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2022-12-17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镇马达小学马志军

天津教育 2022年34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生语文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镇马达小学 马志军

陶行知先生曾经发表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的言论。诚然,语文作为一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其不仅能对学习者的文学修养、识字辩词等能力有所促进,同时对学习者的道德情感、思想观念等亦有一定积极影响。而小学教师工作的最大意义,便在于为小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良好的知识内容以及有效的教学载体对小学生的学识、情感、思想、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与启示。小学语文这门学科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与相关教学材料对学生渗透德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特点、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社会发展需求等各方面入手,结合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育观念,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能力与素养、思想与习惯等全方位的成长与进步。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求

小学阶段的学生尚未对社会大环境产生较为明确的认知,思想与心智都较为纯真。这一阶段的学生普遍对外界事务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模仿欲望。在认知不全面的情况下,小学生对部分不良行为的好奇与模仿,便有可能导致其逐渐养成不道德、不正确的行为习惯以及思想观念。例如,部分小学生在观看到成年人诸如随地吐痰、说脏话等不良行为时,并不会对这些行为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而是会主观地产生好奇与想要模仿的心理。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以及家长不能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正与干预,久而久之便有可能导致学生彻底养成陋习。语文教师作为学生日常中接触最多的成年人群体之一,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倘若教师能在学生尝试模仿上述行为的初期便利用友善沟通、细心指导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进行引导,就一定都会阻止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促进其获得身与心的健康成长。

(二)基于小学语文学科特点的需求

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与目标等有所变化。对于当代小学生而言,学习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唯一标准,课程标准改革相关文件指出:语文教师应适当地调整语文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帮助学生在感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对文字词汇、诗歌文章乃至对祖国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提升对语言的积累,进一步帮助学生培养其语感、发散其思维,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语文知识的基本方法,养成优质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帮助学生在学习积累下足以满足其实际生活需要的读、写、思考、表达能力,正确地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优秀的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与道德观念,使其逐步养成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质,借助语文知识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发展。基于此,可以见得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不仅仅是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同样也是教学模式与教学政策必然变革。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单元设计、文章等,无一不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载体,小学语文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几乎在所有语文教材中都能发现德育素材的影子,并且所有德育活动之中都具有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德育最优质、最方便、高效的途径。

(三)基于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受到既往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小学教师与家长会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并非综合素养,并且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也会更多地以成绩为参考。为达成提升成绩的目的,部分教师会连同家长一起,通过增设课后作业、延长学习时间等方式压榨学生的休息与娱乐时间。这种方式或许能在短期内使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但就长远层面出发,会严重影响到小学生学习自信、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提升,对其知识水平的持续进步并无积极影响,甚至可能对其思想、心理等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纵观近年来的社会新闻,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高而产生的消极心理或极端行为等屡见不鲜,小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延续者,其思想道德与行为意识等与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成败不无关系。而语文知识作为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与范围最为广泛的知识体系,其与德育的相互结合,同样是国家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途径

(一)注重因材施教,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

受到成长环境、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化影响,即使是在同一班级接受同样教育的学生亦会出现心理、素质以及学习能力、学习意识等方面的不同。基于此,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语文课程教育的真正价值,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的成长,就需要教师集合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喜好、心理素质等,适当调整其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意在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具针对性的进步与成长。针对此,引导小学生撰写、上交周记等,便是教师了解学生实际需求的有效方式。除去日常教学课程中的观察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撰写、上交周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查与总结,从而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活动。但需要教师明确的是,小学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敏感的特征,因而教师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时,不宜采用过分直白的方式。反而应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结合语文知识与分层化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解决生活困惑。以日记为例,假设部分学生在日记中提及“父母更偏爱弟弟抑或是妹妹”的困扰。针对性格较为活泼、外向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学为其布置如“与弟弟/妹妹一同阅读《西游记》选段,并邀请其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而后撰写阅读感受与游戏体验,并谈谈你的弟弟/妹妹在游戏中做了什么让你高兴的事情”。此举意在引导性格更为活泼的学生在喜爱的游戏环节中同步感知名著的魅力以及家人的重要性,从而使其能对家庭成员产生新的思考,养成上孝父母、下亲兄弟的良好道德思想。而针对日常性格较为内敛,不喜欢游戏的学生,教师也可以为其布置如“观察弟弟/妹妹的日常行为,并以他为主角创造独属于你的童话故事”的任务。一方面,学生在观察家人日常行为的情况下能对其产生更多的了解与认知,从而对重新审视自我并彻底接纳其家庭成员;另一方面,学生在撰写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也能将其对家庭成员最真实的想法以及内心真正的诉求表达出来,而教师在观察其童话作品的过程中便可对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与家长进行交流后,共同商议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除此之外,学生在撰写童话故事时,不仅其心理压力、对父母亲人的想法等能有所释放、纾解,同时其想象能力、写作能力、观察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亦会有所进步。针对不受家庭问题困扰的学生,教师也可以结合这部分学生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完成上述活动内容,从而达成增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等目的。使其在个性化、分层化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学识、能力与思想的全面进步。

