二是欠发达地区乡村缺乏乡村治理现代化气息。体现在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或落后;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产业发展缺乏后劲,经济发展水平差;垃圾缺乏处理、环境污染明显;住房建造布局、环境打造缺乏意识;水电气缺失;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现代型家居设备使用缺失,较少使用机械耕作设备。

1.1.2 乡村治理现代化缺乏体系建设

按照现代化发展治理要求,乡村治理内容的主要方面:居住环境、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之间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建设。

1.1.3 乡村治理现代化缺乏协调机制建设

在推进乡村居住环境、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相关的发展缺乏协调机制。如发展乡村经济引发的垃圾对环境形成的污染和村民生活垃圾形成的污染之间缺乏协调处理机制;公共服务发展落后与乡村经济发展要求缺乏协调,阻碍经济发展。

1.1.4 乡村治理现代化认知缺乏

各级政府缺乏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标准体系;各级基层干部及村民缺乏认识治理现代化内容与目标,缺乏认知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义。

1.2 乡村治理现代化问题成因

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治理的客观要求,时空环境差异及其人员素养参差不齐制约乡村治理的主观要求。

1.2.1 乡村区域不平衡发展影响治理问题形成

平原乡村与山地乡村,高原乡村与高地乡村,富有资源乡村与缺乏资源乡村,靠近城郊乡村与偏远地区乡村,劳动力富有乡村与人力资源缺乏乡村,交通要道方便乡村与通行闭塞乡村,具有特色产业乡村与缺乏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生产技术发达乡村与缺乏生产技术乡村等等,乡村区域发展不平衡形成不同困境与问题,面临着不同的治理需要。

1.2.2 乡村所处时空环境差异影响形成不同治理问题

时空环境是指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发展季节或产业生产状态形成的环境状况。乡村发展程度面临治理要求不同。低水平发展乡村与高水平发展乡村所形成的治理问题与治理要求不同。乡村所处不同季节及其生产发展状态,形成的治理问题及其治理要求不同。

1.2.3 乡村不同聚集群众形成不同治理问题

民族不同,宗教信仰、风俗信仰、文化素养、人员性别年龄构成比例等不同差异形成的乡村群众,会形成不同的治理问题与治理需求。

2.乡村治理现代化思考

2.1 乡村治理现代化思路

2.1.1 科学性规范性治理思路

现代化的首要核心是科学性,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首要要求就是科学性。这里的科学性就是指处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程序性、逻辑性、客观性。特别是乡村环境治理、公共服务治理、社会治理与经济治理的非技术性方面,遵从事物存在的科学性,把握事物发展的科学性,才能解决事物发展的核心问题,有效解决乡村治理。技术性方面,相信科学性、依赖科学性处理事务。

其次是规范性。乡村治理必须在科学性指引下,按照规范性操作。规范性在这里主要是指处理事物的制度设置、制度安排与处理机制,以及非正式制度原则。否则,就会出现为了实现目标,各自为政局面。遵从规范性,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要求,在科学指引下,进行乡村治理,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2 技术性专业性治理思路

乡村治理现代化,不是凭经验、拍脑袋治理。而是按照现代化要求进行的技术性专业性治理。乡村产业发展需要技术性专业性支持,乡村环境治理在某些方面不仅需要技术性支持,还需要专业性支持。乡村经济发展治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治理更多的是需要专业化知识参与治理。遵从技术性专业性治理能够提升治理的科学性,达到更高更好的效果,实现治理的现代化要求。

2.1.3 公共性服务性治理思路

乡村治理绝大多数是公共性与服务性的投资、投入。不管是乡村环境治理,还是基础设施、社会治安、化解机制的治理,都是公共性与服务性的投资、投入与参与。直白一点,乡村所有治理都是政府作为公共性服务性给予支持。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必须要在政府的投入与支持下才能实现与完成。而政府的责任就是担当公共性与服务性。

2.2 乡村治理现代化措施

2.2.1 强化制度设置与制度安排

首先,制度设置先行。乡村治理现代化怎么进行,需要提前进行制度设置,用制度设置来保障和组织实施治理,使治理更加科学与规范。在乡村环境治理过程中,率先通过制度设置明确农户责任与义务,村社责任与义务,并对责任与义务进行制度考核、督促与落实,能够促使治理效果达到更优。同样在其他乡村治理中,提前为治理搭建制度设置,并在科学性规范性指导下组织实施治理,就能为治理成效、治理公平、治理目标保驾护航。

