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推进“1+X”试点项目的应对措施和保障机制
——以L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2022-12-17夏敬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河南漯河462000
夏敬飞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河南 漯河 462000)
0 引 言
“1+X”证书制度在受到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为有效地推进高职院校“1+X”试点项目的实施,确保“1+X”试点项目顺利达成预期目标,以L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探索高职院校推行 “1+X”试点项目的现实方案,为后续大规模试点的启动提供“先行者”经验。
1 高职“1+X”试点项目实施应对措施
1.1 促进试点项目工作与现有教育教学过程互通互融
首先以物流管理专业群为基本单元,通过试点项目工作与现有的教育教学过程实现互通互融,构造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打造新的专兼结合团队、探索新的校企合作路径、拓宽新的社会服务面向范围,在制度上建立相互促进、相互依托的长效机制[1]。
1.1.1 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1.1.1.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物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职业道德、基础管理技能以及配送和仓储等内容的要求,结合目前的教学内容,制定“1”与“X”有效衔接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将《数字化与智能化应用》和《物流创新创业》两门中级考核要求的课程,共计100 个标准课时融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并力争将该方案推广到整个专业群。
1.1.1.2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和证书开发与市场对接。依据地方经济市场的人才需求,建立课程与“1+X”证书对接反馈机制,根据市场的人才规格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证书理论知识和技能标准,设置学历证书与“X”证书对应的专业课程。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程序的编写上力求符合“1+X”试点项目教学培训内容的要求,为了方便及时增加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行业、新产业和具有前瞻性的新领域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相关的信息化资源[2]。
1.1.2 探索新的培养培训模式
统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证书培训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二者一体化设计并构建相互促进和影响的长效机制,重构教学流程,通过在线课堂、理实一体化、翻转课堂等多种模式加大实训实践课程的课时量,实现培训质量及学习效率同步提高的双赢局面。而对于学院因没有具备相关条件而无法独立完成的教学新内容,可以借助合作企业的场地、设备、专家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培训,确保学生掌握的技能技术能够与时俱进。
1.1.3 打造新的专兼结合团队
1.1.3.1 制定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骨干教师需制定加强实践能力和培训能力等教学能力的提升计划,每半年至少参与一次与“1+X”试点项目相关的省级以上师资培训,从而打造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学课堂。
1.1.3.2 加强专业负责人的培养
专业负责人在“1+X”体系和框架的具体落实中起着关键作用,每半年至少参加一次“1+X”试点项目高级培训(国家级),在充分掌握该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每个月至少召开一次集体会,与教学团队分享最新的相关时讯,并根据发展趋势完善试点教学工作。
1.1.3.3 具体工作落实到人
“1+X”试点项目涉及到科研、课题、教学内容等工作,各项目负责人需根据初、中、高不同级别的培训师水平要求,在培训评价组织的合作指导下,以及在反复研究、领会精神的前提下,进行具体分配并落实到个人,并制定完成时间计划表,明确跟进人和责任人。
1.1.3.4 聘请企业优秀兼职教师
对于本校教师无法承担的培训模块,可以引进3~4 名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或行业企业在该方面的专家来补充、优化教学队伍,提升整体教师的教学及培训实力,打造更为专业和系统的实践类课程。
1.1.4 探索新的校企合作路径
1.1.4.1 与优质培训机构合作培训及考核证书
以“职教20 条”为纲领,在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的指导下,通过前期的校企合作经验,与优质物流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以院校为主体,与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及企业展开合作,探索建立教师、企业(工程师)技师、培训师的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实现证书标准与课群标准一致性;同时进一步开发优质培训服务机构,与学校共同开发、培训高质量的职业技能证书。
1.1.4.2 与优质企业单位深度合作
在现有的合作基础上,L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将再开拓2~3 家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和物流行业组织,在人才培养、学生培训和就业、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共建、聘用兼职企业教师等方面展开合作,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物流实训资源,至少再建设2 个以技能证书为引领的实训基地。
1.1.4.3 与实力企业合作,优势互补
对于部分项目建设应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项目外包,如建设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实训室及购买配套设备、搭建校园网等项目,由中标企业先实施建设,学校工程验收合格后再支付相关款项,既不耽误项目建设实施又可以为学校预留资金周转时间,转移拨款不到位的风险。
1.1.5 拓宽新的社会服务面向
抓住机遇,除向在校生开展培训外,L 高职院校还将面向社会成员开展培训。一是在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的大趋势下抓住时机,对参加学历教育的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人员开展灵活多样的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体系。除了开展周末培训外,L 离职院校还将建设智能交互式的网络课程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利用零碎、闲暇的时间学习来提升专业技能,学习时间更为灵活可控,在保证学历教育顺利完成的情况下,使其就业创业能力和理论技能水平等方面均得到提升。二是从校企合作入手,开展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合作,如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使合作企业员工既能获得对应技能水平的职业等级证书,又能积累学历提升的积分[3]。
1.2 严格把控“1+X”证书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
在国家人力资源培养与开发的过程中,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作用都很关键。实施“1+X”试点项目,“1”即学历证书,是项目的基础,需要不断巩固和保障;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X”,也是需要提升的部分,需加强引导和支持。L高职院校在确保“1”的基础地位不变的前提下,应鼓励学生多考取“X”证书,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含金量。
1.2.1 严格守好“X”证书的入校关
在实施“1+X”试点项目的过程中,守好证书的入口是关键,学校学术委员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应充分发挥作用,对准备入校的证书建立有效的遴选机制,对已经与人才培养方案对接的证书进行充分论证,不符合要求或没有明显成效的证书要及时进行清理,建立对应的退出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接的过程中,应建立健全质量跟踪及反馈机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企业反馈的信息,第一时间向教育部指定的培训评价组织即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反馈,促进其不断完善证书标准,提高证书含金量。
1.2.2 严格把控“X”证书的培训关
