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建投资托底经济增长
2022-12-16李奇霖
李奇霖
统计局数据显示,以不变价计算,前三季度当季GDP分别同比增长4.8%、0.4%和3.9%;累计同比增长4.8%、2.5%和3.0%。从总量层面上看,三季度开始国内经济已经企稳修复,但是从结构上看,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分化。
稳增长政策支持的基建、制造业板块依旧是经济增长的核心抓手,但受外生冲击的消费和出口承压,地产也依旧处在低迷区间。
1~9月固定资产累计同比增长5.9%。其中全口径下基建投资同比增长11.2%,较去年末提升约10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较去年末降低了3.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较去年末下滑12.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7%,2021年累计同比增长12.5%;出口金额(美元口径)同比增长12.5%,较去年末下滑17.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来,基建投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据测算,前三季度基建投资拉动GDP名义增长1.7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基建投资主要由政府引导,在举国体制下可以立竿见影地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宏观调控作用。
一方面,基建投资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可以带动水泥建材等相关产业企业生产活动增加,提高企业盈利水平,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员工收入增长,改善民生,最终带动消费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基建可以撬动有效社会投资,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升经济增长动力。另外,基建成果可以推动相关产业链完善发展,也可以起到增加民生福祉的作用。
那目前基建投资的进展如何呢?
从资金端来看,各项资金支持力度大、落实速度快。
第一,专项债发行明显前置且投入基建比例较高。
今年用于项目建设的3.45万亿元专项债券额度到7月已基本发行完毕。国常会又新增了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用于支持基建投资,并要求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截至10月29日,近3月专项债发行规模已超5000亿元。
截至8月份,专项债资金投向基建的比例为63.8%,大幅高于2021年的58.1%。其中,投向市政产业园区基础设施的比例最大,占比约34.0%;投向交通基础设施的比例也比较高,占比约17.0%。
第二,一般公共财政对基建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
1~9月,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和交通运输这四项和基建相关的支出共计4.3万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用于交通运输方面的财政支出增速较高,累计同比增长6.5%;用于农林水事务方面的支出也维持在高位,累计同比增长5.0%。
第三,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快速落地,对预算内资金形成及时补充。
三季度国常会设立了两批共 6000亿元的政策性开发金融工具,以缓解项目资本金难到位等问题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制约。
国家开发银行表示,截至9月20日,国开基础设施基金已投放资本金3600亿元,支持项目超800个。农业发展银行表示截至10月12日全面完成农发基础设施基金投放任务,支持项目1677个,涉及项目总投资近3万亿元。进出口银行表示截至10月12日,进银基础设施基金已完成684亿元基金投放任务,支持114個重大项目,带动项目总投资近万亿元。
从金融数据上来看,8、9月委托贷款的显著增加也证实了项目资本金快速到位的情况。
第四,财政资金撬动社会有效融资。
随着财政资金的加速投放,商业银行逐步落实对基建项目配套融资的支持,为基础投资领域注入金融活水,积极助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余额 3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从信贷结构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基建投资带动下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是支撑信贷增长的主要力量,且支撑力越来越强。
从项目施工端来看,随着资金的逐步到位,新开工基建项目显著增加,实物工作量加速落地。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1-8月,基础设施新开工项目个数达到5.2万个,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万个,基础设施投资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16.6%,其中亿元及以上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了18.8%。
相关开工率明显提高。在疫情和极端天气等对生产干扰减弱的背景下,三季度开始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水泥发运率和挖掘机开工小时数的明显提高,基建投资在加速形成实物工作量。
需求增加也进一步带动相关行业产品生产增加,掘机销量呈现出同比增加的局面。9月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3%和10.6%,显著高于6.3%的总增速。
展望四季度,经济增长仍然面临多重压力。
