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炜:文学是迎接考验的一份心灵记录

2022-12-16高蓓

莫愁·小作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张炜河湾小说

张炜: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译为英、日、法、韩、德等数十种文字。著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外省书》《你在高原》《独药师》《艾约堡秘史》《河湾》等22部;诗学专著《也说李白与杜甫》《陶渊明的遗产》《楚辞笔记》《读诗经》《斑斓志》《唐代五诗人》等多部;诗集《皈依之路》《夜宿湾园》《家住万松浦》《归旅记》《挚友口信》《我与沉默的橡树》等10部;长诗《不践约书》《铁与绸》等。出版《张炜文集》50卷。作品获“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茅盾文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特别奖、南方传媒杰出作家奖、京东文学奖等。

《河湾》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2022年完成的长篇力作,一部被称之为“当代生活的告别与重建之书”,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小说以家庭这一社会的最小单位为核心展开故事,写尽网络时代的步步惊心与诡谲神奇,是张炜长河式写作中的一处回旋迂曲的景观,在河湾处沉淀激情,积蓄更为深刻的哲思,从往日转折流向当下生活。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张炜透露,这是他对信息时代尤其新冠疫情期间各种蜂拥而至的尖锐问题的“自我回答”,家庭、性别关系只是切入口,“这四五年对每个人精神的考验都很大,这也是我迎接考验的一份心灵记录。”

河湾是“精神原乡”,关注当代生活的告别与重建

评论家以“冰山只露一角”形容《河湾》的创作特质,风格上如同小说中以“现代和传统、民间与都市相结合”形容河湾的建筑。在张炜笔下,河湾是自然之河、生命之河,是张炜塑造的一处重要的精神原地,是主人公的“精神原乡”。人生本就像河流那样源远流长、蜿蜒流淌,也随时可能因地势改变急转直下,去往另一个全新的阶段。《河湾》讲述张炜“精神和心灵的一个关口”“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向读者展示的是一群躬行的思辨者,一群真正的生活家,一片得而复失的“瓦尔登湖”,一段坚忍卓绝的人生之旅。

对主人公傅亦衔而言,体面的表层之下是一份隐秘的生活,是漂移无定的精神与现实,时常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他倾心于古往今来那些超越者,在心中藏匿了一个最大的“异人”,就是自己隐秘的爱人洛珈。傅亦衔和洛珈在一个散发着“秋野中特有的香气”的草垛宿命般相遇,这预示着这份爱情的美好与纯洁。相似的家族经历造就了他们之间奇特的关系,以及在生活中既疏离又拼争的矛盾抉择。洛珈与亦衔约定“爱情保鲜法”,“分开,彼此独立,和而不同,相敬如宾;一生热烈、真挚、渴望”,过一种秘而不示、各自独立而又灵肉交融、永不“厌倦”的爱情生活。

余之锷、苏步慧夫妇远离闹市,寻得一处至美的河湾,却又希望自己“一辈子都不跟‘田园‘回归这些陈词滥调沾边”。即便是这样警醒敏捷、清澈通透的“大成功者”,在时代洪流的裹卷与袭扰中,最终仍然落败。见证了余苏夫妇从激越到颓丧、从顶峰到谷底的全过程,傅亦衔怜愤痛悟:怎样走向忍韧坚卓的人生,冲破浓霾重重的命运迷局?

他们是思辨者更是生活家,他们躬行的那条路总是更加孤独。这种选择,关于人生秩序的打破与重寻,也是张炜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回答,因而《河湾》也被称作有关当代生活的告别与重建之书。

以家庭切入“回答问题”

《河湾》的创作是典型的张炜风格,历经多年的构思和沉淀,素材积累时间很长,“很多东西需要在时间中沉淀,时间短了不行,这与酿酒一个道理。《河湾》是构思十多年的作品,信息时代,尤其疫情期间,人们要面对和回答很多尖锐的问题,我用《河湾》来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张炜说。

“《河湾》中傅亦衔夫妇的关系既不是萨特和波伏娃那种西方的情侣关系,也不是中国民间的隐婚。他们设定的目标更大,就是怎样和人性中的厌倦、厌烦作斗争。”在张炜看来,家庭是最容易表现人性特征、特质的一个方面,而人类的陈旧感、厌倦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友谊、爱情,或者别的更多的东西,时间长了都会让人有陈旧感,都会引起厌倦,这是人类生命中不可克服的东西,几乎表现在一切方面。”張炜认为这是人类的一个“大坎”,是个人和集体都需要面对和警惕的。

“看起来是写婚姻,实际上是面对人类亘古以来永恒的命题,其不同在于,数字时代的到来,各种考验叠加,每个人迎接的考验更直接、更频繁和更复杂。”这引起了张炜的深度思考,“我发现每个人难以逃脱,都要面对这些问题,有的甚至是底线问题。这四五年来,我们会从网上发现各种打得不可开交的争论。这是因为考验逼近了,加重了。数字时代,信息传播加速,将各种尖锐问题推到人的面前。我们一个月内遇到的问题有时比过去一年都多,冲突性、激烈性加重了,我们不得不直接面对。”这个时候“人尤其要面对一些大问题”,“厌烦和厌倦在网络时代、数字时代加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快速地频繁地抵达你的视觉、感觉”。