(二)构建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因而无法正确理解教材中蕴含德育元素的真正意义与内涵。由此便要求教师深刻钻研教材内容,在分析教材中德育元素的同时,设计、规划出相应的教学情境活动。此举的目的在于,应用更多元化、更符合现实的德育情境,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同步提升其审美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综合素养,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陶罐和铁罐》为例,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仅仅对陶罐的变化以及铁罐会思考、会表达等童话元素产生印象,并不会对故事中主人公谦虚、恭谨等美好品质产生更高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做的便是帮助学生加强对课文中“化为泥土的失败”与铁罐的骄傲自满、“成为文物的成功”与陶罐美好心灵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善良、谦虚、相互尊重等品质产生更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模仿故事中主人公的优良品质。可以通过创建相关学习情境的方式达成此目的,例如,教师可以以本篇文章为蓝本,引导学习依照故事的脉络去设计情景剧。并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喜好,教师也可以引导其在情景剧准备环节中担任编剧、导演、演员等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规划情景剧、制备情景剧剧本、表演情景剧的过程中,对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产生更深的理解,对主人公的美好品质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为确保学生能真正地在设计情景剧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教师应采取在旁监督的教育方式,不宜过分干预学生的剧本创作环节与表演方式,以免导致学生对情境活动乃至语文课堂产生抵触与反感的心理,得不偿失。

(三)开创趣味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语文教学课堂中,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始终无法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过于单一化、死板的教育方式。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过于沉闷的课堂不仅无法激起其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遑论全面性地激发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基于此,需要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之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喜好与需求,创设出兼具教育意义与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更真实、更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感知到更多元的语文知识与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获得更优质的成长。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都是教师开展、渗透德育的良好切入点,以“自然类”语文课文、课后习题作为例,在学习这一类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学生亲自到学校周边的自然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参观。引导学生在亲自观察、亲自触摸、亲自感受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厚的环保责任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参观活动后撰写观后感、体验感受等习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加强对相关活动的印象。从而保障学生能养成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行为意识观念。相较于教师单方面讲解、播放相关教学视频等方式,此类的活动不仅能全面性地提升小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能保障小学生对此相关知识、活动内涵等产生更深刻的理解与认知。但需要教师明确的是,尽管实践类学习活动能创造更好的语文学习效果与德育效果。但是为了避免小学生对此类教学活动产生过高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合理掌控实践类活动的“量”。既要保障充足的实践类活动,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更优质的语文学习效果与德育效果,同时也要避免学生过于沉浸实践类活动,而对普通教学活动产生反感与抵触的心理。

(四)在阅读中渗透德育

实际的阅读教育过程中,部分教师会过于依赖小学语文教材所提供的阅读内容,从而一味地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出发,引导学生就此反复进行阅读与写作练习。此举不仅无法达到提升小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等方面的目标,甚至有可能引发小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厌恶与反感,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兴趣爱好为小学生选取更适合的课外书籍。并且在小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过程中,及时为学生提供答疑解惑以及疏导服务。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书籍中的思想感情。而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内容总结、升华文章中的核心思想,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庆节点,开展相关的阅读活动,同时为学生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例如,在“五一”劳动节为学生推荐《佩奇洗衣服》《鸭子农夫》等有关劳动的书籍,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帮助其加强对劳动的认知与了解,而后教师还可以就书籍内容出发,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书中主人公的“劳动”行为去深入了解“劳动光荣”的深刻内涵;国庆节时可为学生推荐如《小萝卜头》《刘胡兰》等经典红色文学故事。教师还可以以此类书籍、节日等作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相应主题的情景剧表演活动、演讲比赛等。意在为学生营造更舒适、积极的阅读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主动性,同时鼓励学生在相互分享阅读心得、阅读感悟的同时,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对感悟革命先辈的不易、感恩先辈对我们的付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红色经典故事,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不屈的奋斗精神,全面性地提升集体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在展示其阅读成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了误解文章、思考方向错误等问题,也要教师对其进行及时的纠正与引导,由此才能保证学生阅读活动的实效性,助力其获得更优质的感悟与思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强、模仿欲旺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实际的授课内容、教学活动甚至游戏等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思想道德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小学生的本质等同于一张有待绘制的白纸,而其在未来会呈现出怎样的图画,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画技”,也就是其教学观念与指导方式。因而,想要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尚、健全的人格,需要教师在授予其语文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认知等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并且在教育学生的基础上,不间断地完善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道德素养,进而做到与学生一同进步、成长。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生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我是小学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