一是出口对经济的支撑力会减弱。一方面,经济衰退预期下我国主要出口国家的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数月下滑,对原材料、中间品和资本品的进口需求减少。同时,财政货币政策收紧削弱居民购买力,终端需求下滑,同时面临去库压力,对我国进口需求减少。另一方面,随着PPI增速的下行,出口的价格效应也会转弱。预计四季度出口增速可能转负,对经济的支撑作用会明显减弱。
二是出口下行会拖累制造业。我国中游装备制造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占营收比重较高,出口下滑会拖累制造业生产、盈利和投资。部分行业的投资增速已经出现下滑,比较明显的是医药行业、通用设备行业、专用设备行业和纺织业。
三是疫情对市场主体的扰动仍存。多次反复的疫情削弱居民、企业收入的稳定性,除基建拉动外的企业中长期信贷和居民部门的信贷均持续低迷,9月居民存款达到13.2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这反映出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不愿意也不敢扩大投资和消费。另外,疫情也会限制线下消费场景修复,对餐饮、旅游等消费的修复形成制约。
四是地产依旧会维持低迷状态。“保交楼”尚未见明显成效,房企资金紧张不敢轻易加杠杆,地产投资可能还会下行。地产低迷还会拖累相关建筑建材、家具家电等后周期行业。
所以后续仍需通过基建投资来稳住经济增长。根据我们的测算,在保持合理经济增速的假设下,全年的基建投资(全口径)增速范围约是11.1%~11.6%。
不过,虽然基建投资被市场寄予厚望,但其仍旧面临不少挑战。
第一,财政工具基本使用完毕。
前三季度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债支撑着基建投资的财政资金来源,而四季度进入专项债发行空窗期,6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也已经完成投放,5000亿元的专项债限额也会在10月发行完毕,目前还没有新的财政工具。
第二,增支减收下第一本账和第二本账压力较大。
一方面,去年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长3.5%,但今年地产行业持续低迷,房企拿地能力弱意愿低,1~9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下滑了29.3%,后续看预计低迷地产依旧会拖累政府基金预算收入,对基建投资资金来源形成掣肘。
另一方面,去年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7%,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1.9%,但大规模的留抵退税和减税降费对公共财政收入形成拖累。1~9月税收收入累计同比减少11.6%,公共财政收入同比下滑6.6%。保民生依旧是重心,缓缴税费等政策依旧在延续,后续看税收还会继续拖累公共财政收入。
第三,城投融资难度增加。
一直以来城投债融资都是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但在“严控隐性债务”基调的背景下城投发债难度增加,今年以来再叠加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对城投信用的打击,城投融资进一步趋紧,对基建投资造成一定影响。1~10月城投发行数量、发行规模和净融资规模分别同比下降了6.4%、7.1%和35.3%,出现显著下滑。发债资金的用途也以借新还旧为主,对项目新开工建设的帮扶力度有限。
第四,新基建融資难度偏高。
与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涉及的领域更广,可以更好地带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优化基建投资结构,助力产业升级转型,更好地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但是,新基建涉及的技术难度高,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不稳定,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不强烈。就各省发布的数据来看,目前开工项目中传统基建占比仍然较高。
对此我们有几点建议:
第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发力。通过降低贷款利率、设立新的结构性货币工具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建项目的支持力度。比如可以进一步扩大PSL资金规模,将更多基建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在财政收支存在缺口、市场资金又存在淤积情况的背景下,PSL一方面可以直接对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重点领域融资成本,更直接地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激发投资热情。
第二,加强政企联动,撬动更多社会投资。一方面是支持民间投资参与重大项目,可以通过项目运营收益权、税收减免、给予项目周边配套用地等方式鼓励民营资本更好地参与基建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央企国企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的作用,在新能源充电桩、智能电网、海绵城市等新基建领域,相关领域央企应与各个城市加快对接,尽快落地项目。
第三,制度范围内适当放松对城投发债的限制。地方隐性债务治理和城投融资约束并不能简单划等号。监管机构应事前加强对城投募集资金对应的项目审核,根据城投的资金用途来确定是否存在地方隐性债务新增,并事后加强对城投募集资金用途的监管,避免城投融资限制一刀切。
最后,近日国常会等多个重要会议连续强调了基建对“稳增长”的重要意义,明确扩大基建项目的投资范围、鼓励强调民间资本对重大项目的参与、提出依法依规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限额,向社会释放出基建投资将扛起扩内需、促循环、稳增长的明确信号。这对于稳定市场、稳住群众信心都非常重要,后续可以继续进行预期指引以及及时回应市场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