其次,制度安排到位。明确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与标准,按照目标与治理标准,对某些治理要求重塑制度安排,通过制度安排改变与摒弃旧的制度与规则方式,从而为实现新的治理目标达到更好的治理成效。比如在抵制乡村低俗文化中,面临日益难以承受的各类红白喜事送礼,可以利用现代化喜庆方式,重新进行制度安排,明确不同红白喜事的送礼限额,宴请方式与规格,重塑乡村新型红白喜事文化,化解群众对红白喜事造成的负担。

2.2.2 搭建治理机制与领导机制

在明确乡村现代化治理目标后,要取得高效率又持久的乡村治理。需要把乡村环境、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四个方面统筹考虑,建立治理机制、联系机制,统一领导、统一治理。比如在环境治理方面,要把生产治理结合起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结合起来。乡村治理不是单一的治理,是统一又紧密联系的体系。需要建立健全统一的领导机制,制定完整又紧密契合的治理联系机制,形成统整合一的治理体系。单方面的治理或没有系统性考虑的治理,取得的效果都会是低效率的、不持久的。

2.2.3 适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硬件建设

一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的现代化硬件建设。乡村环境的现代化治理中,可以为家庭配备现代化的家用污水处理设备,也可以集中建立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施。在供水方面,对于分散农户可以单独配置增压供水设备,也可以为集中居住区修建集体供水设施。在垃圾收集处理方面,为每家每户配备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和某些垃圾提前处理设施。

二是乡村居住现代化硬件建设。乡村现代化过程中,居住房屋结构优化、外形美观,冷暖设备齐全,标配厨房、卫生间,现代家电设备相应齐全,适时推进乡村迈向家畜分离、居种分离,实现居住环境优美。

三是乡村现代化中产业发展所需硬件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中,推进各种现代化的机械生产设备进入产业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引进现代化机械、智能设备,改造乡村手工加工迈向现代业加工。引进先进包装设备,提升乡村特色产业包装档次,打造品牌优势。引进现代化智能设备,改进养殖业智能养殖发展。

四是乡村治理现代化其他方面硬件建设。推进乡村社会现代化治理需要,为乡村家庭配备警讯通报警设备和乡村报警设备。发挥乡村服务中心的现代化功能,为乡村服务中心配备先进的现代化体检设备、教育设备、娱乐设备等。

2.2.4 做好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保障建设

一是配置综合素质高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人员。一方面,要建立建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要配强基层党组织人员,使人员能够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团结群众、带领群众,说服群众理解乡村治理、支持乡村治理,高效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第三个方面,为乡村治理现代化配备综合素质高的志愿者、援建人员。综合素质高的志愿者、援建人员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带来新的观点、理念与创新思维,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

二是规划建设现代化乡村服务中心。为乡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的医疗、养老、教育、娱乐、购物、调解、警务、应急、种养殖技术、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服务中心。现代化乡村服务中心可以为乡村重塑乡村新型文化、融合现代化商文化,治理低俗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三是建立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补缺机制。在围绕和实施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过程中,要对面临的目标差距、存在问题、制约障碍建立补缺机制,及时通过补缺机制,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同时,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动态变化的,要通过补缺机制,向更高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迈进,使乡村治理现代化始终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步。

2.2.5 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系创新建设

一是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综合评估体系。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达到什么样的现代化标准,建立一个综合评估体系。从乡村环境、社会状况、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四个大方面作为一级指标体系,并针对具体内容从技术运用状况、设备设施状况、建设状况等方面设置二级或三级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估体系,可以更好地掌握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状况、状态,以及存在问题,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和更好的治理措施。

二是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体系。乡村社会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一部分,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构成。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社会组织参与,共同一起推进乡村治理。为此,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体系,能够凝聚社会力量,获得社会支持,使乡村治理现代化更具有社会性。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可以是无偿式,也可以探索商业模式或其他共商共建共享模式。

三是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技术信息体系。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按照党中央要求,“到202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按照这一目标与要求,围绕未来发展的竞争是技术竞争,未来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发展,为此,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技术信息体系至关重要。要围绕乡村治理现代化要求,对环境、居家建设、产业发展、社会治安、公共服务构建技术信息发展体系。使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智能化监测与管理,实现乡村治理信息社会化共享,达到乡村治理现代化。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