专业负责人组织团队成员筛选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对于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或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完成的,将不再安排具体的培训。实施和组织证书培训需明确三个关键点,首先学生培训可由本校专业教师独立完成,也可与合作企业或培训评价组织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共同完成。其次无论是学校自主培训还是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培训,均需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和时长符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规定的能力标准要求,使受训学生能够通过培训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最后学生是否参加培训,选择哪个培训组织参加培训均属自愿行为,学校不得强制或干涉。
1.2.3 严格管理“X”证书的考核关
学校与教育部指定的培训评价组织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合作开展考核工作,相互监督,防止在证书考核的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目前学校的考核站点已经通过认证,完成考评师认证的教师有4 名,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学历证书中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考核的设计安排,重合的考核内容评价结果可共用,且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均以培养岗位上典型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如职业技能、素养、理论支持)为前提进行统筹安排。
1.2.4 严格守好学生的出校关
在“1+X”试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同等重要,且学历证书仍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不能顾此失彼,需严格保证其含金量;在此基础上,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引入专业选修课模块或第二课堂学分,提高“X”证书在学生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倾斜力度,有步骤地开展学分制试点改革,探索建立L 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平台,建立相关专业课程替换与免试制度,为学生提供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服务,形成专业人才培养与专业技能培训相互补充的复合通道。
2 “1+X”试点项目实施保障机制
2.1 设置组织机构,建立组织及人员保障机制
为了保障学校组织机构的职能满足“1+X”试点项目方案的需求,并落实这些组织机构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学院将成立“1+X”试点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及内设机构,领导小组在学校层面应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设计制定学校“1+X”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相关的经费预算,落实培训、考核的经费保障;指导系部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合理有效地融入证书培训考核内容;基于证书标准组建一批高水平专业培训教师团队;深化校企融合,建设一批符合职业技能认证要求的高仿真实训基地;开发一批高质量培训课程的教学资源。
2.1.1 设立机构
在“1+X”试点项目实施初期就成立应急管理职能部门或机构,专门承担“1+X”试点项目的风险管控,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完成预期目标。
成立“1+X”试点项目应急领导小组,专门承担“1+X”试点项目的风险管控,统筹规划和监督试点项目的实施,成员由学校主管领导及各处室的主要负责人组成,该领导小组成员每半年至少参加一次“1+X”试点项目国家级培训。应急领导小组直接领导“1+X”试点项目办公室(简称试点办),由试点项目各工作小组的成员组成,负责具体执行项目的规划、管理和实施。
成立资金监察小组,以应对资金风险,成员由财务处、办公室和监察室的抽调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控和监督,保证专项资金的使用合理、到位。
成立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小组,由专业负责人领导,骨干教师以及企业中校企合作专员参与,具体实施教学与培训等项目建设任务,专业负责人明确分工,并按计划制作任务进度时间表,每次项目例会汇报项目进度和完成情况,严抓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
2.1.2 设立精神与物质层面的反馈机制
学校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均应设立激励机制来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一是对一线教师在试点项目中的实际工作薪酬以工资、津贴或是奖金等形式发放,并在绩效工资分配的过程中向承担项目工作的一线教师酌情进行倾斜。二是探索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的长效机制,结合“1+X”试点项目实施,构建双师型教师特有的职称体系,仍按中级双师、副高级双师、正高级双师逐级评定,如尝试在原有的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中融入“双能力”等非显性指标。
2.2 加大资金管理力度,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
2.2.1 保障资金按时到位
“1+X”试点项目资金筹措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目前河南省的初步方案是向每名参加培训考核的学生补助2 500 元。为应对拨款延迟的风险,学校应采取“以中央为主,地方配套,学校自筹,积极吸纳社会、企业资金”的手段,建立以政府为主,其他各渠道及途径为辅的经费筹措机制,同时,学校仍需上下齐心,以项目顺利实施为核心,严把证书入校、培训、考核关,提高证书的含金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培训、考核,争取第二批、第三批资金的及时拨入。
2.2.2 加大资金管理力度
为保证“1+X”试点项目专项资金实现专款专用,学校应成立资金监察小组,并制订《“1+X”试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办法》和《“1+X”试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细则》;财务处严格按照管理办法和细则,切实加强对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用好项目专项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建立《“1+X”试点项目专项资金资金使用流程和相关制度》,统一管理项目资金,在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用于建设所购的物资财产要严格做好资产登记,并以月报、季报的形式公布资金的使用信息,真正做到有据可依、账实相符。资金监察小组定期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通报监察结果。
2.3 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配套制度建设
学院在“1+X”试点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贯彻执行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同时加强与培训评价组织间的协调合作,处理好这种新的纵横关系,迫切地需要构建“1+X”试点项目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保障“1+X”试点项目工作的目标顺利实现[4]。
2.3.1 明确“1+X”试点项目质量保证理念和体系
“1+X”试点项目质量保证理念应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证书培训目标的统一性上,两个目标应明确具体、相互配合。学校在此基础上构建“1+X”试点项目质量标准体系、保证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试点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健全质量跟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学生、企业反馈的信息,要第一时间向教育部指定的培训评价组织——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反馈,促进其不断完善标准,提高证书的含金量。
2.3.2 建立健全“1+X”试点项目实施的配套制度
“1+X”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利益主体较多,包括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专业、师生和评价机构等。应围绕利益主体的诉求新建或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把“1+X”试点项目的质量保证加以系统化和标准化,形成有明确任务、职责权限和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