张炜以傅亦衔夫妇家庭的描写切入,不仅聚焦他们的爱情、特别的生活方式,更关注的是围绕其间方方面面的问题,“关于家族的、机关的,关于理想的、环境的,一个年轻人进入社会后面对的一切:怎么持续下去,生活怎样展开,怎么在职场打拼,怎么创业,怎么应对衰老……”在张炜看来,财富问题、日常生活问题,都是对人的考验,“过了这个坎儿还有另一个坎儿,这都与人的厌烦、厌倦、陈旧感有关。心弦不能一直绷紧,太紧就断掉了;但松弛了,目标不清晰、意志不顽强、没有足够的韧性,就会垮掉和溃败,甚至腐败。”张炜说的腐败是关于精神的,事关人的心灵品质和日常操守,“这本书实际上就写人性中要直面厌烦、陈旧感对我们的腐蚀,怎么样具备韧性和力量,防止人性中必要来临的腐败。”许多人认为,《河湾》是目前张炜与现实生活对接最为紧密的作品。“每个人都要回答网络时代各种问题:怎么对待厌烦?怎么对待爱情、友谊、事业,怎么对待网络、手机、信息的困扰和压迫?怎么对待各种莫名其妙的侵犯?很多紧迫的问题逼到眼前,不得回避,需要面对和处理。这本书就是回答逼到眼前的各种问题的。”

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沉思录

《河湾》是张炜探讨当下都市人物命运的一部书,是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沉思录。从《古船》《九月寓言》到《河湾》,张炜一直在反思时代和人性之变。《河湾》更是希望反思当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之下,个人精神道路的重新抉择。《河湾》的主人公在已过中年之时,跟过去作了一个不可能回头的告别。张炜也在这部小说中作了一次创作上的“拐弯”:“人的一生仅仅对得起自己的经历,也将是至艰至难的一条长路。人首先背叛自己,然后背叛其他。”这部作品体现了一位成熟作家对新的创作方向的思考。

《河湾》让读者感受到张炜在创作上不断积淀、不断探索的一种转向,充满一种融会了古典的风骨和现代的精神,是极具辨识度的作品。《河湾》展示了知识分子日益深重的迷茫、痛苦,和一部分人的觉醒与抉择,贯穿小说的“河湾”生活,彰显着张炜追求本真的人情味和与古人相仿的避世隐逸之趣。时代风云的变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人物内心世界,让这部小说呈现出深邃的思想和艺术的韵致。

中国作协副主席吴义勤认为,《河湾》是张炜继《你在高原》后的又一家族小说,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同时也有着新的追求和探索,“逃离与回归、漂泊与救赎、现实与浪漫、批评和礼赞,这些丰富驳杂而多维的精神主题,构成了张炜小说的哲学思想深度和诗性抒情风格。作品中那些奇崛的想象和极具个性化的叙事语言,使他的小说拥有富于辨识度的审美品格。”

《河湾》面世以来,引发了文坛的普遍关注和思考,也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反馈,荣登各大阅读榜单,连续登上畅销榜榜首,相关推文也成阅读爆款。对此,张炜表示,相对于一时的畅销,自己更看重作品在较为漫长的时间里的积累,“需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获得判断、鉴定,也包括数量的积累”。

一生最高的理想是写出好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二十多岁的张炜连续获得全国小说奖,特别是1986年,以长篇小说《古船》蜚声文坛,其实,他的文学创作始于初中,“我在油印的校办刊物《山花》上发表了多篇散文,1972年初中毕业,那时推荐上学,我与几个文科好友没有上高中,就成立了一个诗歌小组,开始写诗。”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半个世纪的积累,他的写作大河已汇集了2000多万字的作品。多年来,这条大河的脉络不断延展交错,完整贯穿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进程。《河湾》是张炜长河式写作中的一处回旋迂曲的景观,从往日转折流向当下生活。小说在河湾处沉淀理想激情,积蓄更为深刻的哲思,追问当下,展示了一個人在岁月长河中的坚持和浪漫主义。正如他自己所言,“像过去一样,讲述一定伴随了自我拷问,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如果不是如此,写作将变得轻浮。”

小说为文坛的张炜加冕,但在他的文学版图中,诗歌却是第一位的。“我一生最高的理想就是写出好诗。我的长篇和散文如果说有点成绩的话,那也是与1972年开始的对诗的追求分不开的。”在张炜看来,文学的核心是诗,杰出的长篇小说的核心也是诗。抓住了诗就抓住了文学的核心,写什么都不会例外。“我是在诗的追求方面不会含糊。”据张炜介绍,以后再编诗集,就要将1972年写的《溪水曲》一诗收录进去,“保持那种童年的清新也许十分重要”。张炜至今已经出版了十多部诗集,其中的长诗《不践约书》《铁与绸》反响热烈。

在张炜看来,纯文学就高不就低,需要时间的融化和消解,“我更看重书在时间里的积累。”而“‘大众和‘人民正是时间的代名词”,张炜表示,“为人民写作、为大众写作,正是指为时间写作。有志向的写作者要回应自己的心灵,这个回应即为时间,经受时间的检验,也就是为人民为大众而写作。”

高蓓:资深记者,作家。《中华英才》半月刊副总编。

猜你喜欢

张炜河湾小说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Fast-sweeping Langmuir probes:what happens to the I-V trace when sweeping frequency is higher than the ion plasma frequency?
Correlation mechanism between force chains and friction mechanism during powder compaction
河湾春夕
大地彩画 古朴村庄 宜良县河湾村
项链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211297 Cardiac catheter angioplasty for patients after Norwood procedure